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記app接收資訊:讓資訊幫自己,並減低假新聞等壞影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在接收訊息的方式,比較簡單和便利的渠道大都是安裝Facebook、Instagram等的應用程式,透過追蹤專頁、每次打開app便能得悉最近的消息,而不須逐個網頁到訪。相信大家都知道,當社交網站引入「演算法」(algorithm)為我們挑選資訊後,並無滿足我們的需求,再者透過手機apps收看訊息實在太易,可以一天開很多次,容易被各類資訊造成分心,干擾日常生活更重要的任務;在社交app界面內閱讀資訊,也容易受到別人反應的影響,繼而輕易過度情緒化,很難用客觀角度了解社會。假新聞更不用說,使我們忽略真正應該留意的社會問題。
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接收資訊的工具:例如返回過去用RSS Reader的日子,使用Feedly。但是Feedly只限看有RSS功能的網站,對於Facebook專頁,設定是比較麻煩;Instagram應該不能。
與此同時,也可以思考閱讀新聞的方式:是否一定要經常追看?為什麼我要看?我現在這樣追蹤各種消息,有了解和記得最近發生什麼事嗎?
這些問題,我會用比較傳統的方式解答。我決定在Evernote或Bear等筆記應用,開啟一則甚至數則的筆記,每則筆記都有我打算接收資訊的類別,如「時事」、「設計」、「生產力研究」等等,筆記裡可以有這些思考點:
1. 建立主題
  • 為什麼我要留意這個主題?這個主題的關鍵字可以是什麼?
2. 尋找和挑選
  • 有什麼資訊渠道值得我留意?也能向別人推薦?原因?
  • 網站、書籍:它們的背景、內容,還有可以怎樣閱讀?一定要逐字逐行?
3. 思考和整理
  • 在閱讀這些文章時,我有什麼疑問?可能先記下來,甚至網上搜尋、思考找答案。
  • 若有好文章可記下來,若你看的新聞似乎還有發展空間,請也加入連結和報導日期,若日後再有同類新聞,把它們收集,然後一併重溫。
4. 行動
  • 除了閱讀這些資訊,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還有其他什麼行動,解決社會、個人問題 / 豐富自己的生活?(參觀博物館、去某地旅行、報讀課程⋯⋯)
這個方法,老實說並沒有帶來什麼樣的便利,而且更不鼓勵像在社交網站隔數小時看。其實資訊,隔幾天甚至幾星期才看都沒問題,甚至更好!太頻密追看資訊,很容易淪為內容消費,也會釀成坊間所說的「跟車太貼」的情況,資訊傳播太快,反應也過快,情緒受到操控,日常生活和工作亦遭打斷,而假新聞最容易在這種情況涉透。本來想引起大眾必須關注的議題,最後可能不了了之。
與其追最新資訊,倒不如看資訊的脈絡(context)、「大圖畫」(big pictures),嘗試read between the lines,隔一段時間看反而比較看到,也不會比早看有損失。看資訊最重要還是改善個人生活和社會作為出發點,我們理應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可以再從「想要」中更為深入和具體一些,這樣會比較抵抗社交媒體為我們挑選,以及假新聞所帶來的影響。

延伸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4會員
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vin Che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接納自己的一切就是不再介意、不再害怕再失敗,而是輕鬆面對新事物和更多練習。不會再因太緊張而阻礙進步的機會。
藉由改變自己的生活來改變命運,是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有很多壞習慣需要戒除,但新習慣如何建立,我發現兩者不能分開處理,而是一併來安排。因為壞習慣需要由新習慣取代,壞習慣才會自然離去。
有三次需要往返關西和關東的經歷,我有一次沿用「快板」,另外兩次則分別是「慢板」、「慢慢慢板」。
最近,LOG-ON邀請我作Traveler's Notebook旅行使用心得分享。這次分享會正好是一個機會,讓我回顧過去幾年的畫作,讓我思考我是如何開始、如何練習、如何有所進展。一個人如何去掌握一件他本來不懂甚至覺得難的事情,如何在時間不多的情況下有多次練習的機會?是否等到一定的條件才可以做一件事?
