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眼裡,我是說現實生活中,總被認為是理性十足的人,好像都很冷靜沒反應,直到臉書的出現,朋友說了一句「以前都不知道你有感性的一面」,才知道自己現實跟網路給人的印象有點不太一樣,可能小時候只要有情緒反應都會被糾正吧?例如:「有什麼好哭的?」「現在幾點了?哭什麼?鄰居都不用睡覺嗎?」「過年的時候哭會衰整年。」
壓抑之下,連爭取都感覺無力,不論喜歡什麼或討厭什麼,幾乎不會透露出來,雖然臉上多少還是看得出,但從來不會說,覺得「我知道就好」、「反正說了也只會被反對而已」、「只要在自己的世界裡覺得開心就好」,那時候接觸網路社群,開始在家族、在部落格創作,主要是寫小說、寫詩,還有滿兩光的電繪,似乎是要把現實無法表現的那些情緒,通通訴諸創作,一個釋放情緒的方式,可能那樣子比較舒服吧?
接觸臉書是因為一個網戀,爛到不行的對象就不細述了,那次感情,給我的課題就是情緒變得無法控制,無法再用原來的方式去處理感性的那一面,開始能夠感覺周遭人的情緒,正面的、負面的,只要在很多人的地方,大量情緒無法負荷,就關閉,我是這樣形容的,像開關一樣,可以打開或關閉,可以自己決定。這是認知到情緒這件事的開端。
<1>
覺得自己不止一個自己,有時候特別理性,可以做有邏輯的事,寫程式之類的;有時候特別感性,跟著感覺走,可以做創作的事,畫畫寫詩之類的。能感覺到的自己有個小朋友,有個老人,有個年輕女生,有個媽媽。只是很模糊,沒辦法確定什麼時候是誰,只是大概大概地好像換了人。
那天莫名被一個脾氣很差的前主管罵,當下深刻的感覺被罵哭的是一個五歲小男孩,小男孩覺得「為什麼要罵我?我本來就不懂!為什麼你懂的東西我應該要懂?我懂的東西你也不懂啊!」
接著換了一個情緒,媽媽感覺生氣:「你憑什麼教訓我的小孩!你自己明明什麼都不懂,只會叫別人幫你查還要幫你整理,交給你之後只會說一句『不懂你在表達什麼』,都不會自己動腦,憑什麼罵我的小孩教不會!」
回到座位後,媽媽跟小男孩說:「你就把他當成小女孩在吵著要糖吃。」小男孩才慢慢不哭。可是,小男孩也不願意出來了。
大部份時候,出來的是媽媽,媽媽是理性的那個,可以冷靜處理事情的那個,會保護小男孩的那個,但有時候也會為了現實壓抑小男孩。
小男孩是感性的那個,喜歡畫畫創作的那個,什麼都想得很簡單看不清現實的那個,只想在自己世界埋頭苦幹的那個。
因為媽媽跟小男孩出現,也開始能夠區別更多不一樣的自己。好奇又愛唱歌、喜歡新鮮感、愛撒嬌的是十幾歲年輕女生;偏向佛系,什麼都沒興趣,順其自然,淡定的是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