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換個城市過生活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年有很多朋友進行「島內移民」,有些是單身未婚的熟年朋友,也有些是退休孩子成家獨立之後,把原本都市的房子賣掉,搬回鄉下老家或者到想住的鄉鎮買地構築理想的房子,展開全新的生活。
這些朋友有的已有足夠養老的經濟條件,新的住宅就單純成為實現夢想的一環;有的朋友則經營民宿,除了可以添補生活開銷外,也藉此認識來自各地的新朋友。另外還有體力還行的朋友,就真的變成農夫或農婦,種植有機農作物,自己養生之外也透過郵購分享給城市裡的朋友。
除了身邊這十多位好朋友真的已經身體力行換個城市過生活的「第二人生」,其餘已經走過青壯年,但是還在工作尚未退休、或者孩子還沒有離家獨立的朋友,看了心也癢癢的,也都在想著,過些年退休之後該如何?若是不想離開自己從小成長的社區,還有沒有變通的方法?
最簡單,也最容易的方式,是邀約一些好朋友,拿出暫時還用不到的閒錢,一起到大家心儀的度假城市買度假套房,或許離開所住的城市不遠;以台北市來說,宜蘭或桃園新竹苗栗的山區都有很適合的休閒度假或養生村。可以一周去住個二、三天,以漸進沒有壓力的方式來準備退休的生活。
也有朋友將鄉下老家的土地,蓋成十來間獨棟的小集村,除了供自己散居不同城市的兄弟姊妹假日住之外,多的也可以賣給好朋友。
其實除了這些不同形式、主動更換住宅享受退休生活的方法之外,還有一種很棒的方式,可以讓不想添麻煩買房子搬家的朋友,仍然有機會換個城市過日子:就是到各個大學城遊學居住。
這幾年全世界許多大學都招生不足,除了少數頂尖的大學,或位於首都圈的大學招生情況尚可之外,許多二三線城市,或者社區型的大學都有找不到足夠學生的困境。這情況在台灣特別嚴重。
大學過多,再加上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有這麼大量熟齡退休人口的現象,而這些二戰後出生的人口大致受過完整教育,又在社會經濟起飛中工作,所以也累積了一些金錢,讓這群樂於求知的樂齡人士重回校園,將會是一個全新的商機。
通常大學校園腹地夠大,國外更多是以學校為中心形成大學城的聚落,若是在風光明媚且相對安全的校園,將學生宿舍重新改裝,變成適合夫妻一起住的大套房,那麼一定能吸引許多人來到這些令人嚮往的城市,在大學修門學分,讀一學期住個三個月。
也許一星期只修幾堂課,其他時間就在那個城市或國家旅遊。也因為是正規學生的身分,所以也可以參加校內社團,與青年朋友互動;正如現在正流行的「青銀共居」,一方面銀髮族可以增添許多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給年輕人一些人生經驗的傳承。
對這群年輕時也許忙於工作沒辦法出國留學,或者現在嚮往不同文化的樂齡族,這種短期的住遊是很棒選擇,同時藉由這種相對強烈的文化刺激,探索自己的熱情與夢想,有勇氣展開全新的生活。
其實,當我們的住宅空間不必遷就工作或孩子受教育的需求後,就可以開始想像,究竟什麼是我夢想中的住家環境?
一個人或一個社會甚至整個時代所追求的審美觀,有時會凸顯出這個社會所欠缺的價值,因為我們總是會尋找外在東西來彌補精神或心靈所欠缺的部分。選擇居住的空間不只代表我們的審美觀,其實還隱含了我們對於某種生活方式的偏好,也傳遞我們心目中對於美好人生的想像。
作家普魯斯特希望居住的地方是:「住在所愛的人附近,有迷人的自然景致,許多書和音樂,離劇院不遠。」詩人波赫士的要求比較簡單:「想像天堂是圖書館形狀。」至於我所想像的幸福都市,是一個人與人比較友善、文化多元、生活步調較慢的地方,因此這個城市要留下許多富含人情味的公共空間,比如說街角的小公園、騎樓、人行道與咖啡館,讓人可以隨時駐足、停留。
當然,這個城市也應該是個文化空間,能夠留下過去的歷史,讓我們的記憶得以延續。
最重要的,一個能夠讓人覺得美好的城市,一定要是活生生的、充滿生命力的。這種生命力一方面來自於朋友之間人際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來自人與土地的密切互動,這種美好的生活空間要實現其實並不難,也該是我們這個世代嶄新的任務。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坊間有許多為孩子而寫的故事,但是以政治、戰爭、人權、民主為主題的並不多。我常常好奇,為什麼大人不願意跟孩子討論有關政治方面的議題?在頌揚民主與追求人權等等的普世價值之餘,也不太提供他們關於各種權利的反思?《麥提國王執政記》是一本非常難得、而且少見的兒童青少年小說。
非洲肯亞與坦尚尼亞間的動物大遷徙是我和朋友們都很感興趣的自然奇景。這兩年聽已去過的朋友談到,因為全球暖化使氣候變遷加劇,動物遷徙的數量與日期變得比較不確定,這讓我們對這個行程更為憧憬。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未完成的《看見台灣Ⅱ》就是齊柏林試圖帶著我們面向海洋,朝向世界。雖然壯志未酬,但是留下來的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以拉高的視野,看見台灣,看見世界。
