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的奧秘(下)】方言與文化的交互消長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鑒於上篇所述,區分語言和方言的方式多有爭議與疏漏,較多數的語言學者傾向停止在語言本身上進行劃分,轉而在語言之外尋求政治、社會等其他因素上的差異,得出了「標準化」一詞的結果。
一種方言被標準化的有無、被標準化的程度都關係著它是否能從方言蛻變成語言。
語言的文字化是「標準化」過程中的一項前置作業
一般而言,書面化(文字化)可說是標準化的一前置動作,口語上則包含了正規語法及正規發音兩項規定,但這些仍是其次。標準化真正的精髓其實是在乎它是否為某類人特意揀選而出的某種語言,又當中的某類人多半是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政治權力、負有領導與決策權的人物,此意即馬克斯·魏因賴希所言:「語言就是擁有陸軍和海軍的方言。」而在清楚了方言的定義與其和標準與間的差異後,再來則該關注當標準語產生後會對原先地方具備的方言與社會造成什麼樣的轉變。
在這個階段我想可以先由中國境內談論起,再延伸至全球化挑戰下漢語所受之衝擊等問題討論。作為現行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漢語,按照大多數學者認為漢語方言可概略分為七大種類: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及閩南方言;而依照國際標準組織之分類,則將其分為十三種漢語的分支語言,分別是:閩東語、莆仙語、閩中語、閩北語、閩南語、客家語、晉語、官話、徽語、贛語、湘語、吳語、粵語。相對於上列數種方言,標準語的出現無疑是賦予了民族相容與統合一個關鍵的機會,使得政策與知識文明的延展更為開拓與順利。
原先自成一格的群體終於能有大幅度理解別的族群體系的機會,標準語的出現不只解決了不同方言間難以溝通的問題,還解決了同一種方言口音多樣性的其他問題。又統一的章法與規範也能使得秩序或制度的發展更加完備,藉此所確立的主體性與多樣性間的關係,也大大地增進了行政的效率及國家境內人民的向心力。這即是語言所提供的意識形態,亦是語言學與政治手段間的共變關係。
然而,官方語言的推動往往還需要仰賴實施有所配套的「語言政策」,這樣的政策是一種用於影響語言結構與功能以及使用與學習的政策機制(有的時候是官方的規章條例,有的時候是非官方、較為隱性的機制),雖說在部分特殊情況下會用來保護區域性的語言或是瀕危的語言,但多數時候,尤其是用於官方語言推動時,則多半可能造成地域性方言的弱勢化。再者,官方語言也同樣代表了一種較為高尚的社會地位。使用官方語言在實際上的確利於自己與更寬廣的外界合作、接洽,且在潛意識中也似乎暗示著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去獲得較高的社會階層地位與福利。
(這點可在「官方語言使用的比例對應使用者年齡區間」的相關資料圖上發現明顯的趨勢變化:年輕群眾使用官方語言的比例高達七成遠勝於六十到六十九歲的老年人們所使用的比例。)
換言之,越高比例的官方語言使用率可能就可以大略推向越少比例地方方言的使用率。
「語言是與文化同生的東西。」
再將視野拉遠,來觀看全球化快速發展下對漢語的影響。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許多的國家紛紛將英語訂立為其官方語言或是第二官方語言,在這個世代裡生存的人們、孩童也都對英語不甚陌生,甚至還有許多的孩子還能將英語說得比母語還要流暢。以漢語之於英語為例,我們彼此都因而產生出新的、稱作「外來語」的詞彙,相當於官方的標準語言之於地方方言或少數民族特有的語言,這便是文化的交融與共生,也是文化動力學的一部份。但在共生之外,文化間會有相消相殺的局面產生嗎?曾經德國的一位通才—萊布尼茲—偉大的數學家與哲學家,曾對著德語的變化有所憂慮:「語言是與文化同生的東西,也是一個民族自我認同最為基本的因素。」他認為語言乘載了歷史文化的重量,就好比今日面臨英語的強勢籠罩下,不少的專家、學者也將之視為對其的一種退讓,長久下來,自身本來保有的文化根基是否還能夠安然無恙,面對強勢文化的入侵與啃嗜,國民對於自我的認同是否會產生懷疑、受到挑戰呢?