如果一個人、企業感覺自己到了瓶頸,他需要提醒自己其實可以think outside the box,尤其要想出更好玩的新可能性、嘗試不同的方法,瓶頸只是暫時現象,還未想到前路的狀態而已。
倒不如不要太著眼浪費,而是問我可以如何善用?我希望和預期這方式能帶給我什麼?就如我最終把書、印刷品全扔掉,但不代表我完全不珍惜這些物質的內容,我珍惜的是印刷品裡面的內容甚至智慧、我在閱讀過程把它們轉化為行動和成長的一環,這些個人內在轉變過程,恐怕沒辦法用眼看見,只有自己最清楚。
接納自己的一切就是不再介意、不再害怕再失敗,而是輕鬆面對新事物和更多練習。不會再因太緊張而阻礙進步的機會。
藉由改變自己的生活來改變命運,是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有很多壞習慣需要戒除,但新習慣如何建立,我發現兩者不能分開處理,而是一併來安排。因為壞習慣需要由新習慣取代,壞習慣才會自然離去。
有三次需要往返關西和關東的經歷,我有一次沿用「快板」,另外兩次則分別是「慢板」、「慢慢慢板」。
最近,LOG-ON邀請我作Traveler's Notebook旅行使用心得分享。這次分享會正好是一個機會,讓我回顧過去幾年的畫作,讓我思考我是如何開始、如何練習、如何有所進展。一個人如何去掌握一件他本來不懂甚至覺得難的事情,如何在時間不多的情況下有多次練習的機會?是否等到一定的條件才可以做一件事?
如果一個人、企業感覺自己到了瓶頸,他需要提醒自己其實可以think outside the box,尤其要想出更好玩的新可能性、嘗試不同的方法,瓶頸只是暫時現象,還未想到前路的狀態而已。
倒不如不要太著眼浪費,而是問我可以如何善用?我希望和預期這方式能帶給我什麼?就如我最終把書、印刷品全扔掉,但不代表我完全不珍惜這些物質的內容,我珍惜的是印刷品裡面的內容甚至智慧、我在閱讀過程把它們轉化為行動和成長的一環,這些個人內在轉變過程,恐怕沒辦法用眼看見,只有自己最清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 「“網際網路”對我而言,是字典與百科全書的替代。」 「當想知道情報的全局,就要活用“書”。」 這3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出口治明[1]的著書, 《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 》[2]的第134頁。 我一直不知道新聞該怎麼讀,
Thumbnail
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記錄知識成為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許多書籍和專家推薦各種最新的工具和方法,讓我們不禁覺得只要掌握了某種技術,就能輕鬆應對信息洪流。然而,真相往往並不如此簡單。持續不斷才是長期有效的關鍵。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的議題分為兩種,稱之為“關注圈”和“影響圈”,前者是只能狗吠火車於大事無補,後者是自己能掌控的或者是自己能調整精進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上。 本文除了關注三篇新聞外,也分享筆者如何借此機會調整自身“影響圈”。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遠離分心、提高專注力?這篇文章探討寫筆記和日記如何幫助記錄、管理想法、學習和工作,當面臨過量資訊、多巴胺成癮、FOMO錯失恐懼症時,如何用筆記過濾資訊量,提高專注力和學習效率,以及寫日記如何幫助掌控情緒、瞭解自己。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閱讀網路小說影響深遠,讓我開始紀錄周遭的小事。手記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紀錄著生活的點滴。雖智慧型手機取代了小手記,但它依然存在,以電子檔的形式紀錄下我的生活。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 「“網際網路”對我而言,是字典與百科全書的替代。」 「當想知道情報的全局,就要活用“書”。」 這3句話,節錄於日本作者出口治明[1]的著書, 《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 》[2]的第134頁。 我一直不知道新聞該怎麼讀,
Thumbnail
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記錄知識成為許多人關心的問題。許多書籍和專家推薦各種最新的工具和方法,讓我們不禁覺得只要掌握了某種技術,就能輕鬆應對信息洪流。然而,真相往往並不如此簡單。持續不斷才是長期有效的關鍵。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的議題分為兩種,稱之為“關注圈”和“影響圈”,前者是只能狗吠火車於大事無補,後者是自己能掌控的或者是自己能調整精進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上。 本文除了關注三篇新聞外,也分享筆者如何借此機會調整自身“影響圈”。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遠離分心、提高專注力?這篇文章探討寫筆記和日記如何幫助記錄、管理想法、學習和工作,當面臨過量資訊、多巴胺成癮、FOMO錯失恐懼症時,如何用筆記過濾資訊量,提高專注力和學習效率,以及寫日記如何幫助掌控情緒、瞭解自己。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閱讀網路小說影響深遠,讓我開始紀錄周遭的小事。手記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紀錄著生活的點滴。雖智慧型手機取代了小手記,但它依然存在,以電子檔的形式紀錄下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