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自治是破除 「大一統」和實現憲政轉型的唯一可行路徑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中國要實現憲政民主轉型,必須接受自由平等有價值觀,樹立和普及自由平等的價值觀,拋棄儒家的「忠孝」價值觀。從而消除「家國同構」或「家國一體」的價值基礎,消除「大一統」的政治結構和制度。但「大一統」又嚴重阻礙了自由平等價值的樹立,擴散與普及。要樹立和普及自由平等價值又需要破除「大一統」。不破除「大一統」,自由平等價值始終就是極少數的信念和追求,增長極其緩慢。「大一統」和自由平等價值,兩者有很強的反向影響。
那麼該如何破除「大一統」呢?無外乎政治分立或地方自治。就內地而言,政治分立極其缺乏基礎,不可行。自秦統一中國後,內地作為一個整體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缺乏自治的歷史。通過「大一統」的長期塑造,各地區之間差異性小。其差異性不足以構成一個獨立的共同體的認同基礎。各地區人民對「大一統」中國的認同高於對地方的認同。
如果中國再次出現分裂的情形,那也主要是週期律的作用,中央政權因腐敗而崩潰。但分裂與分立不同,分裂只是統一的失敗和間歇期。由於中國人對國家的認同高於對地方的認同,同時自由平等的價值,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又未能建立和普及,那中國將仍然重建「大一統」。因為在國家主義價值作用下,作為一個「大一統」的中國人顯然比作為一個上海人或四川人更能讓人滿足,能提供更強大的精神支援,更有吸引力。只有在極其強大的外部力量的吸引和干預下,分裂才會成為穩定狀態。在長期分裂的狀態下,才可能培育出共同體意識和自由平等的價值觀,並相互支持。而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而以地方自治為路徑,才能避免中國再次陷入分裂和重建「大一統」的迴圈中,進入憲政轉型的通道。地方自治以增加地方自主權力和個人權利為訴求,這相應地需要削弱中央集權的權力。同時,地方自治又致力於維護一個弱的中央政權。中國現行的中央集權體系,隨著持續的或小或大的內外衝擊,將不可避免地變得衰弱。相應的地方的自主權將增大。當中央權力衰弱後,追求憲政民主的力量應當維護一個弱的中央政權。把主要精力放到推行地方自治上。權力可以分散,但不要散架。一個弱的中央權力可以擔負起外交,防務,維護統一的貨幣和市場等公共職能。內地統一在一個地方高度自治的政治框架下,比政治分立在經濟上也更有利。統一的貨幣和市場,共同的外交和防務等都更節省成本;也能避免社會震盪,避免付出更大的代價。如果中央權力崩潰,那就會陷入分裂。那既無法實際政治分立,還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去重建一個強大的中央權力,地方自治和公民意識根本沒有發育的時間和空間。
當然,一個弱的中央權力和地方自治是一個脆弱的平衡,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可能性比較小,就如北洋政府時期。當初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應者寥寥。失衡後,要麼是中央權力得到加強,要麼是陷入分裂再重建「大一統」。如果能維持這個脆弱的平衡相當長時間,那不同地區就會出現不同的選擇,出現向憲政民主轉型的地區的可能性就大。那麼,就可能出現各地區先後向憲政民主轉型的局面。當地方自治和自由平等價值打下基礎後,全國範圍內的民主也就比較容易實現,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來更替中央政府。如果缺乏地方自治為基礎,就整體推進民主,成功率很小。
而臺灣已是事實上獨立,並不在大陸中央政權控制之下,但臺灣並沒有正式放棄與大陸統一。所謂「台獨」是臺灣正式宣稱放棄與大陸統一的簡便說法。無論從華人族群整體,還是個人來考慮,臺灣真正實現獨立都是有益,無論大陸將來是否實現憲政民主。從族群來考慮,同一文化源流和背景下,有多個獨立的政治共同體可提供給族群的生存和發展更多的機會和選擇。即便同是民主制度,也會有差異性。而差異性能提供更多的機會。而且差異化會促進相互競爭,雙方都能從中獲得更快的發展。從個人來考慮,也增添了在同一文化背景中個人發展的機會。
如果大陸實現了憲政民主,可與臺灣建立緊密的同盟關係。這比統一雙方在國際社會上的話語權更大。如果大陸實現憲政民主,雙方建立緊密的經濟、外交和軍事同盟是順理成章的。就如美國從英國獨立後,雙方建立起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同盟關係。兩岸有共同的文化源流,相同的語言和習俗,沒有理由不這樣做。臺灣選擇與大陸發展同盟關係顯然比與日本和美國發展同盟關係更有利。
臺灣已有相當長時期事實上的獨立,民主制度比較成熟,當前也有比較廣泛的「獨立」意願,又與大陸隔海,實現真正的獨立有可行性。障礙主要來自於大陸不肯放棄以武力統一臺灣。一旦這個障礙不存在了,臺灣「獨立」就會很快成為現實。
西藏和新疆地區的人民也有獨立的願望。與漢民族宗教的文化的不同,構成了他們訴求獨立的基礎。中央政權目前所控制的領土範圍是歷史形成的,對於歷史可以去認識,可以去判斷。不管這歷史是對是錯,但是否改變現狀如何改變應該以當前大陸國民,包括邊疆地區的人民的利益為準則。那麼,從大陸國民的利益出發,無論是內地還是邊疆地區,統一在一個實現了高度地方自治和對外集中行使主權的政治框架之下,是最優的選擇。對於邊疆地區和內地,這是雙贏。既能尊重邊疆民族的宗教和文化傳統,邊疆地區有高度自治權,在經濟上雙方通過發揮各自優勢,通過交換又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實在不成,邊疆地區獨立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雙不輸,或輸得少些。即便相互有敵意,防禦的成本肯定小於佔領和直接管轄的成本。如果關係友好,也有可能發展為雙贏。而目前的狀態,如前所論則是雙輸。
總之,如果中央集權程度越高,包括內地和邊疆地區的地方權力就越小,個人權利也越小。而如果中央權力崩潰,陷於分裂,由於個人主義價值觀在很長時期內仍不會是主流意識,「家國一體」的國家主義仍會是主流意識,各地方差異又不足以提供高度的認同,那對「大一統」中國的認同仍然會高於對地方的認同,中國還是會重歸「大一統」。而在一個弱的中央權力下,則有推進地方自治的空間。但這需要體制外推動憲政民主的力量不以追求權力為優先目標。不能在舊的權力衰弱後,就廢除替代之。如果體制外力量變得強大到能廢除替代舊的權力,那必然就能迫使舊的權力行憲。如果真的是為了實現憲政而不是為了權力,就應當這樣做。當局現在不願意推進憲政民主,那是因為它擁有集中而強大的權力,當權力衰弱後,就會願意。誰擁有強大的集中權力,誰也不願意。廢除替代舊的權力後,新的權力變得集中強大了,也必然不願推進憲政。所以,要竭力避免出現權力集中的局面。這只有維持一個弱的中央權力才有可能。
2019年1月18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329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儒家的「忠孝」價值與「大一統」還有相互加強的效應。兩者構成倚生關係。儒家價值為「家國同構」或「家國一體」的「大一統」集權專制提供支撐,「大一統」集權專制又成為儒家價值的堅固堡壘。
