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4/0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孩子缺乏想象力,怎辦?(三): 潘朵拉盒子排斥症候群

上文談到如果孩子發覺想象力或創意不利於他們在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上生存,他們寧願選擇跟從常規做事,而不會直面自己靈魂裡的那個想象力的盒子。而在下文裡,我會指出孩子缺乏想象力的第三個原因:想象力的盒子被掩埋了,大家都發現不了。
這是終極的原因,亦是第一及第二個原因引致的後果。試想想,有一個收藏在盒子中的祕密,可以知道它的,就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成人,另一個就是孩子,而成人不打開盒子,也不許孩子打開,結果只有一個,那祕密會跟隨盒子石沉大海。孩子的想象力就是這個藏於盒中的祕密,成人對它總有一種莫名的憂慮與猜疑,一來怕它不容於社會標準,過於特立獨行,甚至會走向極端,難以制伏;二來怕它不及社會的基本標準,太過落後於人,甚至只是孩子的夢囈,不值一哂。簡言之,成人總希望孩子有一種不逾距的想象力,是一種在期望以內的想象力,否則就是犯禁,犯了成人的禁忌。我有些學生的家長不大喜歡學生看改編《三國演義》的漫畫,也不喜歡他們讀《大偵探福爾摩斯》,理由就是家長覺得這些書的內容涉及暴力和謀殺等題材,想象力過了頭。如果以傳統的文學或教育價值來衡量這些書,我個人認為這些作品當然不能跟羅爾德.達爾(Roald Dahl,1916 - 1990)或路易斯.卡洛(Lewis Carroll,1832 – 1898)等大家的作品相題並論,然而這般未噎已廢食的方法,正正反映家長對孩子內心世界那個潘朵拉盒子存在的無以名狀的焦慮感,我稱之為「潘朵拉盒子排斥症候群」。
在未詳細解說「潘朵拉盒子排斥症候群」前,我想先介紹一位奇幻文學的作者的親身經歷給大家認識,他就是暢銷小說《美國眾神》,以及童書《第十四道門》和《那天,我用爸爸換了兩條金魚》的尼爾蓋曼(Neil Gaiman,1960 - )。
話說這位生於英格蘭的猶太裔作家年少時很討厭學校,一次他因向同學說了個髒笑話,同學的父母知道後立即替孩子轉校。此事被校長知道後,馬上召見尼爾的父母。母親告誡他不可再犯,校長最終為了避免一次過失去兩筆學費,決定不開除尼爾。從此事,尼爾領悟了兩件東西,要嚴選說話的對象,以及認識文字的力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