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王丹書架》用文字寫出的紀錄片:評張贊波的《大路》(中)

 

張贊波在《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一書中,其實點出了中國發展面臨到的核心問題,就是「高速」,或者說「快」。「快」可以是一件好事,比如「經濟發展的速度快」聽起來是件好事,但中國的問題不在於「快」,而在於「太快」。我相信,這才是張贊波真正看到的東西,也是我對中國的觀察結論之一。

 

作者是一位藝術工作者,他對中國的發展有一段很妙的「藝術性比喻」。2011年11月27日,一輛開往工地的運沙車因嚴重超載導致剎車失靈,撞到一輛農用三輪車,造成當地民眾五死六傷。那天夜裡,張贊波到事故現場,走到運沙車旁邊,拿出一個手提袋,快速地將沙子裝進袋子裡,並以機器將沙子分為細沙及粗沙。他想以此做一件「沙漏」的藝術裝置,並於書中提到:

 

「在適當的時候,我會用它們做出一件名為『沙漏』的裝置作品:『細沙填充玻璃沙漏瓶,懸掛在展廳中央;粗沙由遠而近灑在參觀者要走過的道路上。』貪戀現代化成果的都市人將踩著這5位來自遙遠鄉村遇難者的靈魂,看一眼他們的生命像流沙般悄然流逝的過程。『沙漏』也是一個象徵,它既象徵著這時代不可阻擋的發展,也象徵文化、傳統、人心、道德,甚至生命本身,在發展中逐漸逝去。」(P70)

 

張贊波說他要「記錄現代化進程中的變遷故事,藉此反思它對人的生存境況及道德人心、傳統文化的影像。」(P74),上述那個沙漏的隱喻,就是他的寫作意圖淋漓盡致的體現。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Photo Credit:wikipedia

 

在修築高速公路的整個過程中,他看到了中國發展模式的問題所在:一方面,都市人享受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成果,這個面向的中國舉世皆知;但另一方面,卻有無數的生命、文化、道德人心,如沙漏中的細沙逐漸從社會中流失了,但這個面向的中國,卻很少有人願意停下腳步去看、去想。當中國快速前進的時候,有多少人慢下腳步,看看腳下的道路是用什麼樣的代價鋪成的呢?我們太喜歡高速了,我們無法讓自己慢下來──這就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張贊波在書中一再描摹出來的景象。

 

更加難得的,我相信也是本書很難在中國國內公開出版的原因是,作者把高速公路的發展當作一種象徵,與戰爭、極權和法西斯本質連結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說:「高速公路」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獨裁者和他們的時代共同的面貌:『野心勃勃的鐵腕領袖、強大的中央極權、大一統的集體主義、勞民傷財的大興土木、嚴酷的思想控制、受到煽動的愛國主義,以及目空一切的窮兵黷武。』」(P264)

 

西方研究中國的前輩魏特夫先生(Karl August Wittfogel),在他《東方專制主義》一書中,對治水工程有精闢的見解。按他的觀點,早期的東方社會,灌溉是農業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農業灌溉和大型防洪工程不是個人獨立就能完成的。大型的公共工程需要大規模的一體化協作,協作工作必然要有領導,以便行使權力,專制主義即由此而來。用魏特夫的話來說:「要有效地管理這些工程,必須建立一個遍及全國人口的組織網;而控制這一個組織網的領導,總是巧妙地行使最高的行政權力。」因此,專制主義與大型公共工程就成了相輔相成的關係;換句話說,大型工程建設,從來都以專制主義為基礎。

 

用這樣的觀點,再來看張贊波對於高速公里建設的記錄,難道不會讓我們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嗎?

 

(待續)

 

延伸閱讀:

《王丹書架》用文字寫出的紀錄片:評張贊波的《大路》(上)

《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上)

《王丹書架》悲觀是一種清醒:評畢來德《沉默的中國》(下)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編輯:葉菀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