「大一統」還具有不可遏制的擴張性。一旦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導致與同邊地區的聯繫比較密切後,中央權力便會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周邊地區納入到「大一統」的結構中。因為「大一統」中央權力無法與周邊地區平等相處,這是其最基本的家長制支配與服從關係所決定的。要麼征服周邊地區,要麼被周邊地區所征服,就是不能平等相處。
「黨政一體」既可以看成是党的權力向政府延伸,也可以看成是党的權力向政府權力的轉移。現在靠各式委員會治國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不正常。將來會出現兩種可能,一是重新回歸到党淩駕於政府之上。如果重新走向孤立或領導人的作風不同都可能出現回歸;二是党的權力消融於政府的權力之中,國家主席一職擁有實際的權力。
今天經常提到的所謂「中國模式」,其基本內容大多是在朱鎔基主管經濟的時期,1993-1998年任國務院主管經濟的第一副總理和1998-2003年任國務院總理,在他的主導下完成的。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那中國模式這塊「大石頭」是朱鎔基摸著的。
總而言之,鄧是經濟上改革開放的啟動者和維護者,在政治體制改革上也有所建樹。但由於他的政治體制改革不徹底,使得他所發起和主導的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已陷於停滯;而且也使得他的政治體制改革成果和遺產目前遭到嚴重破壞。
中共在毛去世後對毛澤東思想的高度評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改革開放的可能高度。同時將之界定為“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對之的繼承和分割,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陳雲等中共元老為輔的集體領導,並在江胡時期成為制度。相對于毛的獨裁專制,這就是寡頭專制。這進而為權貴資本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儒家的「忠孝」價值與「大一統」還有相互加強的效應。兩者構成倚生關係。儒家價值為「家國同構」或「家國一體」的「大一統」集權專制提供支撐,「大一統」集權專制又成為儒家價值的堅固堡壘。
「大一統」還具有不可遏制的擴張性。一旦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導致與同邊地區的聯繫比較密切後,中央權力便會不惜一切代價要將周邊地區納入到「大一統」的結構中。因為「大一統」中央權力無法與周邊地區平等相處,這是其最基本的家長制支配與服從關係所決定的。要麼征服周邊地區,要麼被周邊地區所征服,就是不能平等相處。
「黨政一體」既可以看成是党的權力向政府延伸,也可以看成是党的權力向政府權力的轉移。現在靠各式委員會治國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不正常。將來會出現兩種可能,一是重新回歸到党淩駕於政府之上。如果重新走向孤立或領導人的作風不同都可能出現回歸;二是党的權力消融於政府的權力之中,國家主席一職擁有實際的權力。
今天經常提到的所謂「中國模式」,其基本內容大多是在朱鎔基主管經濟的時期,1993-1998年任國務院主管經濟的第一副總理和1998-2003年任國務院總理,在他的主導下完成的。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那中國模式這塊「大石頭」是朱鎔基摸著的。
總而言之,鄧是經濟上改革開放的啟動者和維護者,在政治體制改革上也有所建樹。但由於他的政治體制改革不徹底,使得他所發起和主導的經濟上的改革開放已陷於停滯;而且也使得他的政治體制改革成果和遺產目前遭到嚴重破壞。
中共在毛去世後對毛澤東思想的高度評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改革開放的可能高度。同時將之界定為“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通過對之的繼承和分割,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陳雲等中共元老為輔的集體領導,並在江胡時期成為制度。相對于毛的獨裁專制,這就是寡頭專制。這進而為權貴資本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當今世界,保持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是每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和責任。對於中國來說,反對臺獨勢力,促進和平統一是我們共同的使命。我們需要匯聚反「獨」促統的力量,共同邁向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中國民主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前景。從宗教對民主的影響到中共害怕民主的原因,以及民主適不適閤中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透過對中國歷史及社會現狀的分析,評估了中國民主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處理中國與臺灣關係時,堅持一中原則是維護國家主權和促進和平統一的基石。一中原則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通過堅定不移地堅持一中原則,我們將爲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保持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是每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和責任,對於中國來說也不例外。面對臺灣問題,反獨促統成爲了中國大陸的共識和行動方針。通過反對臺獨勢力、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我們共同致力於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 首先,反對臺獨勢力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的需要。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和中
