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目的、意義、道德的客觀基礎(上)──《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大要 2019A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生物,不論有沒有意識,都有演化而來的求生機制和本能──關心自己的生存。而高等的社會動物的演化更進一步──關心彼此。探討目的、道德的自然基礎,等於探討非物質的現象(價值)怎樣由物質自然地湧現。宇宙既不關心萬物,我們有什麼現實的根據來期望人類互相關心呢?

3.1 性格還是生理?

因為演化的機制,一大群人會有不同的遺傳特性,包括注意力的長短、多樂觀等等;因為有不同類型的人才可以應付不同時空的挑戰。
盧亦思強調精神疾病沒有黑白分明的界限,正常、異常其實是連續帶的兩端,中間是一片灰。一樣的認知模式放大了、走樣了,如果足以影響正常生活,就診斷為精神疾病;如果還如常生活,頂多被親友看成有小怪癖的常人,如此而已。
注意力缺失跟許多精神疾病一樣是個連續帶,算不算病態,不但視乎影響生活的程度,也視乎處身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輕微的注意力缺失很普遍,大概占人口的5-10%。現代社會偏好長專注的人,短專注的就成了「病人」或「懶人」。
注意力和動機相依:越專注,越利於強烈的動機;動機越強,越能專注。注意力和動機因獎賞而強化,而獎賞的感覺來自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的分泌,等於在生理上標記,告訴我們:這件事很重要、有益處,應該專心做、繼續做。換言之,多巴胺引導了我們的注意力,加強我們的動機。
(取自https://www.drugabuse.gov/publications/drugs-brains-behavior-science-addiction/drugs-brain)
Michael生活懶散,沒有什麼事想做,做也不起勁,只愛打電動。盧亦思認為他有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開給他安非他命(amphetamine)。服用後大有改善,甚至覺得做功課跟打電動一樣有趣。另一個病人常常跟朋友在外閒混,成績平平,服藥後一反常態,不想浪費光陰,全科甲等。不過,用藥不見得人人有效,效力也因人而異,還要提防副作用。
無論如何,原來被人當作性格不好、沒有人生目的的問題,可以因大腦的化學作用而改變。其次,持久的專注是動機、目標導向(goal-directedness)的關鍵,也就是所謂「目的驅使」(purpose-driven)的關鍵。我們有沒有志願取決於大腦生化的物質條件。
動機有神經生理上的基礎,關鍵是注意力和注意力所賴的「能量」多巴胺;我們心目中抽象的「目的」其實是複雜適應系統湧現的特性,「目的」是經過沒有導向的天擇而演化出來的物質的「東西」(神經迴路裡的化學傳導物質)。
總之,從許多精神病患可見人類的行為、個性受制於大腦的化學物質。

