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資爭議真心話-當勞工自請離職,雇主要求勞工提早離職日時,勞工可以主張資遣費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調解時常常發生此類爭議,而勞工訴求往往是要求雇主應發給「資遣費」。然而,勞工此項訴求(資遣費)的立論基礎並不充分,實際上勞工應主張的「工資差額」而非「資遣費」才對喔,此爭議其實並不困難也不難解,核心概念只有兩個-「終止契約要件」與「勞工離職的權利」。

一、問題核心:有沒有「資遣」事實存在

本爭議的解法並不困難,首要的重點在於「資遣」事實是否存在:

  • 資遣事實存在:雇主應發給資遣費
  • 資遣事實不存在:雇主不需發給資遣費

顯然,這理所當然、很簡單的事情,所以我們更進一步需要討論的是,為甚麼會有「資遣」爭議的產生,是甚麼行為讓勞工覺得有資遣事實存在

以我個人的經驗,通常是以下行為讓勞工覺得有資遣事實的存在:

  1. 雇主要求勞工提早離職日
  2. 雇主拒絕勞工提供勞務

而判斷雇主以上二行為,能否構成資遣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以下判決

  • 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14 號民事判決

「惟按法定終止權之行使,其發生效力與否,胥視有無法定終止原因存在勞工終止勞動契約之終止權屬形成權,於勞工行使其權利時即發生形成之效力,不必得雇主之同意,亦不因雇主同意或未為反對之意思表示而成為合意終止。

本則判決非常好用,我們在從零開始學習勞動法-勞動契約的結束(老闆能「不讓勞工離職」嗎?)中也有引用,該篇主要是解釋勞工終止契約不受任何限制與拘束,只要勞工鐵下了心、明確表示離職之意思(含離職日),則勞工聲明離職日就是契約終止日。

本次我們將重點落在「法定終止權之行使,其發生效力與否,胥視有無法定終止原因存在」此段。

本段有另一個重點:雇主終止勞動契約受到法定事由(即勞動基準法第11、12條)的限制,若不存在法令終止契約原因存在時雇主片面行使終止契約的權利就會被限制禁止

換句話說,雇主只有特定情形下才可以資遣/解僱勞工,如果沒有滿足特定要件,則資遣/解僱不生效力,此部分在民法中也有明文規範:

  • 民法第71條:

法律行為,違反強制或禁止之規定者無效。但其規定並不以之為無效者,不在此限。」

至此,其實爭議的答案已呼之欲出,縱使我們直接把雇主要求提早離職的行為解釋為資遣,此時雇主該資遣意思表示也會因為違法(未滿足法定終止原因、解僱最後手段原則)而無效,既然雇主的資遣意思表示無效,自然不會因此而有資遣費產生。

二、解釋意思表示時,應探究當事人真意

其實更直接點,此類爭議本身就不存在資遣的事實與行為。

你知、我知、大家知,雇主要求勞工提早離職,真實的目的應該是基於人事成本、管理上的原因,既然我們都大致能推想、理解,絕多數雇主要求勞工提早離職都是出自於成本考量而非要資遣勞工;那麼,在雇主僅要求勞工提早離職、未明言資遣勞工的前提下,如何能得出資遣的結論?

  • 民法第98條:

「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

其實,對於雇主提出請勞工提早離職日的行為,我們應該認為屬於一種「要約」,勞工若不願意配合,可直接、正面地拒絕並主張應以勞工聲明終止契約日為準

雖然雇主要求勞工提早離職日的行為,並不會直接導致、產生資遣行為,但也不代表雇主可以任意提早勞工離職日、拒絕勞工提供勞務;誠如前文判決所述「勞工終止勞動契約之終止權屬形成權」,不因雇主同意與否、有無離職程序而改變,因此勞工離職日應以勞工聲明日為準,未至勞工聲明離職日前,雙方勞動契約關係自然持續存在

三、雇主片面拒絕勞務,勞工仍可請求報酬

承前,勞動契約既然持續存在,那麼勞資雙方的權利與義務自然繼續存在,即勞工應依約提供勞務、雇主應依約給付薪資;此時,若雇主片面拒絕勞工提供勞務,則屬於受領勞務遲延

  • 民法第487條:

「僱用人受領勞務遲延者,受僱人無補服勞務之義務仍得請求報酬。」

簡單說,勞工若在離職前仍有提供勞務意願但經雇主拒絕,此時是雇主拒絕受領勞務,而非勞工違約不提供勞務因此勞工仍然可以要求雇主支付薪資;因此,若雇主在勞工聲明離職日前,片面拒絕勞工提供勞務並且減少薪資發給,則勞工正確主張應是賠償工資差額

