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的拼搏中,我們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即使很忙碌,仍然不知疲倦地拖延。
Leo,早已熬夜到凌晨兩點,依舊忙著修改第七版PPT。面對即將到來的deadline,他反而不自覺地刷著朋友圈,回復著群聊消息,甚至在熱搜榜上漫無目的地游走。
儘管忙得不可開交,他卻依舊滿懷焦慮地問自己:「我明明沒閒著,為什麼卻這麼累?」—— 這就是現代職場中最常見的一種現象:身體做著事,心卻散漫無定。問題的本質:不專心,是成年人「高耗能模式」的源頭
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一種狀態:
- 寫報告時幻想著度假;
- 休假時心裡掛念著工作;
- 和家人一起吃飯時,腦袋卻想著那些未完成的任務;
- 甚至加班時,我們的心也時不時回到家裡。
這種「身心分離」的狀態,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心理負擔,就像是身上背著三重工作:體力活、腦力活和情緒活。當我們身體在忙,心卻未曾停下,額外的「心累附加稅」也隨之產生。
解決方案:用「專注力設計」重建職場的幸福感
- 打造「心流保護區」對抗分心基因
不被打擾是每個人專注的前提。可以模仿榮格的「塔樓工作法」:即使只是簡單地在桌前放個「請勿打擾」的牌子,或把手機放在三米之外。這些小小的舉措,便能為你創造出一個「心流保護區」。
更進一步,可以設定「專注儀式感」——像福爾摩斯穿披風、貝多芬數咖啡豆一樣,提前為自己設定專注的「儀式」。無論工作內容多瑣碎,你的專注時間就是屬於自己的。
- 練習「正念沈浸」,把休息還給自己
正如許多人在工作時焦慮四溢、心不在焉,同樣,在休息時我們也常常覺得「放鬆」是一種罪惡感。其實,正念休息並非浪費時間,而是給自己充電的過程。
與其回想著工作,倒不如集中精力去享受和家人一起度過的時光,甚至在用餐時全神貫注地品味食物的滋味,調動身體每一根神經,享受當下的每一刻。
- 設置「雜念收納器」,清空大腦緩存
如何消除焦慮和亂七八糟的想法呢?隨手記下靈感與煩惱,把它們暫時放在一邊。在你閉上筆記本的那一刻,告訴自己:「想夠了,接下來該做事了」。
這種方式能幫助你更清晰地集中注意力,減少焦慮感。
領導者視角:專注,是對團隊最好的情緒價值
作為一個有多年經驗的組織顧問,我發現,能夠真正做到專注的人,往往不是那些意志力最強的人,而是那些更懂得「環境設計」的人——他們知道如何通過創造一個專注的環境,讓自己和團隊更高效。
領導者不僅要做出示範,在開會時放下手機,專心傾聽,還要為團隊設定「深度工作時段」,讓每個人都能專注完成任務。此外,領導者的休假行為同樣至關重要。只有自己能夠做到「徹底離線」,才能讓團隊更有信心去享受屬於他們的休息時光。
你的專注力,才是你團隊的強大後盾。
📌 你的專注力狀態是?請在評論區分享你的選擇,和我們一起探討:
A. 心流常客,做事忘我
B. 偶爾分心,但能拉回來
C. 總被瑣事綁架,身心俱疲
D. 在嘗試,但還沒找到節奏
👉 點擊「贊」或「在看」,分享你的感想。每一條留言我都會認真閱讀,我們一起走出「分心」的怪圈,把專注力練成職場中最颯的「肌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