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億:詩人已逝,白衣飄飄的年代卻早已不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記得餘光中的《小雀斑》。

如果有兩個情人一樣美一樣的可憐

讓我選有雀斑的一個

迷人全在那麼一點點

……

當時,這讓我懂得詩會有什麼樣的不一樣。雖然,很多年以後,我也未必懂得女人臉上雀斑的美。

至於餘光中的《鄉愁》,倒不是我所喜歡的那種詩。首先,當年我固守家鄉,哪裡懂得鄉愁。其次,那樣的詩,感覺有一點點的刻意和空洞。但這個形式,是我當年所喜歡的。新月派以後,餘光中像是一股子淡淡餘緒。已然不是那時候的味道,卻保留了許多的痕跡。

新月派只愛徐志摩。自然,輕鬆,浪漫。又不似他的散文,濃得化不開。聞一多是新月派的理論家,他的詩,最整齊,但最不好看。讀著有一股窒息感。

當時覺得好的詩篇,愛的是其韻腳的難度。如同拼圖遊戲,其實你也知道,他最終是什麼字會出現。但你還是嘆服,這個字出現的方式。

餘光中《鄉愁四韻》,一唱三疊。很具音樂性。但這樣的詩,其次最難被改成歌曲。好在有羅大佑那樣的天才。之前的吉他撥弦,悠長迢遠,似乎古琴。一唱三疊。初聽,便聽聽到內心的呼應。類似的感受,似乎要到輪回樂隊翻唱《在水一方》時候。

我同意高曉松的看法。好的藝術,其實各自獨立,並不容易置換。比如最好的小說,其實很難編成戲劇。而戲劇,也未必好改成電影。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林青霞李立群金士傑的那個班底,經典到無以復加。但話劇和後來改編的電影便是兩個不同的味道。這樣的荒謬,在舞臺上,可。在電影遠近場景的交換中,因為現實,而變得不可——有些隔。

當年,所有當代的詩人都不愛看。卻讀臺灣詩人,讀余光中,鄭愁予。聽那時候的臺灣民謠,聽李泰祥。聽齊豫潘越雲。那時候少年剛啟動的青春,要的是清純,而不是憤怒。

和菜頭說鄉愁的這代臺灣人,其實只是客居的大陸人。他們的結束,代表著臺灣漸行漸遠。要我說,他們其實是與這個時代斷絕古典與優雅。其實,我們都沒有鄉愁,我們是沒有離開家鄉的異鄉人。來處了無痕接,去處莫名其妙。當你得知餘光中活到九十歲時候,慰藉的不是他的長壽,而是他生命再漫長也其實有著很好的依託。而我們,年紀輕輕,不知道以何為據。

詩意早已經死去。但留下的形式時間卻開始詩句化。不再有人願意完整的閱讀下去。如面對夜半皎潔月色下的池塘,只見蛙鳴與跳水的聲音,看一圈漣漪蕩起,便覺得瞭解了夜色中所有的寂靜。保羅西蒙的《寂靜之聲》裡唱的那樣啊。依舊無動於衷,保持寂靜。

當時,最不喜歡的是大陸的詩人,1949年以後。比如卞之琳,比如郭沫若。辭舊迎新,詩一下子都沒法讀了。這種慣性帶到了更久以後,連累到整個一代朦朧派,不喜歡在詩句裡裝載太多的怨恨。那一代人,習慣在廣場上拿詩句丟來丟去,像丟石頭一樣丟來丟去。

當然,更看不起汪國真,覺得淺白到不像話。不喜歡席慕蓉。那時候的自覺,就是遠離流行。閱讀的越少,就越寂寞,但閱讀略多,才明白孤獨。

那年,顧城殺妻。開始注意這個頭上戴了一節褲腿的男人。那些關於鑰匙滑過巷子裡牆壁的詩句。使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如同在再次目睹。再然後,讀到海子。那些單純卻雜糅著很多翻譯句式和詞彙的文字。