此外也請務必注意,若雇主拒絕勞工提供勞務,此時勞工還是要主動、明確地表示已有提供勞務的意願,而非就直接不上班了喔,否則仍然可能被認為屬默示合意,導致無法請求雇主拒絕受領勞務時段的工資喔。

  • 民法第 235 條:

「債務人非依債務本旨實行提出給付者,不生提出之效力。但債權人預示拒絕受領之意思,或給付兼需債權人之行為者,債務人得以準備給付之事情,通知債權人,以代提出。 」

  • 最高法院 103 年度台上字第 549 號民事判決:

「查債權人預示拒絕受領之意思者,債務人得以準備給付之事情,通知債權人,以代提出,固為民法第二百三十五條但書所明定。惟債務人之給付,除須事實上確有準備外,其通知應具體表明已依債務本旨準備給付之旨始生提出之效力。」

四、結論

當勞工自請離職,卻被雇主片面要求、強制提早離職日,並拒絕勞工繼續工作到離職日,此時應該仍不會直接產生資遣費,但雇主會有受領勞務遲延的事實,因此勞工可以向雇主要求補發被片面停止工作時段的工資



avatar-img
77會員
64內容數
勞動法其實是相對平易近人的法律,沒有太多艱澀的文字。我個人深信只要花點時間累積與學習,其實一般民眾(不管你是勞工、雇主或人資)都能妥善地處理多數狀況。勞資爭議的發生確實難以避免,但只要事前將相關概念了解清楚、處理時妥適援引法律規範進行風險管理,事後大多能將爭議較完整地處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本文探討勞工無預警離職的法律效果與僱主權益保障。勞工得隨時終止勞動契約,預告期僅屬軟性規範,不影響離職效力,但僱主可依民法求償因未預告造成的實際損害。為保障僱主權益,可與勞工約定懲罰性違約金,但應合理且符合法律規定,避免約定過高而遭法院減額。建議比照勞基法預告工資方式計算違約金,使勞資責任相當。
Thumbnail
很多人會認為「非自願離職證明書=有資遣費」,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概念;確實,非自願離職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會伴隨著資遣費的產生,然而其實非自願離職共有5種類,而其中一種特定狀況,確實會產生「非自願離職」+「無資遣費」的組合喔!!
Thumbnail
現在的人的確是不想加班,就算公司在不超時也給加班費的法律規定之下,勞工還是不願意。 本文要討論的是如果公司確有經濟上的利益,該怎麼處理呢? 就法論法 《勞基法第42條》 勞工因健康或其他正當理由,不能接受正常工作時間以外之工作者,雇主不得強制其工作。 本條文反面解釋 員工只有基於「健康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員工面臨被資遣的風險越來越高。因此,了解資遣費的合理計算、失業補助的領取條件,以及合法罷工的程序,對於保障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本次修正並沒有實質變動,只是提醒勞資雙方65歲是「得」強制退休,不是「應」強制退休,當雇主提出強制退休時,勞工可以提出延後退休的協商請求。此次修正對於勞資關係有甚麼影響呢?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
Thumbnail
假設不幸有上過我的課,又剛好那堂課有說道管理、薪資,那我一定會告訴你各位:「單一薪俸制是最爛的薪酬制度」。拆解工資的目的是「管理」而非「成本」,將工資拆解後應設定明確、可執行的發給要件,當勞工滿足要件後即依約發給,常見的有:全勤獎金、業績獎金。若勞工未滿足特定標準,雇主即可不發給相應獎金。
Thumbnail
員工在職期間可不可以約定禁止兼差? 答案:可以。 但是,得視工作職類與契約條款如何約定。 因為當事人會主張以單方擬定契約條款,限制範圍缺乏明確性,不合理亦無必要,違反相當性、衡平原則,顯然違反勞動基準法第1條、民法第247條之1規定而無效。 勞動關係法律性質(重點之重!) 以勞工之勞務提
Thumbnail
統包加班費可以,原則如下: 雇主與勞工因確定延長工作時數有困難,或為便利計算薪酬,就應給付勞工含加班費在內之工資,雖非不得採取一定額度給付。 但仍須可區分何者為平日工資,何者為加班費,以判斷延長工時工資之給與,是否合於法律規定之標準。 如其給付優於勞基法第24條、第39條規定,固得拘束勞雇雙方
