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論刑罰—懲罰無罪者(punishment of the innocent)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罪與罰,相對相稱,但是想像上—甚至現實上—都不難出現一種情形,也就是對於無罪者的懲罰。當然,基於道德直覺,不難得知這是悖離的,但在倫理學上則未必是如此。在義務論(deontology)的部分我想不用多做論述,康德的應報觀中即曾提出對於正義作為絕對價值的擁護,他說在一個即便要解散的社會群體中,也必須要處死最後一個死刑犯,那麼在正義的要求下,罪者當罰,無罪者當不罰,是道德上的律令,我們具有道德義務應該且必須要遵守,故為較無惑疑的。而懲罰無罪者的問題主要會出現在功利主義(Ulitilitarianism)的部分,就以邊沁(Bentham)的功利主義作為討論的原則,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即是善。這裡要問的問題是,是否在懲罰無罪者時能帶來更大的快樂,就是道德上對的行動?

有一種回應叫做「定義停止(definitional stop)」,也就是說從懲罰的內涵是指對於違犯者所施加的惡害— the evil inflicted on the offense —來處理這個問題,也就是從無罪者並非違犯者的這個語言上的齟齬來說明那個所施加於其上的惡害並非懲罰,故而就沒有懲罰無罪者的問題。當然,這在語詞邏輯上說得通,但這並沒有真正處理到這個困境所帶來的道德疑難,這也就像是學運警察揮動警棍打學生卻說這是拍肩一樣,我們在意的並不是使用什麼語詞來指涉這個事態,我們關心的是這個事態所涉及的道德惑慮。

功利主義作為基礎在刑罰理論的樣態就稱作「威嚇理論(deterrence theory)」,也就是主張刑罰的意義在於威嚇人民使得犯罪下降,進而使得施加於罪犯身上的惡小於後果所帶來的善,進而正當化刑罰。但假設今天國家為了使得犯罪率下降,而將一無辜者抓捕並且判刑,進而執行死刑,那這是正當的嗎?在這個假設中,本文正正是省略了是否真的有人犯罪這個事實,將其存而不論,畢竟在功利主義的視角下,重要的是樂會不會大於苦,若為肯定則為善,反之為惡。今天無論是有罪者無罪者,只要刑罰所能帶來的效益是大於刑罰所帶來的惡害,那麼這個行動就是正當的。必須要提醒注意的是,在進行反思哲學問題時,當應不可踩在義務論的角度來批判這樣是不正義的,因為這樣是將問題轉移到義務論與功利主義的對立上,而此非本文探討的焦點,更且,在功利主義中,正義只是效益之一,至多佔比較高,相對的,不義也不過是可能佔比較高的損害爾爾。

從這裡可以知道,功利主義有其需面對的困境,也就是這種違反道德直覺的情境出現時,理論上所要求的竟然是悖逆於直覺的行動,相對的,義務論也會面對對於遵守道德律令的要求,若後果卻是龐大如城市、國家甚至世界的毀滅時的困境。而這裡所要作結的並不是提出一個結論,而是我們必須知道道德理論上應該要具有一致性,這是基本的要求(雖然現實上常為混雜交錯的),但是每個道德理論的採取,都將使我們面臨責任。難道在殺一個人能拯救一個城市、國家甚至世界時,就該殺了他嗎?
avatar-img
83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跟某平台洽談寫作一些法律普及文章,但因故不了了之,覺得放著也是放著,就放上網路算是做點法律普及,以下共有11篇短著,可依標題自行尋找想了解的部分。 《簽結》 檢察官作為刑事訴訟法所規定之偵查主體,就案件之偵查結果應作出起訴或是不起訴(或緩起訴)之結論,然在實務上依照檢察案件編號
《我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 這句話不陌生,不是《血觀音》裏頭的台詞而已,而是充斥在華人社會的生活。尤其是從父母的口中說出。 「為什麼我不能出去玩?」 「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我不能跟他當朋友?」 「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
學這個有用嗎,你賺多少錢?-談中華實用主義
何謂專業?(profession & professional)
前陣子跟某平台洽談寫作一些法律普及文章,但因故不了了之,覺得放著也是放著,就放上網路算是做點法律普及,以下共有11篇短著,可依標題自行尋找想了解的部分。 《簽結》 檢察官作為刑事訴訟法所規定之偵查主體,就案件之偵查結果應作出起訴或是不起訴(或緩起訴)之結論,然在實務上依照檢察案件編號
《我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 這句話不陌生,不是《血觀音》裏頭的台詞而已,而是充斥在華人社會的生活。尤其是從父母的口中說出。 「為什麼我不能出去玩?」 「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我不能跟他當朋友?」 「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
學這個有用嗎,你賺多少錢?-談中華實用主義
何謂專業?(profession & professional)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刑法隨堂P2, 刑法之功能與罪行法定。 (一)刑法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法益(重要的社會生活利益),而非補償被害人。 (二)罪行法定原則是刑法之根本: 1.刑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 2.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皆要明確。 (
Thumbnail
殺人的原因,和死刑存廢無關,主要還是對人命不夠尊重。今天不管死刑存廢,你我都不會去殺害無辜的人,因為我們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命與選擇,不應該勉強別人、或是把別人當成達成自已目標的工具或手段。因此,不管是要防止熟人殺人、隨機殺人,最根本、最重重要的一件事,還是是能尊重他人。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功利,腦海浮現的不外就是勢利、做人做事有一定的權力、名利的「自私」目的。而邊沁、彌爾提倡的utilitarianism 被翻譯成「功利主義」,但它其實一點也不「功利」。 用我的話說,它是把所有人的快樂最大化的一種思維。 我們的教育其實是西化的,內容除了國語文,其他科目可以說很國際化了。所以,當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刑法隨堂P2, 刑法之功能與罪行法定。 (一)刑法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法益(重要的社會生活利益),而非補償被害人。 (二)罪行法定原則是刑法之根本: 1.刑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 2.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皆要明確。 (
Thumbnail
殺人的原因,和死刑存廢無關,主要還是對人命不夠尊重。今天不管死刑存廢,你我都不會去殺害無辜的人,因為我們懂得要尊重別人的生命與選擇,不應該勉強別人、或是把別人當成達成自已目標的工具或手段。因此,不管是要防止熟人殺人、隨機殺人,最根本、最重重要的一件事,還是是能尊重他人。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功利,腦海浮現的不外就是勢利、做人做事有一定的權力、名利的「自私」目的。而邊沁、彌爾提倡的utilitarianism 被翻譯成「功利主義」,但它其實一點也不「功利」。 用我的話說,它是把所有人的快樂最大化的一種思維。 我們的教育其實是西化的,內容除了國語文,其他科目可以說很國際化了。所以,當
Thumbnail
為什麼我支持私刑正義,你正義不還給我們一公道當然才會出現私刑正義猖狂的現象 (壞人都不會死,死都是好人在死)司法公平不會有私刑正義,司法不公私刑正義就會出現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原罪如果要消滅,次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惡的念頭全殺,善的念頭就不是根本,是不是很怕?不用怕。只要原罪和次功合一,就是人。有人動念:消滅原罪、惡念全殺,不做最好的人,做最好的和尚。願意被人殺的和尚也不殺人。不願被殺的人,願自我防衛。這就是最好的和尚和最好的人之分別。 善惡到頭終有報?和尚真的願意被人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