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教育者不能保持沉默

這個時代,教育者不能保持沉默

更新於 發佈於

現在,教育是個困難的事業。教師不見得被尊重,體制內學校被體制外教育侵蝕,體制外教育與線上、遠距、國外教育競爭。

 

過去,當個老師,經營個學校,曾經單純得多。在二十年前,只要教課就會有學生,只要學校開門就會有人註冊,只要幫學生把成績考高,就被視為好老師;只要招牌對,就被視為好學校。

 

學校可能招不到學生,原本的好學校也不見得招得到優秀的學生。許多最積極的學生,家長寧可花數十倍的錢、寧可忍受家人四散分離,也要把孩子送到千里之外就讀歐美學校。

 

今日,從台政清交成政,到街邊巷口的幼兒園、才藝班,都需要能和家長與學生清楚述說:「因此,我們提供的教育是有價值的。」

 

這些等候述說的課題包括:

 

1,【教學目標】-- 所提供的教育,要引導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能力、思維?

 

2,【前瞻洞見】-- 為什麼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助益學生營造美好的人生?甚至對二十年、四十年的長遠未來有益?

 

3,【方案成果】-- 你的教育方法是什麼?材料是什麼?有哪些具體的教育成果?

 

4,【方法原理】-- 為什麼這樣的教育方法能有效達到教育目標?是否有不斷在改進優化教學方法?

 

5,【教師素質】-- 學校中的教師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對於教育有什麼理念、經歷,為什麼他們是最適合的教師?

 

6,【環境文化】-- 學校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文化?學生將帶著什麼樣的習慣、信念、友群關係走向未來?

 

現在,家長和學生都面臨愈來愈多的教育選擇,都發現最貴的其實是「時間」-- 若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在一個無益的教學體系之中,錯失了成長的機會,其實是最大的損失。

 

現在,愈來愈多家長和學生,在面對教育的時候,能夠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夠感受教育者的熱忱或輕慢、認真或忽視,他們愈來愈擅長自主選擇,要讓教育成為人生的助力,而不是自我的主宰。

 

在這樣的時代,教育是動態的經營過程,更包涵了溝通、述說、對話的專業。

avatar-img
謝宇程的沙龍
7會員
13內容數
<p>這個專欄是接續謝宇程的著作《人才,自造者》,以及呼應在大學開設的【業界學程】,用多角度探討極端複雜、快速變化的業界實況,和年輕人們一起思考:「在這個時代,我們怎麼前瞻,怎麼找路」。</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謝宇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我們常以為關於自己的人生,該知道的全都知道了,也因此不去追根究柢、不去仔細發掘 &#8212; 正是如此,我們常常對自己人生佈滿誤解的黑洞。太常因為缺乏訴說和傾聽,錯失了那些和我們至親的人以及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風景。</p>
<p>把知識寫成書不是變成價值——如果書根本沒人買。把書賣出去也不是變成價值——如果買了卻沒讀。把書讀了也不見得是變成價值——如果讀了就忘根本沒有付諸實行。要能有效地把知識轉化落實,常常需要以下四個元素。</p>
<p>我們常以為無論做什麼事,從中得到快樂是自然而然的事。例如吃了飯得到進食的快樂,看了電影得到觀賞的快樂。這個想法錯了。從任何事中得到快樂,是有需要學習的技巧與知識。這種知識雖然現在不易變現,但是極有價值。</p>
<p>年復一年,台灣的整體書市不斷挫跌。創新的「知識服務」產業,這三年間我觀察到了不少興衰起伏,雖然有時上昂,但似乎總未走上平順坦途。在這一篇中,我們先談談今日販賣「知識」,會遇到的困難,以瞻望突圍的機會。</p>
<p>企業界的開缺常常是隨機事件,如果你總在離職後才找工作,希望在兩三個月內找到好工作機會當然小。給自己兩年的時間,不斷去調查、準備、嘗試,像是在河裡掛張網,只要有合適機會出現,相信被你撈到的機會就大得多!</p>
<p>中國文字與歷史文化和西方迥異而構成了巨大障礙,因此在歐美成長的人很難真正了解中國。而生長在中國、家人都在中國的人,又因政治因素不見得能得到信任。因此,台灣人的獨特處境,也許反而是個值得好好利用的機遇。</p>
<p>我們常以為關於自己的人生,該知道的全都知道了,也因此不去追根究柢、不去仔細發掘 &#8212; 正是如此,我們常常對自己人生佈滿誤解的黑洞。太常因為缺乏訴說和傾聽,錯失了那些和我們至親的人以及自己生命中的重要風景。</p>
<p>把知識寫成書不是變成價值——如果書根本沒人買。把書賣出去也不是變成價值——如果買了卻沒讀。把書讀了也不見得是變成價值——如果讀了就忘根本沒有付諸實行。要能有效地把知識轉化落實,常常需要以下四個元素。</p>
<p>我們常以為無論做什麼事,從中得到快樂是自然而然的事。例如吃了飯得到進食的快樂,看了電影得到觀賞的快樂。這個想法錯了。從任何事中得到快樂,是有需要學習的技巧與知識。這種知識雖然現在不易變現,但是極有價值。</p>
<p>年復一年,台灣的整體書市不斷挫跌。創新的「知識服務」產業,這三年間我觀察到了不少興衰起伏,雖然有時上昂,但似乎總未走上平順坦途。在這一篇中,我們先談談今日販賣「知識」,會遇到的困難,以瞻望突圍的機會。</p>
<p>企業界的開缺常常是隨機事件,如果你總在離職後才找工作,希望在兩三個月內找到好工作機會當然小。給自己兩年的時間,不斷去調查、準備、嘗試,像是在河裡掛張網,只要有合適機會出現,相信被你撈到的機會就大得多!</p>
<p>中國文字與歷史文化和西方迥異而構成了巨大障礙,因此在歐美成長的人很難真正了解中國。而生長在中國、家人都在中國的人,又因政治因素不見得能得到信任。因此,台灣人的獨特處境,也許反而是個值得好好利用的機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