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鴻海科技日(HHTD)上,最大驚喜之一,就是 Model B 的「最終量產版本」正式現身。
這次不是展示原型、不是工程測試車,而是:
👉 已達「可交車標準」的最終量產車👉 內裝 UI(介面)完整啟動
👉 組裝質感明顯提升
👉 空間表現完全超越同級跨界休旅
這台車不只是鴻海電動車平台的代表作,更是台灣國產車邁向國際電動車市場的重要里程碑。
一、外觀定調成熟:更穩重、更符合量產需求
Model B 一開始以「掀背 × 都會跨界」定位吸引市場,但量產版進一步調整:
- 前臉更加收斂,線條更成熟
- 空氣力學提升(官方強調風阻係數優化)
- 車身比例更協調
這些改動代表:
✔ 鴻海真正把 國際量產標準 放進 Model B
✔ 外觀已經從概念美學 → 大規模生產的完整尺寸
二、首次公開!Model B 的全中文化介面大幅進化
這次 Model B 打開車門後,最大亮點居然不是外觀,而是 介面整個更新到位:
1. 鴻海自研的車載 UI 正式上線
延續 Model C 的全中文化人機介面(HMI),Model B 的介面更加成熟:
- 清爽主頁
- 模組化卡片資訊
- 能耗圖一目了然
- 導航、ADAS完整呈現
- OTA 系統已啟用
- 影音、車況、維修紀錄都整合進系統
這意味著:
👉 鴻海真的在做自己的汽車 OS。
👉 未來任何合作車廠都可以「直接套用」。
這是鴻海電動車平台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
三、內裝組裝細節:完全看得出是「成熟工廠」做出來的車
這次量產版 Model B 最被讚的是——組裝。
實車媒體觀察指出:
- 中控台縫線整齊
- 飾板接合緊密
- 車門開闔紮實
- 儀表台用料有明顯升級
- 音響/空調按鍵區精緻度提升
- 電控旋鈕質感改善明顯
這些細節都指向:
👉 鴻海不是「做出一台展示車」
👉 鴻海是「把整個量產製程跑起來」
也代表未來若與國內外車廠合作,品質會更有說服力。
四、空間表現是最大亮點!後座膝部空間超越同級
Model B 本身採跨界掀背定位,理論上空間應該較受限。
但量產版讓人驚艷:
1. 後座腿部空間非常寬裕
不少媒體表示:
「比一般掀背車更像中型 SUV。」
原因是鴻海的底盤(MIH 平台)把電池配置壓得很低,座艙空間自然放大。
2. 行李廂空間出乎意料地深
配合電動掀背尾門,實用度高於:
- Corolla Cross
- Yaris Cross
- Kicks
- HR-V
這點會在東南亞市場非常吃香。
五、Model B 最終量產版的真正意義:鴻海 EV 量產能力達標
Model B 量產版的登場,不只是出現新車,而是代表:
1. 鴻海電動車平台正式成熟
軟體
硬體 內裝 組裝 車機系統
全部同時到位,是電動車量產最難跨越的一步。
2. 鴻海能開始承接海外品牌的大型電動車專案
這次量產版本展示三件訊號:
- 我能做外觀
- 我能做底盤
- 我能做軟體 UI
- 我能做量產組裝
這讓日本、東南亞、歐洲車廠更願意合作。
3. Model B 本身可能成為台灣 EV 外銷的第一支箭
相較於 Model C 偏向台灣市場,
Model B 的:
- 尺寸
- 造型
- 續航
- 成本
- 設備
- UI 多語系可擴展
更適合推到海外市場。
六、投資觀察:Model B 量產代表什麼?
(1)鴻海 EV 毛利有機會開始貢獻(終於從試量產 → 商業化)
這是投資人最關心的。
Model B 量產版的完成度代表未來:
- EV 代工收入成長
- 毛利結構改善
- 長線估值上修
(2)供應鏈同步受惠
Model B 的量產將帶動:
- 電池模組
- 車用板
- 車用鏡頭
- ADAS
- 內裝模組
- 車機 UI
- 車用散熱
- 車架模組
台灣供應鏈都是直接受益者。
(3)鴻海正式成為全球電動車代工的領導者
不像其他企業只展示概念,
鴻海是:
👉 「技術平台」
👉 「量產能力」 👉 「軟體 OS」
全部一次到位。
這才是汽車版「台積電模式」的真正開始。
七、Model B 是鴻海電動車時代的成熟象徵
Model B 最終量產版的登場,象徵:
- 鴻海電動車技術完整
- 車載 OS 成形
- 量產組裝能力具水準
- 空間、介面皆達國際車等級
- EV 代工商業模式正式啟動
對消費者來說,Model B 是值得期待的國產電動車。
對投資人來說,Model B 是 鴻海 EV 事業邁入成熟期的證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