引言:一場被我們忽視的全球瘟疫

親愛的朋友,您好
南無阿彌陀佛,Assalamu Alaikum (願主賜你平安),God bless you (願上帝祝福你),Om Shanti Shanti Shanti (願和平)。
懷著最深的感恩與謙卑之心,祝福每一位讀到此文的您,身心安康,出入平安。
或許您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每日的通勤路上,緊握方向盤,心中充滿焦慮;又或者,在新聞中看到又一宗交通事故的報導時,內心已逐漸麻木,將其視為現代生活無可避免的「背景噪音」。我們習慣了危險,甚至學會了對悲劇視而不見。然而,一份來自聯合國的《2023年全球道路安全狀況報告》,以其不容忽視的數據,正試圖喚醒我們沉睡的良知。報告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全球每年有高達119萬人死於道路交通碰撞。這不僅是一個冰冷的數字,它意味著每30秒,就有一個家庭因一場本可避免的悲劇而破碎。更令人痛心的是,這已成為5至29歲兒童與年輕人生命的「首要殺手」。
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羅列更多令人沮喪的數據。而是要謙卑地邀請您,一同深入報告的字裡行間,揭示其背後4個最令人震驚、也最能顛覆我們傳統觀念的真相。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探尋,更是一趟心靈的旅程,期望能引導我們共同找到一條通往慈悲與安全的回家之路。
1. 真正的兇手不是「犯錯的駕駛」,而是「不會寬恕的系統」
長久以來,我們的交通安全觀念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一個簡單的邏輯上:當事故發生時,總有一個「犯錯的人」需要為此負責。我們習慣將矛頭指向超速的司機、分心的路人,將每一次悲劇歸咎於個人的「人為疏失」(human error)。
然而,聯合國報告的核心理念——「安全系統方針」(Safe System Approach)——徹底顛覆了這個觀點。這個方針的革命性之處,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其哲學基礎的根本轉變。
它以一個充滿慈悲與智慧的前提作為基石,這個前提就是:承認「人是會犯錯的」(Humans make mistakes)。凡夫眾生,無論多麼專注、多麼有經驗,在複雜多變的交通環境中,總會有疲憊、分神、判斷失誤的時刻。既然錯誤是人性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將所有責任都推給個體,不僅不公平,更是從根本上放棄了拯救生命的可能。
這份報告引導我們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倫理問題,正如以下這段發人深省的觀點所揭示的:
既然凡夫眾生在複雜的交通環境中必然會犯錯,那麼系統設計者的倫理責任,就從「懲罰犯錯的個體」,轉變為「設計一個寬容且具防呆機制的慈悲系統」。此系統必須能夠「寬恕人類的錯誤」(forgiving of human error),確保一個瞬間的失神、一個錯誤的判斷,不至於必須付出生命或重傷的慘痛代價。
這意味著,責任的重心必須從「道路使用者」轉移到「系統設計者」身上。我們不再追問「為什麼駕駛會犯錯?」,而是追問「為什麼我們的道路在駕駛犯錯時,沒能保護他?」、「為什麼我們的車輛在碰撞發生時,沒能拯救生命?」、「為什麼我們的速限允許一個小失誤演變成致命悲劇?」。真正的安全,源自於我們所建造的道路、車輛和法規本身,就充滿了「系統性的慈悲」。
這不僅僅是一個理想的哲學。聯合國報告明確指出,這種方法是有效的。數據顯示,全球在降低死亡人數方面取得最大進展的歐洲地區(自2010年以來下降了36%),正是實踐「安全系統方針」最廣泛、最徹底的地區。這證明了,當政治意願到位時,拯救生命是完全可能的。

