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從社會、心理、資源觀點看自殺議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撰文:謝承育
(圖片來源)

前言

自殺作為世界前20大死因早早成為世界衛生組織特別關注、重點預防的議題 (WHO, 2015)。 然而,現在的社會中仍然存在許多不利於自殺危險群的因子。從這個社會為自殺貼上的標籤、污名化的過程便可以看出,一般民眾對於此群體的接納度並不高。從In-group & Out-group (Olsson, Ebert et al) 的理論解釋,或許為他人貼上了精神疾病/異類的標籤使得民眾得以劃分出自身與他者的區隔,透過標籤化、排除他人來得到自身的安全感。然而,將他人推出了自己的生活圈中,就真的能阻止憾事發生、保護自己群體的安適嗎?社會大眾對於自殺往往有著錯誤的迷思,包含相信:談想死的人一定不會真的自殺、或者過度談論才會促使他人自殺......等。這些以偏概全、過度概括化的迷思往往更阻隔了自殺意念者求助或是就醫之路。或許正是因為那份不了解、那份害怕過於沈重、那不習慣談論感情的社會氛圍,更一步步的將需要幫助的人推向了門外。

自殺意念的形成

從自殺危險群/自殺意念者的角度而言,自殺行為的產生背後往往有著極為不同的原因。對於一時衝動者,若在緊要的關頭有人能伸出援手、暫緩自殺行動,就算是短暫的陪伴也好,或許都能讓自殺意念者有時間再度思考自己的人生。另外,分析自殺的原因,有些人的“不想活”並非一心的“想死”,而是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下最後的選擇。因此,回頭檢視社會網絡是否失能、是否能引進更多的社福資源、以及能否為個案建立強壯的支持系統,或許便能有效地幫自殺意念者找到足以減緩壓力源、支持他繼續前行的力量。

相關族群及心理健康資源

或許除了在自殺事件後才感嘆事情的發生,更應該在平時做好初級預防、自殺未遂的追蹤輔導、自殺危險群的陪伴者/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支援、甚至是自殺者遺族的心理輔導.....等。如初級預防的措施,台灣近期公布的學生心理健康大調查才發現約30%的學生有心理健康狀況、3.1%的孩子近期有自殺意念...,然而學校有限的輔導人力是否足夠適時的協助了這些孩子、這些孩子們周遭的親友又有否察覺這些需要幫助的訊息?又如自殺未遂的追蹤輔導,在個案管理員嚴重缺乏、高案量比的現實中,能夠長期追蹤而非快速結案、失去聯絡的案例又有多少?再者,自殺危險群的陪伴者往往需要更多的支持/協助,然而民眾對於自殺的污名化、刻板印象往往只是讓這些親友、陪伴者或是助人者更感到孤立無援、亦降低了陪伴自殺個案的品質。此外,自殺者遺族的哀痛、孤單、甚至內疚自責.....感受往往在社會不夠開放、不正視的氛圍下而不被看見,更減緩了陪伴他們走過這一段路的資源。總之,自殺個案往往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背後往往反映出一連串的困境、牽動著個案身邊的人們,更需要健全的社會網絡提供支持。

誰來接住懸崖邊的生命?

對於自殺議題的敏感、禁忌、甚至是錯誤的迷思,或許來自於人們對這議題倍感沈重而選擇逃避,也或許因為某部份的人們幸運的生活在相對安穩的圈子裡而較少相關經驗,又或許種種不同的原因而使人們沒有接受到正確的訊息、甚至在事情發生時感到格外的不知所措。然而,視而不見並不會阻止事情的發生,多一點的敏感與關懷才能幫我們察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或許,我們沒有權利替他人決定是生是死,也無法替他人走過各自的旅途;但是,我們可以陪他走一段路,察覺那些在生命轉彎處徘徊的生命。在最黑暗的時候,只要有一點的微光或許都能暫時照亮心頭。只是人們到底能否察覺、能否做到事前預防、事後創傷的輔導,又我們個人乃至於整個社會網絡有沒有力量接住懸崖邊晃蕩的生命呢?

