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有人大聲罵政府、大聲挑戰制度,就以為那是「勇敢」,就是「正義」。但在民主社會裡,最常見的其實不是勇敢,而是—— 精算後的勇敢。也就是只在「安全又能賺聲量」的地方表現得像勇者,卻從不碰真正危險、或承擔相對應的後果。
一、館長:罵得很大聲,但只選安全的罵
館長最常被誤以為「敢罵、很硬、反黑、正義」。但你只要把兩個場景擺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

館長說大陸廁所有門,阿不丟好棒棒
●在中國
他不會罵習近平,也不會批評中共的專制體制。因為那不是「口水風險」,而是「人身風險」。在台灣大聲咆哮頂多被酸民噴兩句,但如果換到那邊真敢罵,你可能不是被關,就是直接「被消失」,連求救管道都沒有。

館長在台灣很會罵
●在台灣
他可以毫無顧忌地罵民選總統、罵政府官員、罵所有制度內的人。
為什麼? 因為在台灣罵政府—— 不會消失、不會出事,頂多被網路罵回去,反而能賺流量。
他的攻擊不是基於道理,而是基於「不用付代價」的邊界。換句話說: 不是捍衛正義,而是在安全範圍內模仿正義。這種「只敢在自由空氣裡假裝勇敢」的現象,台灣並不陌生。如果你真的相信他在追求價值,那你可能低估了流量市場的殘酷本質。
二、黃國昌:「政治碰瓷」的高段操作
另一個更高階、更具威力的類型,就是黃國昌。他的手法不是單純「罵」,而是更精準的操作——政治碰瓷。什麼叫政治碰瓷?
簡單說就是:
- 故意製造衝突
- 在證據模糊前,先把自己包裝成被迫害
- 趁混亂、趁情緒,塑造「民主英雄」或「體制受害者」形象
- 成功就賺到流量與政治紅利
- 失敗?罰則超低,幾乎沒有實質損失
這是一種 CP 值極高的政治投資。
8/30 的走讀事件就是現成教材
遊行沒申請,他卻硬要衝。

黃國昌疑似勒警察脖子
挑起群眾、挑起衝突,過程中甚至有 8 名警察受傷。 等到警察依法執法,他就開始喊—— 「怎麼了?我只是在路上走路!司法迫害!」 你看,典型的劇本:
- 挑起衝突
- 迎接鏡頭
- 大喊迫害
- 民眾分辨不清時,就能獲得巨大聲量
這種手法比館長更具破壞性,因為他多了「立法委員」「法學博士」這層外衣。看起來懂法、捍衛法,實際上卻是利用制度的縫隙玩政治劇場。
三、為什麼這兩種人會成為一種現象?
你如果只討厭他們的行為,其實還不夠。要看的是——為什麼這類人格型態在現在聲量這麼大?甚至可以說很成功,答案其實很簡單:
1️⃣演算法時代:情緒越大,流量越高
高憤怒、高衝突的內容,比理性分析更容易傳播。這讓「大聲罵」和「政治碰瓷」成為最便宜、最高效的內容形式。
2️⃣民主社會中做這樣的事成本極低
在民主國家罵政府,成本趨近於零;在專制國家講真話,代價卻可能是自由或生命。 因此,民主社會中「假勇敢」特別容易偽裝成「真正的勇敢」。
3️⃣政治人物與網紅都知道:流量等於權力
當權力透過聲量獲得,邏輯就變成:誰能引發更多情緒,誰就勝利。不是誰比較有道理。這就是為什麼館長與黃國昌雖然風格不同,但本質操作卻非常接近。
四、制度視角:真正的災難不是他們本身
台灣民主最脆弱的地方不是在於有人亂喊、有人挑事,而是越來越多人會模仿他們。如果像館長這種「安全式勇敢」、像黃國昌這種「碰瓷式抗爭」, 被視為成功模式,那後果會變成:

黃國昌咆嘯:可以這樣插隊唷
● 基層警察不敢執法
因為一執法就會被錄影、被剪輯、被政治操作。最後誰受傷? 就是第一線的基層。
● 民眾以為「大聲=正義」
政策討論被取代成情緒比賽,法治被取代成誰比較會演。
● 政治人物不再思考長期,只做能立即製造話題的行為
長期影響:制度退化、公共理性崩解。
五、真正的勇敢是什麼?
如果你把眼光放到中國維權者、香港被捕學生、俄羅斯反戰者身上,你就知道:真正的勇敢,是對著不義講真話,明明知道可能會付出巨大代價,仍然願意承擔。而不是:
- 在安全的地方假裝硬漢
- 在法治國家碰瓷警察
- 用特權創造衝突
- 用話術捏造迫害
- 用情緒操作群眾
這不是勇敢,是表演。不是追求正義,是追求聲量。
✅結論:「低風險的正義」不是正義,是幻覺
館長的「安全式罵人」,黃國昌的「政治碰瓷」, 看似對抗權力、捍衛人民, 但其實都是在利用民主制度的寬容,創造自己的聲量資本。如果整個社會都把這種人當成「英雄」,最後被侵蝕的不是政府,也不是政黨, 而是我們賴以生活的—— 法治、秩序與公共理性。民主要的不是吵得最大聲的人,而是能承擔責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