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你終究要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別讓任何人替你決定」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深夜分享,寫給自己的一段話。
    這是對自己多年來的反思,更是給自己的鼓勵。
    ———————————————————
    比起優秀、厲害、聰明等等誇獎,我更喜歡別人誇獎我個人或者是我的作品是有溫度的。
    第一次聽見這樣的「讚美」是在十二歲時,那是一個觀眾給的反饋,他告訴我,喜歡我的分享,喜歡我感染世界的熱情,希望無論未來我成為什麼樣的人,都不要失去自己當時擁有的溫度,這或許會成為我這輩子最大的財富。
    我十二歲,我真的懂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三年之後,我再一次聽見這樣的誇獎。
    這一次,我或許懂了。
    從三四年前開始,我就常常被情緒所控制。我發現自己問題的第一年,是我最自信的一年,那時,完成了人生第一篇小論文,製作了第一齣廣播劇,寫了第一份劇本,拿了第一個大獎(肯定我的實驗性行動),受邀演說,賺到了人生第一份薪水,可是漸漸的,我好像不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迷失,我徬徨,找不到理由說服自己走下去。
    國小後面四年,我讀的是資優班,正是這三個字,讓我越來越迷失自己,因為,有許多人認為我讀的,是績優班,意思就是因為成績很好而考進去的班級,但是實際上的資優班(我讀的)並不是培養孩子的成績,孩子的入選也並非因為學業成績,而是當年在國小一二年級做的智力測驗,每一個有天賦的孩子都具有最好的發展空間。(意思是有些同學具有創造力、有些是學業型、有些是思考型)
    在資優班的四年,是我至今覺得自己最有價值的四年,不會有人去直接否定我,我能感覺到自己是被肯定、被相信的,我看見自己的光芒,不停的想使它照得更亮,我和我的指導老師像是朋友般,一起學習,我也因此發現自己在語文、心理方面的熱愛與執著。
    可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或許是在升上國中後徹底消失,以學業為主的生活,或許有些多元活動為輔,但是對我而言,身心都承受著巨大的改變和壓力,我非常不適應。
    因為錯誤的觀念和刻板認知,我告訴自己,資優班的學生,必須有好成績,可是,第一個學期,我就失敗了。
    我變得不想碰任何課業、任何書籍,我看手機、看電影、看電視、睡覺,被爸媽罵,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因為我寧願被說是懶散,被說是不努力,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優秀。
    我有著寫日記的習慣,我看見那時候日記裡的我,我認不清他到底是誰,可能有著目標,但卻連站起來實現的自信都沒有。
    我以自己的作品自傲,一直都是,但同時,我的自卑蓋過了一切。
    學業上,我得不到任何成就,我所擅長的、所喜歡的,也得不到任何鼓勵。
    很多人認為三年來,我是因為外界的問題而情緒管理不太好,但其實,最大的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
    可就在近期,有一個貴人告訴了我,即使你的所有可能的成就都被自卑所掩蓋,但仍舊掩蓋不了的是你的溫度,我開始重新去思考,這句三年前也聽過的溫度,到底是什麼?
    現在,我有了答案。
    這是我這輩子最大的成就。
    那是,當年一場又一場的反霸凌宣導和自我人生故事的分享中,台下觀眾的感動與眼淚;是自己送出手作禮物時,師長和同學的感謝與回饋;是自己被他人理解的那一刻,感動的淚珠;是在環境與制度下,我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我找到了我的價值。
    如果現在的你問我,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會說:
    我要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人
    我要感動別人,更要感動自己。
    我要愛別人,更要愛自己。
    我要做的是自己永遠的資優生。
    和很多出社會的工作者相比,我的經驗或許只是幼兒園等級,但,每個人的旅程都不一樣,各有各的美,我也相信自己未來一定只會有更多的挫折,我也不敢說自己一定會勇敢面對,但是,我更需要做到的是,用心過好我的每一天,珍惜我的獨一無二。
    我不會因為任何因素去否定自己的可能性,我會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但我的生活一定不會只有書本,這是我的年紀該做的事,但不是唯一可以做的事。
    我很喜歡的電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中,毒販對男孩說:「你終究要決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別讓任何人替你決定。」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歡觀察生活,記錄與分享。 IG: michelle_shan13 💌meyuhsuan@gmail.com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