3.2 目標導向是大腦內建的

生物的目標導向或目的驅使都要靠動機,而動機基於強大、固有的求生、繁殖本能。所有生物,不論有沒有意識,都可以說是目標導向的,就是把基因傳下去。簡單的生物,如細菌循葡萄糖梯度上游,一樣是目的驅使。複雜的生物有更多驅使的動機,更複雜的目的,包括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利他,卻一樣是從基本的本能發展而來。而人類因為有高等的認知能力和文化,就發展出各種各樣的目的,例如社會重視對群體有貢獻的個人,這種成就感就是個人很強的動機。高層次的動機、目的,間接地、不自覺地滿足基本的生物本能。
盧亦思強調:一、這種解釋並沒有貶低人的種種志向;正如雄孔雀的華麗尾巴是為了吸引異性,為了繁殖,這個生物本能的事實、演化的機制,不但不叫開屏失色,反而該叫我們格外讚嘆。二、大腦演化出複雜多樣的動機,經獎賞的神經迴路來鞭策我們。換言之,目標導向不但是我們「內建」的本能,不假外求,而且可以很有創意,這是好事。
按:盧亦思要特地解釋,很有道理。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出版了幾十年,主要的說法早已為大部分科學家所贊成;只是多虧了「自私」這個骯髒的字眼,惹來不必要的爭議。不少人以為科學家不講道德、甚至藐視道德,就算不是宣揚自私,起碼是自私合理化。這個莫須有的罪名叫許多人因為不喜歡而找理由不相信科學的真相。道金斯自己也後悔,覺得當初不如叫《不朽的基因》。其實,正如Singer(1993: ch. 5, 7)所說,演化上的解釋並沒有叫我們幫助兄弟姊妹的愛心少一分真誠,也沒有叫我們幫助朋友的友誼變成功利。
雖然目標導向是本能,程度卻因人而異;生理、心理、社會的因素都會影響動機的強弱。精神病學的因素,例如抑鬱、思覺失調、頭部受傷、失智、注意力缺乏等。藥物也有影響,有些毒品會「綁架」大腦的動機迴路,叫人不能自拔。外在的社會因素,如人的互動、賞罰,也有影響,但是最後仍然要經內在的大腦的生理條件來起作用。
多巴胺的迴路太活躍,就會把不相干的事標記為重要,例如:許多精神錯亂(psychosis)的病人會把隨機、偶然的事看作是故意的,而且都是針對自己的。相反,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病人的多巴胺分泌太弱,就失去動機,變得冷漠、不專注。
適當的壓力可以加強動機,壓力太大卻叫人因焦慮而做不好;適當的門檻在哪裡是因人而異的。而如果情況需要,使用又恰當,藥物可以改變門檻。

3.3 活的胃口

求生是本能,偶爾卻有人想死;這個決定到底理性不理性,有時候不好判斷。
抑鬱(depression)有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而最後經由大腦的活動來起作用。盧亦思有個念大學的病人,好學深思,覺得人生虛無,而萌生短見。盧亦思認為他抑鬱的原因是哲學上的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就跟他討論哲學,給他心理治療。無效,只好開抗憂鬱劑給他試試看。結果大有改善,病人仍然會思考哲學問題,卻只是次要的興趣,而無關生死。當然,抗憂鬱劑不是萬靈藥,也不是人人有效。
盧亦思的祖母九十幾歲,身體衰退,後來急轉直下。因為討厭上醫院,就說要留在家裡,她說已經享受過人生,不怕死,現在既然累了,病了,就可以甘心走了。盧亦思和家人都覺得祖母很理性,打算尊重她的決定。誰知家庭醫生來看了,力促送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老人家脫水,經過治療,人又硬朗起來,之前要死云云也記不清楚。出院後搬到一家喜歡的安養中心,多活了五年。
我們對活的慾望就好像對吃的慾望一樣,正常人都有吃的胃口,活的胃口。抑鬱症等會壞了我們活的胃口。相反,我們只要精神健康,理性地樂觀,本能的目標導向、活的胃口,就足以讓我們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意義,而這種能力既不出自宇宙的預設目的,也不在乎宇宙要有預設的目的。

