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超徵」不是多拔毛,也不是偷拔毛
我相信,大家在五月底前,不管再不麼不爽,都已經申報完所得稅了。但要是我告訴你,財政部說,自103年度到106年度稅收都超徵,合計一下,總共超徵4,620億元之多,第一時間,你有何感寫?
不爽到想罵人,我相信是的!
但是且慢,大家可別用「系統一」被我糊弄了,因為大家可能不知道什麼是稅收「超徵」,所以,凡事請多用「系統二」想一下,尤其是當今的新聞標題!
所謂「超徵」其實是當年的稅收實數與去年的稅收預算的差額,出現正數。財政部的說法是依據預算法第59條「超收應一律解庫,不得逕行坐抵或挪移墊用」,意思是,超收的稅一律得納入國庫,「退稅」根本就是違法。所以,超徵的稅基本上是不會退到我們的口袋裡,那是因為政府根本沒有多拔毛,只是稅收預算稍微謹慎了點,哪知隔年有太多因素,造成稅收超徵。
這些超徵的稅跑去哪?用在減少舉債。多收到的稅讓當年少借點錢,還沒辦法拿去還債!
繳稅不爽是天生的
再說,繳稅當然不爽,是因為政府合法搶了我的錢,而且我還非同意被搶不可。其實,花錢當然會不爽,這是大腦的機制,當你試著數錢給人家時,大腦就會釋出痛苦的感覺,即使是消費滿足慾望亦同。
所以,當你用信用卡消費時,你滿足慾望的時間與付錢的時間不同步,這下好了,先天下之樂而樂,後天下之憂而憂,大腦出現的竟然是愉悅的感覺。接下來的付款,尤其是轉帳,或者是分期付款,我們根本不會有太激情的的痛感!
美國人也很不爽,但下面這個研究的樣本太小,只有24個人,很難代表美國人在統計上是不是真的很不爽,樣本群的理由是:
中產階級美國人的認為,稅收是剝奪勤勞公民尊嚴的一種手段。
看到沒,繳稅好像買到空氣,因為繳稅不是滿足慾望,非常痛,是正常的,他們的理由是將稅收描述為對道德秩序的威脅,因為他們認為稅收剝奪了那些勤勞的中產階級人士的尊嚴,而且,同時獎勵那些不配合的富人與窮人!
減稅、退稅拚經濟?
依據行為經濟學,減稅和退稅的效果不同。以心理帳戶而論,減稅是少繳一點錢,這個要繳稅的錢,除非自己有設立納稅預算,否則在效果上是直接在同一心理帳戶下少繳一些錢,少痛了一些。
根據賦稅署估算,今年四大扣除額調高將使稅收大減 388 億元、調降最高所得稅率約 79 億元稅損、股利所得新制也有 31 億元稅損,以及基本生活費調高約 55 億元稅損,估計將使今年綜所稅稅收大減至 913 億元,和去年 1440 億元相比,約減 57%。
納稅人少繳的913億元會怎麼處理?我認為依據邊際儲蓄傾向,大部分的人選擇儲蓄,根本不會全部花掉!所以,減稅不會促進消費,拚經濟!
但退稅可就不一樣了!
退稅造成另一個心理帳戶,嘿嘿,這筆錢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政府給的紅包,心理上就好像這筆錢是不勞而獲的,雖然都是自己的錢,但心理帳戶的效果完全不同,以致於真的會花掉大部分,這就創造了民間消費了!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也曾將財政盈餘退還給民眾,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黃俊杰指出,新加坡在2011年將超徵稅收還稅於民,後續研究發現政府每發還1元,可以帶來0.8元消費。
每退稅1元可以創造0.8元的消費,意思是邊際消費傾向是0.8,邊際儲蓄傾向是0.2,那麼,假定其它條件不變之下,0.8元的消費可以創造5元的消費,乘數就是(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5倍!
所以,看看這些政府多愛退稅!
退稅拚經濟的實際效果
理論上,退稅是可以拚經濟,這心理帳戶已經證明了,乘數理論也說明了一些,但實際上效果不同。
請注意,經濟分析大多是「假定其它條件不變」,就像臺灣當年發放「消費券」一樣,經建會以為會創造消費乘數,而實際上卻是只是替代原先的消費支出,卻沒有榨出額外的邊際消費;再者,臺灣是開放式經濟體,這筆3,600元的消費券,還是會透過進口消費,移轉成為其他國家的GDP!
什麼?「消費券」拚了別國的經濟!
退稅真的可以拚經濟?
結論是,退稅真的可以增加民間消費,然前提是要退得夠多,否則退一咪咪的稅,透過進口移轉後,效果真的有限,還不如好好使用在財政政策上,得到的經濟效果更為明顯!
但是,政治人物的腦袋都這麼理性嗎?
一點也不,他們精於算計,但不是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