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近代接觸到自由民主思想,有一百多年了。但自由民主顯然過去不是,現在也仍然不是大多數中國人的追求和價值觀。即便聲稱追求自由民主價值的中國人中,也有相當部分對自由民主不甚瞭解或僅僅是將之作為政治號召口號,真正追求自由民主的中國人少之又少,只能說是不絕如縷。況且要落實到行動上,願意付多大代價來追求自由民主,也是程度不同的。或受制於不自覺的專制行為習慣,在自覺意識層面可能接受和認同了自由民主價值,但由於成長于浸染於專制社會,多多少少會形成一些專制的行為模式而不為自覺意識所覺察;或受制于和屈服於外在的壓力。
為何自由民主的價值和行為模式在中國的傳播與擴散如此艱難呢?這跟中國「大一統」的政治結構密切相關。「大一統」政治結構和制度是中國樹立和普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轉型為憲政民主制度的嚴重障礙。
如果僅僅是「大」而不是「一統」,中國的各地區有較高的自主權或自治權,有差異性。那對自由民主價值的反應就會各有不同,出現對自由民主價值接受度高的地區的可能性就大。當這個地區建立起自由民主的良性制度,發揮出制度優勢,其競爭力就會高於其它地區,就會比其它地區發展得更好更領先。這樣就會出現示範作用,引起其它地區的模仿和學習,從而形成你追我趕的競逐格局。假以時日,整個中國就能逐步轉型為一個憲政民主的國家。
如果是「一統」而不大,中國這個地理範圍擁有多個完全獨立的共同體,即便起始點是專制,是「一統」,但因為小,更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會出現與「大」而非「一統」同樣的演化進程。比如臺灣、韓國等小專制共同體的憲政轉型。
而「大一統」,對外部世界的整體反應是單一的。而由於儒法專制主義思想根深蒂固,對外來的自由民主價值更容易出現排斥性反應。而且,「大一統」的內部性非常強,不容易受外部的影響。內部各部分的相互影響會大於它們受外部的影響。以數學而言,就好比一個球體,直徑越大,單位體積的表面積就越小;以物理而言,加熱物體,體積越大,溫升越慢。
更進一步,儒家的「忠孝」價值與「大一統」還有相互加強的效應。兩者構成倚生關係。儒家價值為「家國同構」或「家國一體」的「大一統」集權專制提供支撐,「大一統」集權專制又成為儒家價值的堅固堡壘。
2019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