如果在退休後,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身體尚屬健康有活力,或許就可以透過居住地方的規劃,實現自己的夢想或活出精采有意義的人生。其中一個方案,就是跟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居住。與其被動的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如早點預先規劃與準備吧!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雖然坊間有許多為孩子而寫的故事,但是以政治、戰爭、人權、民主為主題的並不多。我常常好奇,為什麼大人不願意跟孩子討論有關政治方面的議題?在頌揚民主與追求人權等等的普世價值之餘,也不太提供他們關於各種權利的反思?《麥提國王執政記》是一本非常難得、而且少見的兒童青少年小說。
非洲肯亞與坦尚尼亞間的動物大遷徙是我和朋友們都很感興趣的自然奇景。這兩年聽已去過的朋友談到,因為全球暖化使氣候變遷加劇,動物遷徙的數量與日期變得比較不確定,這讓我們對這個行程更為憧憬。
現在學校提供營養午餐,我們也期待在教育目標中加入「食育」,有些縣市也開始嘗試編訂有關食育的教材,但媽媽能夠在家裡自己煮東西,自己做飲食教育,當然是最理想的。這本《媽媽,今天吃什麼?》提供飲食教育的建議,也附有容易上手的食譜,提供參考。
未完成的《看見台灣Ⅱ》就是齊柏林試圖帶著我們面向海洋,朝向世界。雖然壯志未酬,但是留下來的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後代子孫能以拉高的視野,看見台灣,看見世界。
如果在退休後,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身體尚屬健康有活力,或許就可以透過居住地方的規劃,實現自己的夢想或活出精采有意義的人生。其中一個方案,就是跟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居住。與其被動的接受命運的安排,不如早點預先規劃與準備吧!
海洋的魚類,理論上應該是最永續的資源了,因為只要有陽光,就有藻類與浮游生物,小蝦米吃這些肉眼難見的微小生物,小魚吃小蝦米,大魚吃小魚,不須人類費神去照顧,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繁殖。可是這樣的生物也居然會因為人類過渡捕撈而瀕臨滅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朋友,當你在星空下沉思,是否曾在心中浮現這個問題:我該留在家鄉嗎?熟悉的街道、溫暖的鄰里、那一片片承載著童年回憶的土地,這一切是否足以讓我忽略大城市的燦爛霓虹和無限可能?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身邊的朋友在畢業後選擇北漂,但北部生活費用高昂,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生活水平。過度生活壓力可能導致焦慮、無法存錢等問題。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買房跟租房這兩個方式都有人在過生活,參考新聞,很多人會認為現在不買房子,以後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住,但PTT房產板就有一個網友說,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搬去安養中心,或住養生村之類的,如果錢不夠多,自己還可以自理就找便宜一點的老人公寓。他認為老了沒地方住只是假議題,只是嚇租房子的人。   如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朋友,當你在星空下沉思,是否曾在心中浮現這個問題:我該留在家鄉嗎?熟悉的街道、溫暖的鄰里、那一片片承載著童年回憶的土地,這一切是否足以讓我忽略大城市的燦爛霓虹和無限可能?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人的一生平均會搬家幾次呢?有多少人是一輩子在同一個地方出生、長大、老去?沒有離開,是因為選擇留下來,還是被留下來?我翻開《留下來的人》這本書,想藉由觀看他人的經驗,對於我那彷彿紮根樹木離不開土壤的母親,也許能多一些客觀的認識。 也許是大學時期開始多年的北漂生活,對我來說,搬家是一件想做就可以做
Thumbnail
身邊的朋友在畢業後選擇北漂,但北部生活費用高昂,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生活水平。過度生活壓力可能導致焦慮、無法存錢等問題。
鄉下長輩需要長時間的照護,需要提供便利老人家的一些設施,如扶手、安全座椅,保障他們的生活品質和安全。這個文章講述了一位同學準備從教職退休,為了滿足媽媽的希望,蓋大房子讓父母住,並提到了鄉下老人入城的難處。讓人們思考了長輩的生活狀況和需求。
Thumbnail
買房跟租房這兩個方式都有人在過生活,參考新聞,很多人會認為現在不買房子,以後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住,但PTT房產板就有一個網友說,老了租不到房子可以搬去安養中心,或住養生村之類的,如果錢不夠多,自己還可以自理就找便宜一點的老人公寓。他認為老了沒地方住只是假議題,只是嚇租房子的人。   如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