2. 我們在駕駛座上,為何都變成了另一個人?
您是否曾有過這樣的困惑:為何平時溫文儒雅的朋友或家人,一旦手握方向盤,就彷彿變了個人,變得暴躁易怒、充滿攻擊性?
報告中的風險行為數據,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照見了人性的幽微之處。心理學家指出,汽車不僅是交通工具,它在心理上是一個「自我延伸的繭」(Ego-Extension Cocoon)。在這個被鋼鐵包裹的私密空間裡,我們感到匿名、安全且充滿力量,這使得我們內心深處的本能被放大。
若我們借用佛法的智慧來觀照,會發現報告中指出的三大核心風險行為,竟與人心中的「貪、嗔、痴」三毒有著驚人的對應:
- 貪 (Greed): 對應「分心駕駛」。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對手機上的訊息、通知、社交動態產生了強烈的「貪愛」。我們高估了自己的多工處理能力,無法忍受片刻的無聊,總想在紅燈的間隙、甚至行駛中,去抓住每一個資訊,殊不知這份貪念正將自己與他人推向險境。
- 嗔 (Anger): 對應「超速」與「道路暴怒」。當我們的意志(「我想快點抵達」)受到前方慢車、紅燈或行人的阻礙時,內心的「嗔恨」之火便熊熊燃起。超速,本質上是對「延遲」和「阻礙」的憤怒反抗,是試圖用速度來對抗世事無常的徒勞之舉。
- 痴 (Ignorance): 對應「酒駕」與「藥駕」。這是「無明」最致命的體現。酒精與藥物麻痺了我們的正知正念,導致對風險的感知完全扭曲,對可能造成的殺生惡果視而不見。這種心智迷亂的狀態,即是「愚痴」。
此外,認知心理學也揭示了兩種普遍的認知偏誤,解釋了為何人們明知故犯:「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讓我們相信「事故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而「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則讓我們誤以為「我技術很好,能掌控一切」。這些深植於人心的迷霧,正是通往安全之路的最大障礙。
正因為我們的心智是如此不可靠,如此容易陷入貪、嗔、痴的迷霧,將所有責任歸咎於個人不僅不公平,更是致命的。而這份不公平,在全球範圍內呈現出驚人的不平等樣貌。

3. 道路安全,是這個時代最嚴重的不平等之一
如果說前兩個真相揭示了系統的哲學與人性的幽微,那麼第三個真相,則是報告中最令人心碎、最觸及社會正義核心的發現。
報告的數據以不容辯駁的方式指出:全球高達92%的道路交通死亡,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更驚人的對比是:低收入國家擁有全世界不到1%的機動車輛,卻承受了高達13%的死亡人數。這意味著,生活在這些國家的人民,即使自己並未享受機動化帶來的便利,卻不成比例地承受著其帶來的最致命的苦果。
我們必須以慈悲之心去理解,他們並非「天生脆弱」,而是被一個以汽車為中心、忽視「人」的價值、將效率置於生命之上的全球系統,「致使脆弱」(Made Vulnerable)。報告數據血淋淋地證實了這一點:全球死亡人數中,高達56%是所謂的「弱勢用路人」——也就是行人(21%)、自行車騎士(5%)以及摩托車騎士(30%)。當道路的設計只考慮車輛的快速通過,而沒有為行人留下安全的人行道;當進口到這些國家的二手車輛被移除了關鍵的安全配備;當最基本的交通法規都付之闕如時,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便被這個不公義的系統,置於了極度危險的境地。
這不僅僅是一個交通問題,它是一個深刻的「結構性暴力」與「社會正義」問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博士(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報告前言中那段鏗鏘有力的宣告:
「安全移動是普世健康權 (universal right to health) 的一個關鍵面向,這是每個人的一項基本權利 (a fundamental right of every human)。移動不應、也不需要以人命的悲劇性代價作為交換。」
當安全成為一種奢侈品,只被富裕國家和富裕階層所享有時,我們所建造的就不再是道路,而是一道分隔生與死的鴻溝。

