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藏特刊】覃子君:霓虹下,遇見楊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唐草設計公司布置的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太空霓虹

看見星系邊界的霓虹光芒,
波光粼粼,
沉浸在浩瀚太空。
受島上滋潤的人們,
有幸遇見對抗時代的傲骨,
那充滿熱忱、追求自由的靈魂,
不妥協、不屈服的精神,
領略我們徜遊字裡行間,挖掘未完的故事。

2018年12月,以作家楊逵為主題,從館藏的手稿「新生筆記簿」發想的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在臺灣文學館1樓藝文大廳展出至3月。這次的策展概念,源自「拾藏」。
國立台灣文學館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局部照。(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幕後:我們從藏品出發,寫下我們的提案

去年,臺文館以館藏品為主軸,推出藏品概念商品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同時也透過一篇篇書寫藏品概念之轉譯文章面對大眾,品牌下所產出的每篇文章都是作為一個文學博物館,面向民眾、產業界、藝文界所提出的提案書,希望我們的文學概念可以正視著大家所處的情境,成為讓大家看到的一道光,一起往前進,產出美好的方案。
拾藏商品「新生筆記簿」同步上市中。
在拾藏團隊負責藏品轉譯的作者群中,我們的重要夥伴許宸碩寫下〈重習語言與禁忌的遺骸——楊逵《新生筆記簿》〉一文,這數千字的提案書,透過再次詮釋成為了此裝置藝術的重要概念。開展同時,我們以楊逵手稿「新生筆記簿」研製的同名商品也同步上架,在藝文商店販售。我們將藏品所乘載之文學主題與時代脈絡,分別透過展覽、商品為載體,一紙紙手稿上的文字被轉化、詮釋發展不同的語彙,與博物館的觀眾、市場消費者展開對話。

幕前:文字躍起,幻化為光的舞者

在臺文館,藝文大廳是一個人群匯流的開放式公共空間。開館15年來,這個空間也乘載著館員們不同的想像與期待:「希望這是一個舒適的閱讀空間」、「讓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古蹟建築,如果我們可以給這個空間添一些文學氛圍」……。據此,我們初步設定了這次策展的關鍵字:「閱讀空間」、「拾藏」、「楊逵」。進一步,我們從楊逵作品〈壓不扁的玫瑰花〉,提出我們的核心概念:「象徵對生命充滿熱情,追求自由,不妥協、不屈服的靈魂。」正如楊逵此篇文章的原名〈春光關不住〉,從生活夾縫中找到光明的希望。
國立台灣文學館藝文大廳裝置藝術「太空霓虹.閱讀楊逵」局部照。(影像來源:三文工室SANWEN STUDIO)
楊逵作品中的玫瑰意象,成了高掛的玫瑰,桌上的玫瑰,地上的玫瑰,此時的主角;時而附著在光影上,隨著時間軸,沿著大廳頂端垂下的霓虹簾幕,向在空間中往返穿梭的群眾,敘述著一篇篇絢麗的故事。作為觀看者,那泛黃的、橘紅的、紫藍的光影,像是映照在每個人的心中,那個隨著光線的指引,翩翩起舞的蝴蝶,努力參透出面對各種人生境遇的勇氣。桌上的對話框,印上簡單的提問,印上延伸閱讀的QR Code圖案,桌上擺放著楊逵手稿複製品,靜靜地在等待回應每個關切的目光。我們期待,可以讓文學與觀眾展開對話的方式,可以如此直接而單純的,像享受陽光灑下時那般自然與自在。

一篇從藏品拾起的故事

國立臺灣文學館近期發表的新視覺。
不管在陽光絢麗的早晨,或是在陰雨綿綿的午後,在博物館大門為您敞開的任何時刻,我們相信,在心與心相遇的那刻起,作家心心念念寫下的每一個文字,都能為我們帶來力量。或許,這就是我們需要文學的陪伴,最單純的想望。
——同篇刊於《台灣文學館通訊》62期「展覽與活動」