實現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個國家,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對於實現兩岸統一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原則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石,推動了兩岸和平發展和互利合作的良好局面。 首先,堅持一箇中國原則體現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一箇中國原則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有人抱持着幻想,認爲兩岸統一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我們要以理性和現實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放下幻想,並相信兩岸定會統一,是我們邁向和平與繁榮的關鍵步驟。 首先,歷史的發展趨勢顯示了兩岸統一的必然性。無論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還是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統一是一個普遍的趨勢。
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和必然趨勢。然而,一些人在臺灣卻堅持以武抗統的立場,認爲這是捍衛臺灣的唯一選擇。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臺灣以武抗統最後只能是死路一條。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近年來,臺獨勢力一直試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企圖打破兩岸的和平穩定。然而,臺獨主張卻註定是一條死路。相反,兩岸統一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實現長期和平與繁榮的必由之路。 首先,臺獨將導致臺灣陷入國際孤立。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被認可的國家越來越少,且與大陸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繫越來越緊密。臺獨勢力的行
當今世界,保持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是每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和責任。對於中國來說,反對臺獨勢力,促進和平統一是我們共同的使命。我們需要匯聚反「獨」促統的力量,共同邁向美好的未來。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中國民主化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前景。從宗教對民主的影響到中共害怕民主的原因,以及民主適不適閤中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透過對中國歷史及社會現狀的分析,評估了中國民主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處理中國與臺灣關係時,堅持一中原則是維護國家主權和促進和平統一的基石。一中原則明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通過堅定不移地堅持一中原則,我們將爲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保持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是每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和責任,對於中國來說也不例外。面對臺灣問題,反獨促統成爲了中國大陸的共識和行動方針。通過反對臺獨勢力、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我們共同致力於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 首先,反對臺獨勢力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的需要。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和中
實現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個國家,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對於實現兩岸統一具有重要意義。這一原則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石,推動了兩岸和平發展和互利合作的良好局面。 首先,堅持一箇中國原則體現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一箇中國原則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有人抱持着幻想,認爲兩岸統一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然而,我們要以理性和現實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放下幻想,並相信兩岸定會統一,是我們邁向和平與繁榮的關鍵步驟。 首先,歷史的發展趨勢顯示了兩岸統一的必然性。無論是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還是在當代國際社會中,統一是一個普遍的趨勢。
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願望和必然趨勢。然而,一些人在臺灣卻堅持以武抗統的立場,認爲這是捍衛臺灣的唯一選擇。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臺灣以武抗統最後只能是死路一條。
「維持中國的非法政權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現狀(維持現狀)」,北京政權即可依「政府繼承原則」,繼承、併吞台灣,所以台灣人民才需要建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
近年來,臺獨勢力一直試圖將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企圖打破兩岸的和平穩定。然而,臺獨主張卻註定是一條死路。相反,兩岸統一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實現長期和平與繁榮的必由之路。 首先,臺獨將導致臺灣陷入國際孤立。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被認可的國家越來越少,且與大陸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繫越來越緊密。臺獨勢力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