責任編輯:張佳雯 行銷編輯:高珮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高中生看世界第四屆成員—管之岑 第四屆的我們也要退休了! 點進來看一看我們各自的成長吧!
藝術家Tony Allen本身是焦慮症患者,他希望透過各種心理「怪獸」的設計,欲破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並認識這些比較少受到關注的疾病。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淺談了 “選擇性緘默症” — 一個讓有正常口語能力的個案在特定場合中卻持續的安靜、無法開口的症狀。雖然名為”選擇性”緘默症,大部分的個案卻是在某些選定/特定的場合,被焦慮和不安的感受凍結,並非刻意”選擇”了安靜。
一早出門向鄰居道聲早安、出門迷路了向路人問路、在學校裡和同學熱絡的談天....,你可曾想過一天的生活中平均會說出多少個句子?「說話」,在許多人眼裡看似一般的日常,平凡到讓人不會留意計算。但在同一個時空下,卻有一群人所處的境遇截然不同。
藍鯨遊戲(Синий кит),這透過網路遊戲引發的自殺熱潮則是另一件在近年引發軒然大波、吸引輿論與專家投注心力進行防堵的重要議題。此源自於俄國的社群網路遊戲,利用洗腦及威脅青少年的方式讓參與者在50天內完成各種自殘任務,並於第五十天自殺以作為遊戲完成的證明。
約莫一年前,世界上殞落了一顆文壇新星 ─ 林奕含。 從奕含學姊的文中,大致能瞧出社會對精神疾病汙名化的端倪。雖然大家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往往最惡毒的也莫過於人的言論了!
高中生看世界第四屆成員—管之岑 第四屆的我們也要退休了! 點進來看一看我們各自的成長吧!
藝術家Tony Allen本身是焦慮症患者,他希望透過各種心理「怪獸」的設計,欲破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並認識這些比較少受到關注的疾病。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淺談了 “選擇性緘默症” — 一個讓有正常口語能力的個案在特定場合中卻持續的安靜、無法開口的症狀。雖然名為”選擇性”緘默症,大部分的個案卻是在某些選定/特定的場合,被焦慮和不安的感受凍結,並非刻意”選擇”了安靜。
一早出門向鄰居道聲早安、出門迷路了向路人問路、在學校裡和同學熱絡的談天....,你可曾想過一天的生活中平均會說出多少個句子?「說話」,在許多人眼裡看似一般的日常,平凡到讓人不會留意計算。但在同一個時空下,卻有一群人所處的境遇截然不同。
藍鯨遊戲(Синий кит),這透過網路遊戲引發的自殺熱潮則是另一件在近年引發軒然大波、吸引輿論與專家投注心力進行防堵的重要議題。此源自於俄國的社群網路遊戲,利用洗腦及威脅青少年的方式讓參與者在50天內完成各種自殘任務,並於第五十天自殺以作為遊戲完成的證明。
約莫一年前,世界上殞落了一顆文壇新星 ─ 林奕含。 從奕含學姊的文中,大致能瞧出社會對精神疾病汙名化的端倪。雖然大家都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往往最惡毒的也莫過於人的言論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根據調查,全球每年有超過72萬人自殺。我國自殺死亡人數自1994年起逐步上升,於2013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共3,898人,死因排名第十一位。其實,有自殺意圖的人,存在你我周邊。如果每一個人都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就可以提早辨認自殺意圖,做出適當的回應,適時地接住即將殞落的生命。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私は「自殺する人はそれについて考えているのか、それとも考えられないのか?」という質問に悩んでいます。おそらくこの質問に対する正確な答えはありませんが、私個人としては、彼らはそれについて考えています。彼らは世界を見透かしていると思っています。それはとても危険です。人生に希望がないときにのみそうするので
Thumbnail
自殺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決定,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自殺者遺族是那些失去至親,親人以自殺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他們背負著難以述說的悲傷、疑惑和內疚,感到被無法填補的空虛所籠罩。當我們遇到自殺者遺族時,可能會感到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幫助他們。這是一個充滿無助感和尷尬的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2017年,台灣10大死因之首癌症,計4萬8,037人,自殺則排在第11位,計3,871人,而最懸疑、最恐怖、最佔媒體版面的他殺不過175人,僅佔該年死亡人數(17萬1,857人)的0.1%。世界衛生組織(2000)表示,每1起自殺死亡事件代表有10至20起自殺企圖發生,據統計(2008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根據調查,全球每年有超過72萬人自殺。我國自殺死亡人數自1994年起逐步上升,於2013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共3,898人,死因排名第十一位。其實,有自殺意圖的人,存在你我周邊。如果每一個人都具備一些基礎的知識,就可以提早辨認自殺意圖,做出適當的回應,適時地接住即將殞落的生命。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的定義及其相關名詞,並詳細分析自殺的危險因子,如過去的行為、心理狀態和人際關係等。同時,文章也提出了自殺的保護因子,包括支持系統、心理健康治療和家庭功能等,旨在提高大眾對自殺議題的認識,並鼓勵大家成為一位關懷的傾聽者。透過有效的支持與理解,有助於減少自殺行為的發生。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殺危機評估的重要性,分析危機的定義、影響及類型。文章詳細闡述如何偵測危機的信號,特別是自傷和自殺行為的風險因素,並提供對個體及環境的全面性評估方法。透過理解個案在面對壓力時展現的情緒與行為變化,本文旨在促進對心理健康的關注與介入,幫助有需要的人尋求支持與專業幫助。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很多時候,我們透過媒體獲得有關自殺者的新聞,而自殺的決定經常令人難以理解。但若我們能夠放下偏見,嘗試理解自殺者的處境與選擇,或許能為社會大眾帶來更深的包容。
私は「自殺する人はそれについて考えているのか、それとも考えられないのか?」という質問に悩んでいます。おそらくこの質問に対する正確な答えはありませんが、私個人としては、彼らはそれについて考えています。彼らは世界を見透かしていると思っています。それはとても危険です。人生に希望がないときにのみそうするので
Thumbnail
自殺並不僅僅是個人的決定,對於身邊的人來說,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   自殺者遺族是那些失去至親,親人以自殺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的人。他們背負著難以述說的悲傷、疑惑和內疚,感到被無法填補的空虛所籠罩。當我們遇到自殺者遺族時,可能會感到無措,不知道該如何開始幫助他們。這是一個充滿無助感和尷尬的
Thumbnail
一條生命的逝去,往往隱藏著許多人的悲痛。無論是自殺者的家人、伴侶、朋友、同學、師長、同事等,凡是因自殺事件而遭遇痛苦的人,我們皆稱之為自殺者遺族。在摯愛離開以後,自殺者遺族面對的不僅是悼念的哀傷,更多的是不為人知的複雜情緒。   在眾多死亡原因之中,自殺是讓遺族非常難以面對的一項。我們無兇手
Thumbnail
  2017年,台灣10大死因之首癌症,計4萬8,037人,自殺則排在第11位,計3,871人,而最懸疑、最恐怖、最佔媒體版面的他殺不過175人,僅佔該年死亡人數(17萬1,857人)的0.1%。世界衛生組織(2000)表示,每1起自殺死亡事件代表有10至20起自殺企圖發生,據統計(2008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