★ 作家小傳
楊逵(1906-1985),出生於臺南新化。創作尤以小說、評論為主,此外還有十多本劇作與數首詩歌。文學創作大致可劃分成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的楊逵文學出現較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第二階段則寫下了許多以自身體驗、家庭、親情為基礎的勵志性作品。楊逵的文學就如同他的一生,儘管障礙重重、挫折不斷,但是仍然持續地將樂觀進取的希望注入在作品中。
★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覃子君 博物館工作者。在生命的轉捩點,因為文學,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更因為在博物館工作,看見文學與博物館之間的各種可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大廳「太空霓虹—閱讀楊逵」裝置藝術。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
自臺灣文學學科建置以來,到今日,已然累積許多研究成果,既拓寬了視野,也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對臺灣的認識。然而,在知識專業化的趨勢之下,臺灣文學學科無可避免地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都面臨到學院與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的隔閡,或者說「時差」:學院認知走在很前端,但一般社會大眾普遍的認知卻可能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國立臺灣文學館藝文大廳「太空霓虹—閱讀楊逵」裝置藝術。 國立臺灣文學館自開館以來,走過十五個年頭,致力蒐集臺灣文學作家及相關文物,並透過典藏,保存文學史相關重要文物,留下文學與臺灣社會曾一同並進的足跡。換言之,同時也保存後代理解和重新詮釋藏品的權利。 近年來,隨國家發展委員會(簡稱國發會)推動資料開
自臺灣文學學科建置以來,到今日,已然累積許多研究成果,既拓寬了視野,也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對臺灣的認識。然而,在知識專業化的趨勢之下,臺灣文學學科無可避免地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都面臨到學院與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的隔閡,或者說「時差」:學院認知走在很前端,但一般社會大眾普遍的認知卻可能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臺灣風雨飄盪四百年,從原住民的母土,經歷數個外來政權走到中華民國,這塊土地上的紛擾、真相,可能隨著時間逐漸被人們淡忘,但仇恨、心結與集結而成的意識並不如此,甚至在黨國時代教育體制所形成的威權遺緒下,反而日益壯大,成為人們理解民主、多元想像的隱形阻礙。
做為全臺灣第一座國家級文學主題博物館,臺文館試圖在有限的經驗和資源中,摸索出前進的道路。在這樣的脈絡下,臺文館與眾多文學館的成立,並執行各種研究推廣,似乎也是一件相當自然甚至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換個角度思考,對於作家、家屬、文學愛好者(文青)乃至於一般大眾來說,或許這個問題遠比想像的要複雜許多。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臺灣文學史上,《文藝臺灣》通常被認為立場偏向日人,且多以帝國、統治的角度凝視臺灣。然而,《文藝臺灣》作為雜誌本身所具備的多樣性,可能較少被仔細談論過。例如,在《文藝臺灣》第一卷第五號,就刊載了一篇作者名為「石田道雄」的文章〈幼年遲日抄〉,光是這篇文章,就可以開展出另一條過去較無人提及的故事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暮夜尋徑訪流螢 翠冷纖光動心情 輕搖漫舞體輕盈 疑是天仙凡塵星 學庸2007.04.19/01:08 作品號03-0390-03 暮春夜訪螢 翠冷光纖徑 欲攬凡塵星 蒲掌撲流螢 學庸96.04.19/15:38 作品號03-0391-03
Thumbnail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楊逵 隻身去了一趟文學館,常設館內的藏書不算少,如此說來,這又是一趟與老作家的偶遇,其名楊逵。 看這封面,有種「你來啦?」的親切問候感,在心裡對著他說:「您好。」之後,翻開了本書,窺探這位先生於二次大戰前後的心路歷程。 在寧靜地老屋子裡頭,讀著彷彿聲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愛是一種感覺,你難道沒有感覺到?」 「沒有,我只感覺到你把我當作玩物,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情欲的滿足。」
Thumbnail
<鳳凰木頌>余光中 台南府,鳳凰木 高冠穹張成半圓 為富麗的盛夏加冕 赤膽照人的花簇 染紅了多情的驪歌 一年一度的火炬啊 從記憶的深處傳來 向希望的遠方燒去 豐羽複葉疏風而飛舞 傳說傳來的鳳凰 從火浴中甦醒而新生 樹根的生機,像破土而出 樹頂的氣象,像自天而降 鳳尾森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袁丞修是一位業餘詩人,其詩作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和哲思。詩中描述了追逐夢魘的期待,以及多愁善感的書生的形象。文章中透露出對於自己的才華和生活處境的深刻反思。這篇詩詞不僅豐富深奧,充滿了對時代的變遷感慨,同時也表現出了詩人的獨特審美情趣。
也許是對《繁花》印象太深刻了,字句間跳耀出擾亂著話語的竄顫之意象,密密麻麻構成本書最大圖景的無數「不響」。你知道每句「不響」必然藏著更多的心思流轉。於是在那本夢幻小說的華麗雕飾的表面上,讀過,卻陰刻了另一種文明反面。那多像是一個熟稔觀眾心思的表演者,用雙手絢麗的擺出種種擬態手勢,如蝴蝶飛舞、狼狗狂吠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暮夜尋徑訪流螢 翠冷纖光動心情 輕搖漫舞體輕盈 疑是天仙凡塵星 學庸2007.04.19/01:08 作品號03-0390-03 暮春夜訪螢 翠冷光纖徑 欲攬凡塵星 蒲掌撲流螢 學庸96.04.19/15:38 作品號03-0391-03
Thumbnail
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楊逵 隻身去了一趟文學館,常設館內的藏書不算少,如此說來,這又是一趟與老作家的偶遇,其名楊逵。 看這封面,有種「你來啦?」的親切問候感,在心裡對著他說:「您好。」之後,翻開了本書,窺探這位先生於二次大戰前後的心路歷程。 在寧靜地老屋子裡頭,讀著彷彿聲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愛是一種感覺,你難道沒有感覺到?」 「沒有,我只感覺到你把我當作玩物,希望從我這裡得到情欲的滿足。」
Thumbnail
<鳳凰木頌>余光中 台南府,鳳凰木 高冠穹張成半圓 為富麗的盛夏加冕 赤膽照人的花簇 染紅了多情的驪歌 一年一度的火炬啊 從記憶的深處傳來 向希望的遠方燒去 豐羽複葉疏風而飛舞 傳說傳來的鳳凰 從火浴中甦醒而新生 樹根的生機,像破土而出 樹頂的氣象,像自天而降 鳳尾森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袁丞修是一位業餘詩人,其詩作表現出豐富的情感和哲思。詩中描述了追逐夢魘的期待,以及多愁善感的書生的形象。文章中透露出對於自己的才華和生活處境的深刻反思。這篇詩詞不僅豐富深奧,充滿了對時代的變遷感慨,同時也表現出了詩人的獨特審美情趣。
也許是對《繁花》印象太深刻了,字句間跳耀出擾亂著話語的竄顫之意象,密密麻麻構成本書最大圖景的無數「不響」。你知道每句「不響」必然藏著更多的心思流轉。於是在那本夢幻小說的華麗雕飾的表面上,讀過,卻陰刻了另一種文明反面。那多像是一個熟稔觀眾心思的表演者,用雙手絢麗的擺出種種擬態手勢,如蝴蝶飛舞、狼狗狂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