是的,那一刻,發現我們的文字趣味已經同流。但此刻感受到那些長短句子的味道。竟是貧瘠。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86內容數
<p>我是許億,江蘇人,以胖子自居。從事地產行業。除此以外,算是一個時評作者,也寫了大量關於臺灣政黨之間的文章。我會談兩岸、談歷史、談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更擅長的是如何將資訊雜燴,即是將不同的食材燴成一道下飯的菜。</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寫作的習慣是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出來的。過去拿一張白紙,用筆寫。寫著寫著,家裡藏了好幾大包。至於寫成什麼樣子,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我說這些,是因為我忽然感到迷惘,我究竟寫到今天,寫了什麼東西?是的,什
    韓國瑜當選不當選其實不是懸念了,這麼說的意思,不是他一定會當選,而是人們都覺得他一定會當選。這是個很微妙的氛圍。 假如他萬一不當選的話,必然懷疑是奧步。南臺灣可能真的能暴動。韓的玩法,是讓粉
優質政客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劣質政客是找出提出問題的人,並且滅口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講話,被視為美中關係在1972年尼克森訪華以來,發生的最為根本的改變。也被解讀為新冷戰的開始,其中的危機,已經不是當下中國的我們現在可以暢言的。對待風暴
  天朝處理孫悟空,無非兩招,一招,叫做肉體收買,一招就肉體消滅。
   海蒂拉瑪Hedy Lamarr的樣子,有點像蘇菲瑪索和伊娃格林的合體。也或者,她們就是照著海蒂拉瑪的樣子長出來的。關於美麗有很多定義,要我看,中年時期的海蒂拉瑪確實美到驚人的地步。可以定義何為
寫作的習慣是很小的時候就培養出來的。過去拿一張白紙,用筆寫。寫著寫著,家裡藏了好幾大包。至於寫成什麼樣子,已經不是重要的事情——我說這些,是因為我忽然感到迷惘,我究竟寫到今天,寫了什麼東西?是的,什
    韓國瑜當選不當選其實不是懸念了,這麼說的意思,不是他一定會當選,而是人們都覺得他一定會當選。這是個很微妙的氛圍。 假如他萬一不當選的話,必然懷疑是奧步。南臺灣可能真的能暴動。韓的玩法,是讓粉
優質政客找出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劣質政客是找出提出問題的人,並且滅口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講話,被視為美中關係在1972年尼克森訪華以來,發生的最為根本的改變。也被解讀為新冷戰的開始,其中的危機,已經不是當下中國的我們現在可以暢言的。對待風暴
  天朝處理孫悟空,無非兩招,一招,叫做肉體收買,一招就肉體消滅。
   海蒂拉瑪Hedy Lamarr的樣子,有點像蘇菲瑪索和伊娃格林的合體。也或者,她們就是照著海蒂拉瑪的樣子長出來的。關於美麗有很多定義,要我看,中年時期的海蒂拉瑪確實美到驚人的地步。可以定義何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是唐代詩人戴叔倫所創作,描述偶遇故友心情的詩。當你與故人重逢是怎樣的心情呢?今天分享六首以好久不見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著名現代詩詩人。鄭愁予出版有詩集《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種。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著名的《左手的繆思》說得即是余光中的散文,但在他的作品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國文課本裡的<等你,在雨中>。我喜歡這首新詩裡還帶著古典的韻律,卻不失現代的故事感覺,你可以感受到沐雨裡洗禮後的紅蓮的熠熠生暉,彷彿滌塵後的清晰,在朦朧之中見到詩詞色澤的瑰艷欲滴...
Thumbnail
袁丞修是一位業餘詩人,其詩作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和哲思。詩中描述了追逐夢魘的期待,以及多愁善感的書生的形象。文章中透露出對於自己的才華和生活處境的深刻反思。這篇詩詞不僅豐富深奧,充滿了對時代的變遷感慨,同時也表現出了詩人的獨特審美情趣。
鄉愁 自從余光中寫了那首《鄉愁》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是唐代詩人戴叔倫所創作,描述偶遇故友心情的詩。當你與故人重逢是怎樣的心情呢?今天分享六首以好久不見為名的歌曲
Thumbnail
    鄭愁予,本名鄭文韜,著名現代詩詩人。鄭愁予出版有詩集《夢土上》、《窗外的女奴》、《衣缽》、《燕人行》、《雪的可能》、《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多種。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著名的《左手的繆思》說得即是余光中的散文,但在他的作品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國文課本裡的<等你,在雨中>。我喜歡這首新詩裡還帶著古典的韻律,卻不失現代的故事感覺,你可以感受到沐雨裡洗禮後的紅蓮的熠熠生暉,彷彿滌塵後的清晰,在朦朧之中見到詩詞色澤的瑰艷欲滴...
Thumbnail
袁丞修是一位業餘詩人,其詩作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和哲思。詩中描述了追逐夢魘的期待,以及多愁善感的書生的形象。文章中透露出對於自己的才華和生活處境的深刻反思。這篇詩詞不僅豐富深奧,充滿了對時代的變遷感慨,同時也表現出了詩人的獨特審美情趣。
鄉愁 自從余光中寫了那首《鄉愁》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