引用文獻

Singer, Peter. 1993. How are we to live?: Et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55內容數
讀書記精選國外探討宗教的優秀著作,尤其雅俗共賞而還沒有中譯的,加以評介。作者大都學有專精,包括哲學家、生物學家、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等等,各從自己的專業來看宗教信仰。讀者不論信不信,都能得到啟發。讀書記先分篇撮述大要,然後是讀後記,包括局外人的評論、補充、相關著作、電影、網站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局外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科學對宇宙萬物的起源,不但已經有辦法研究,而且有持之有據、言之成理的解釋了。而從科學的發現可見,宇宙沒有內在的目的、沒有內在的意義。生物才有目的,高等的生物才有有意識的目的。大腦是複雜適應系統,意識是湧現現象。
萬事都有目的、意義,冥冥中有「天意」,是人類共有的錯覺。因為大腦演化而來的認知模式,例如找模式、找蓄意者等,實用而不一定正確,叫我們錯得自然而然,錯得一相情願,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願意相信。
沒有宗教信仰,哪來的人生意義?本系列主要介紹精神科醫生、教授盧亦思的《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盧亦思詮釋科學的人文啟示,結合診間的經驗,用現代的新知來探討人生的老問題。意義和價值在人手裡,不假外求。
科學對宇宙萬物的起源,不但已經有辦法研究,而且有持之有據、言之成理的解釋了。而從科學的發現可見,宇宙沒有內在的目的、沒有內在的意義。生物才有目的,高等的生物才有有意識的目的。大腦是複雜適應系統,意識是湧現現象。
萬事都有目的、意義,冥冥中有「天意」,是人類共有的錯覺。因為大腦演化而來的認知模式,例如找模式、找蓄意者等,實用而不一定正確,叫我們錯得自然而然,錯得一相情願,即使知道了真相,也不願意相信。
沒有宗教信仰,哪來的人生意義?本系列主要介紹精神科醫生、教授盧亦思的《無神世界的人生意義》。盧亦思詮釋科學的人文啟示,結合診間的經驗,用現代的新知來探討人生的老問題。意義和價值在人手裡,不假外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每次人們看到可能增強自我「生存機會」的東西,觸發幸福感的腦化學元素。 多巴胺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遞質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3)悟り(瞑想)  人間とはいったい何なのでしょうか。 なぜそんなに一生懸命働くのですか? 自分の道を見つけた人もいれば、まだ混乱している人もいます。  マズローの8つの欲求についてお話ししましょう。   心理学者のアブラハム・マズローは、1943年に『Psychological Review』(
Thumbnail
大腦是受到獎賞的影響,但這個系統已經過時了,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然而,人類仍然無法抗拒各種社交程式,這些程式成為一種現代的毒品。而免費的觀念對於人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經由分析多巴胺獎勵機制,追逐稀缺,以及使命感,三種動力源,以及其在現實之中發生各種Cross talking的現象,進而看見「出生時,作為禮物存在的天賦中。」,每個人都已經具備的寶藏。
Thumbnail
你知道人類天生不愛動是種本能嗎?哈佛大學的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 丹尼爾‧李伯曼,從演化的角度,告訴我們「人為何天生不愛動」,探討現代人經常久坐、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還有越來越多慢性疾病的健康危機。以及應該要怎麼動才會健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每次人們看到可能增強自我「生存機會」的東西,觸發幸福感的腦化學元素。 多巴胺是一種使人類引起慾望的大腦神經遞質
Thumbnail
《專注力協定》談論如何在現代的生活環境,奪回自己的時間。本文從人們本身具有容易分心的生理機能談論,再透過作者提出的四點理論,幫助我們進入專注狀況,同時還能兼顧三個生活領域:自己、人際關係,以及工作。
Thumbnail
(3)悟り(瞑想)  人間とはいったい何なのでしょうか。 なぜそんなに一生懸命働くのですか? 自分の道を見つけた人もいれば、まだ混乱している人もいます。  マズローの8つの欲求についてお話ししましょう。   心理学者のアブラハム・マズローは、1943年に『Psychological Review』(
Thumbnail
大腦是受到獎賞的影響,但這個系統已經過時了,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然而,人類仍然無法抗拒各種社交程式,這些程式成為一種現代的毒品。而免費的觀念對於人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人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要如此的努力?有的人找到了方向,有的人仍在迷惘。   我們來談談馬斯洛的八大需求。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於《心理學評論》期刊的論文〈人類動機的理論〉(英語: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中提出的心理學觀點。   生理、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經由分析多巴胺獎勵機制,追逐稀缺,以及使命感,三種動力源,以及其在現實之中發生各種Cross talking的現象,進而看見「出生時,作為禮物存在的天賦中。」,每個人都已經具備的寶藏。
Thumbnail
你知道人類天生不愛動是種本能嗎?哈佛大學的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 丹尼爾‧李伯曼,從演化的角度,告訴我們「人為何天生不愛動」,探討現代人經常久坐、睡眠不足、運動不足,還有越來越多慢性疾病的健康危機。以及應該要怎麼動才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