Thumbnail
冷卻期是勞資爭議中的一種特殊制度,目的是避免雙方採取過激手段而導致爭議擴大,禁止特定行為。以勞工完成調解申請為起點,並以收到調解紀錄(與正本相符)為終止。此外也請注意,冷卻期間勞資雙方對於該爭議應暫停各種行為,但如果非調解、仲裁與裁決所涵蓋的內容,則不在此限。
Thumbnail
解僱員工其實並不容易! 法定解僱事由要具備。 原則要遵守。 不確定法律概念要釐清。 雇主解僱員工於勞動契約終止時,依照勞基法第 11條與第12條分別區分有經濟性解僱(第11條第1至4款)、能力解僱(第11條第5款)、懲戒解僱(第12條)。 又勞基法第11條、第12條分別規定雇主之法定解僱事
本文探討勞工無預警離職的法律效果與僱主權益保障。勞工得隨時終止勞動契約,預告期僅屬軟性規範,不影響離職效力,但僱主可依民法求償因未預告造成的實際損害。為保障僱主權益,可與勞工約定懲罰性違約金,但應合理且符合法律規定,避免約定過高而遭法院減額。建議比照勞基法預告工資方式計算違約金,使勞資責任相當。
Thumbnail
很多人會認為「非自願離職證明書=有資遣費」,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概念;確實,非自願離職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會伴隨著資遣費的產生,然而其實非自願離職共有5種類,而其中一種特定狀況,確實會產生「非自願離職」+「無資遣費」的組合喔!!
Thumbnail
現在的人的確是不想加班,就算公司在不超時也給加班費的法律規定之下,勞工還是不願意。 本文要討論的是如果公司確有經濟上的利益,該怎麼處理呢? 就法論法 《勞基法第42條》 勞工因健康或其他正當理由,不能接受正常工作時間以外之工作者,雇主不得強制其工作。 本條文反面解釋 員工只有基於「健康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員工面臨被資遣的風險越來越高。因此,了解資遣費的合理計算、失業補助的領取條件,以及合法罷工的程序,對於保障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本次修正並沒有實質變動,只是提醒勞資雙方65歲是「得」強制退休,不是「應」強制退休,當雇主提出強制退休時,勞工可以提出延後退休的協商請求。此次修正對於勞資關係有甚麼影響呢?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影響 。
Thumbnail
假設不幸有上過我的課,又剛好那堂課有說道管理、薪資,那我一定會告訴你各位:「單一薪俸制是最爛的薪酬制度」。拆解工資的目的是「管理」而非「成本」,將工資拆解後應設定明確、可執行的發給要件,當勞工滿足要件後即依約發給,常見的有:全勤獎金、業績獎金。若勞工未滿足特定標準,雇主即可不發給相應獎金。
Thumbnail
員工在職期間可不可以約定禁止兼差? 答案:可以。 但是,得視工作職類與契約條款如何約定。 因為當事人會主張以單方擬定契約條款,限制範圍缺乏明確性,不合理亦無必要,違反相當性、衡平原則,顯然違反勞動基準法第1條、民法第247條之1規定而無效。 勞動關係法律性質(重點之重!) 以勞工之勞務提
Thumbnail
統包加班費可以,原則如下: 雇主與勞工因確定延長工作時數有困難,或為便利計算薪酬,就應給付勞工含加班費在內之工資,雖非不得採取一定額度給付。 但仍須可區分何者為平日工資,何者為加班費,以判斷延長工時工資之給與,是否合於法律規定之標準。 如其給付優於勞基法第24條、第39條規定,固得拘束勞雇雙方
Thumbnail
冷卻期是勞資爭議中的一種特殊制度,目的是避免雙方採取過激手段而導致爭議擴大,禁止特定行為。以勞工完成調解申請為起點,並以收到調解紀錄(與正本相符)為終止。此外也請注意,冷卻期間勞資雙方對於該爭議應暫停各種行為,但如果非調解、仲裁與裁決所涵蓋的內容,則不在此限。
Thumbnail
解僱員工其實並不容易! 法定解僱事由要具備。 原則要遵守。 不確定法律概念要釐清。 雇主解僱員工於勞動契約終止時,依照勞基法第 11條與第12條分別區分有經濟性解僱(第11條第1至4款)、能力解僱(第11條第5款)、懲戒解僱(第12條)。 又勞基法第11條、第12條分別規定雇主之法定解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