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qimono,來源:https://pixabay.com/zh/dna-%E4%B8%B2-%E7%94%9F%E7%89%A9%E5%AD%A6-3d-%E7%94%9F%E7%89%A9%E6%8A%80%E6%9C%AF-%E5%8C%96%E5%AD%A6-%E5%8C%BB%E8%8D%AF-%E7%A0%94%E7%A9%B6-%E5%8C%BB%E7%96%97-1811955/,授權方式:CC0 Creative Commons
從小到大,你對生物的印象是背下所有重點嗎?還是你認為這是一門支離破碎又無趣的科目?本系列文章將打破一般家長和學生的刻板印象,透過分享作者自身從國中到就讀生物系期間的生物學習法,讓讀者們了解,生物要學得好,需要綜合了文科與理工科的思維模式,最後讓你不單用背誦來學習生物,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物這門學科的內容,有實際也有抽象之處。想知道學好生物的秘訣,不妨先來認識生物學的字源,探究字源能讓我們了解這門學科的中心思想,了解中心思想後,本文將再利用抽絲剝繭的方式,揭開一層又一層生物學家關心的基本議題,讓你了解生物學的基本元素,並在後續文章,從這些元素中推敲生物的學習方法。
一、「生物學」的字源:
生物學的英文是「biology 」,翻開牛津字典,我們發現這個字拆開就是「bio 」與「-logy 」,「bio」、「logy」其實都源於希臘文:「bios」意思是生命(life),「logy」則是指「研究某樣主題的學問」(denoting a subject of study or interest),所以生物學就是在研究「生命」,但「生命」的基本元素又有什麼呢?
二、「生命」的基本元素:生物學家關注的議題
既然生物學是在研究「生命」,我們就得繼續往下拆解,追溯生命的根源,才能知道這們學科的具體內容。首先,生命能被我們觀察,證明他是「實體」,即擁有某樣可見的肉體或是構造,從研究生物中的可見構造與系統開始,到一條條在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便能揭開這樣生物如何存活,更進一步展現多采多姿的生命現象,因此在國、高中基礎生物研究的第一項內容就是關注「動物、植物、原核生物......的基本構造」;研究「各式的系統、器官」,如: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臟、肺臟、腎臟、消化管....,但生物學家並不就此滿意,除了研究動植物構造的解剖生物學,他們還要再往下拆解。
作者:NIAID,來源:commons.wikimedia.org/,授權方式:CC 2.0
隨著科技發展,生物學家發現除了那些肉眼可見生物實體構造,生物還有更小基本單位,即「細胞」,於是生物學家便嘗試解開「細胞」裡面的胞器與運作方式,發展出「細胞學」。一架架的顯微鏡,還帶領生物學家探索許多原本因肉眼察覺不到,而被忽視的生命,比如「微生物、細菌」與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病毒」(參見左側伊波拉病毒附圖),「微生物學」因此誕生。
但只從單一存在的生物個體來研究生命是足夠的嗎?顯然不足。生物學家於是將關注生命的範圍增廣,並將目光放遠,開始研究由「個體」組成的「群體」,並替每個群體分類,形成了生物分類學。「生命」會與「生命」相遇,於是生物學家著手研究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競爭、掠食、共生;「生命」還會產生新的生命,因此生物學家必須研究生命的「繁殖」,以及當新生命誕生時,基因如何傳承與變化。「生命」必須有生存資源,因此生物學家也關心整個「生態圈」,以及「生態圈」裡的元素如何循環。最後,人類的野心與欲望永遠無邊無際,在近代生物學裡,人類開始嘗試改造或利用生物,便產生了「生物工程」與「仿生學」等。
了解生物學家關心的大致議題後,我們便能推敲學習生物的正確方式,並看到生物學的宏觀架構,將不會再一言以敝之,告訴別人學習生物就是背下全盤重點,
下文作者將具體分享生物的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