4. 慈悲的物理學:原來安全設計的本質是「延長碰撞的瞬間」
談論道路安全,我們不僅需要道德的呼籲,更必須謙卑地遵循不可違背的物理法則。第四個真相,將帶我們看見,原來最頂尖的安全工程學,其本質竟是一種「物理學的慈悲」。
碰撞的物理學本質可以簡化為兩個核心概念:第一,動能與速度的關係。車輛的殺傷力(動能)與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這意味著,速度只要增加一點點,其潛在的破壞力就會呈倍數增長。這就是為什麼「速度管理」是安全系統中最核心的一環。第二,衝擊力與時間的關係。「衝量-動量定理」告訴我們一個拯救生命的奧秘。其核心公式是 F × Δt = Δp。其中 F 是衝擊力,Δt 是碰撞時間,Δp 是動量變化。這個公式告訴我們一個拯救生命的奧秘:在動量變化(車從高速到停止)固定的情況下,只要我們能把碰撞時間(Δt)拉得越長,傳遞到人體的衝擊力(F)就會變得越小。
現代汽車的「防撞緩衝區」(Crumple Zones) 就是這個原理最慈悲的應用。許多人誤以為碰撞後車頭的嚴重潰縮是「偷工減料」,但真相恰恰相反。那是工程師們刻意設計的智慧結晶。車頭被設計成一個「犧牲區」,它在碰撞的瞬間,透過自身的潰縮、變形和斷裂,頑強地將那千分之一秒的撞擊過程,延長為百分之一秒。正是這被延長的、看似微不足道的時間,極大地降低了傳遞到駕駛艙的致命衝擊力,從而保護了車內脆弱的血肉之軀。
從道路護欄的設計,到安全氣囊的彈開,再到車身的潰縮,所有這些看似冰冷的工程技術,其核心都是在與物理定律進行一場智慧的博弈。它們的共同目標只有一個:在不可避免的碰撞發生時,用盡一切方法去延長那個殘酷的瞬間,為生命爭取最大的生機。這就是「安全系統」的慈悲智慧:它不與人性對抗,而是與物理定律共舞。它謙卑地承認肉身的脆弱,並運用宇宙最基本的法則,為我們必然會犯下的錯誤,預留了寬恕的空間。

結論:從「自力」到「他力」,建設一個「無棄人」的世界
這四個真相,共同指向一場根本性的思維革命。我們必須從過去那種依賴個人完美表現、怪罪犯錯個體的「自力」(self-power)模式,轉向依靠一個充滿智慧與慈悲的系統來保護所有人的「他力」(other-power)模式。這份「安全系統」的慈悲架構,正是全球各大智慧傳承中「無條件救度」宏願在世間法上的體現。它如同淨土宗的「他力」本願,深知我們是會犯錯的「凡夫」,因此依靠阿彌陀佛慈悲大願所成就的系統(淨土)來接引;它如同基督宗教的「恩典」,拯救我們並非因我們的「行為」完美無瑕,而是在我們「還作罪人」(犯錯失神)時,就以其設計給予護佑;它也如同伊斯蘭教真主的「普慈」(Ar-Rahmān),其保護必須是普及的、無分別的,包羅萬物,尤其是那些最脆弱的眾生。
這恰好與東方古老智慧《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不謀而合:「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一個理想的治理者,總是善於拯救世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這正是「安全系統」的終極願景——它不拋棄任何一個犯錯的、分心的、不完美的眾生,而是以其系統性的設計,將所有人都納入慈悲的護佑之中。
這份聯合國報告,最終向我們每一個人提出了深刻的叩問。當我們下一次手握方向盤時,我們是在駕馭一部機器,還是在修行一份對所有生命的責任與慈悲?我們是否願意向民意代表、城市規劃者與汽車製造商發出詰問,要求他們承擔起設計一個「寬恕人類錯誤」的慈悲系統的倫理責任?我們是否願意成為推動這場系統革命的力量,去共同建設一個「無棄人」的溫柔馬路?
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南無阿彌陀佛,Assalamu Alaikum (願主賜你平安),God bless you (願上帝祝福你),Om Shanti Shanti Shanti (願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