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的行為經濟學〗
看到航空公司罷工的新聞,心裡頭不經抖了一下,預計七月底要去深圳上課、考證照的行程會不會受到延誤?雖然距離的日期還很遠,杞人憂天一下也是應該的。
有人問行為經濟學可以解釋罷工的行為嗎?
當然,還有類似的實驗可以證明。
這個實驗室這樣的,桌上有八張牌,4張A、4張2,兩位受實驗者從牌中各抽出4張牌。根據實驗設計當湊齊4張A的時候,可以獲得十磅英鎊(約台幣500元),所以受試者可以根據手中的牌推測對方擁有的牌型。
為了能獲取最大利益,兩位受試者必須溝通讓四張A湊在一起,於是十英鎊就是討價還價的本錢。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當兩人手中各有2張A的時候,他們彼此之間很容易達成明確的共識−就是均分十英鎊,因為兩人手上的籌碼是均衡的,所以平分就是兩人之間的最大利益。
最麻煩的情況是,一人有3張A,另一人只有1張A。
擁有一張A的人平均希望5:5分,或是接近5:5的情況,例如6:4。這一張關鍵少數的牌,就有談判的空間了。
航空公司罷工的空服員,根據新聞觀察來的統計約4成,2000多人上下,也就是說還有6成的人力維持航班的服務。當然40%的罷工人數的確造成航空公司將盡1000班的飛航必須取消。
以行為經濟學加上賽局理論來解讀,罷工方只有1張A,可是卻可以跟擁有3張A的航空公司談判,以期待恢復勞工應有的權益與尊嚴。當然公司與工會談判的過程中,雙方都付出了極大的成本,空服員得獎勤薪資領不到;隨著罷工延長,航空公司取消、延誤的班機越多,損失就越大。
實驗裡沒有清楚的交代兩位受試者討價還價的時間,不果現實中觀察,工會以談判拖延時間的方式是最符合希望的最大利益。「越有耐心的參與者在討價還價中越有優勢,因為他們可以耐心的遞延長時間,直至貼現率(損失大)的參與者作出讓步。」。(《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董志勇,本事出版)
資方掌握資本、技術與人事的優勢,勞動方在勞動契約的規定下付出時間、體力、智慧與經驗賺取資方的薪水,在基本前提下勞動契約必須是勞資雙方協調出來的產物,而不是鐵板一塊。隨著時間挪移,勞動契約應該要更符合實際的現況,如果說以關鍵少數勒住資方的脖子,這也實在是不得以的做法。
我們的勞資狀況的確需要強勢的工會去平衡勞資的差距,不僅僅是薪資的部分,更多的是勞動環境、勞動福利與責任風險的看顧。我們永遠希望是在雙贏的環境裡工作,而不是不得以為了糊口而工作。
特別利用本篇文章,支持辛苦的工會成員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