至此,還可以再把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給囊括考慮進去。早幾年,在印象中約莫是筆者將要上中學的時候,學習英文翻譯的工具不外乎兩種,一即是傳統紙本形式的英文辭典,二則是在當時頗為先進的電子翻譯機,除了更方便查找單詞,不需要慢慢地翻閱紙本字典外,通常還會附帶有語音、閱讀、句型甚至是題目練習等附加功能。那是一台手帳大小的獨立機器,言下之意是,雖然有的翻譯機會附有簡易的計算功能,但詞彙量越大、越專精于英語翻譯者,通常附加功能越少。
可隨著時光流動,不知不覺邁入筆者要升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基本上已看不到有多少人還在使用翻譯機,取而代之的是可上網、具各項英語學習相關軟體的智慧手機。相較于翻譯機較為單一的功能,智慧型手機的問世幾乎完全取代了它原有的功能,並且還具有其他複合型作用,也不需要再額外攜帶只具單一功能的機器。而時至今日,具備翻譯功能的機器幾乎已不足為奇,模擬人類各項感官、生物神經元、深度學習,甚至是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等,AI人工智慧的發展更可說是一日千里,好比蘋果iphone手機裡的siri就是一例。如今人們出國旅遊,即使語言不通,很多時候也能借助此類機器或相關的手機軟體順利地過關,那麼是否未來的人們就不再迫切地需要學習它種語言才能達到可交流的目的呢?而如此是否也可以減緩語言帶來文化傳播的對立衝擊呢?這仍然屬於一個大哉問,畢竟現今社會可說是以科技建構歷史,而科技的發展卻又時常令人意想不到且驚奇萬分。但我們仍可以試想,文化的傳播與碰撞自然是不會只有語言傳遞這個唯一的媒介、管道,就以上述剛提及的科技發展為例,透過精密、先進儀器的全球銷售,其中所隱含的資訊則就可能由這些發展間段科技業的優勢國家主導,更遑論還有許多的手段(觀光旅遊、影音媒體等)。
那麼除了設法提升國家發展程度外,我們究竟還能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抵禦呢?如此一來,又該回歸到談論語言與政治社會之妙用的意義了。這又是另一件極其有趣的事,當我們因為語言的傳播產生文化交流與衝擊後,卻又隨著語言傳播、學習的重要性相對弱化後,又可能因著自身獨特的語言系統而鞏固國家社會。可以想像,當兩國的人民雖可透過各種科技輔助來瞭解對方的語系、理解對方的言詞,但卻無法親身掌握時,或許語言便成就了一種無形的力量,遠比交流之前更加強盛,即使有所變革、有所演進,但那卻是只屬於自身民族最美麗的語言。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下下方讚賞鍵!}

avatar-img
8會員
18內容數
"黑夜的森林裡,你我都渴望找到來路。 翻開珍愛之書,前人們手持的火炬就在下個瞬間引燃了書的扉頁, 我們在記載裡想像、揣測、探詢,彷彿早已經歷萬千際遇, 而終於不迷失。" 希望在閱讀筆者所撰寫的這些書籍薦文時,都能理出生活萬事裡的頭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俍實 Goodfoo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語言學可算得上是一門「以人為本」的系統性學科,人類透過自身族群的語言工具與他人較為準確地傳遞訊息、進行交際互動與認知世界.....
書裡最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小川糸描繪的細節,好比主角準備要寫謝絕信時的這麼一段:「根據我對男爵的印象,我覺得比起毛筆,粗尖鋼筆更適合,於是這次選用了萬寶龍的鋼筆;墨色,使用漆黑色;信紙,則選用不久前才從壁櫥中出土的『滿壽屋』稿紙。」「我沒有打草稿,直接在稿紙上寫了起來。」
這或許與作者法蘭西絲·霍奇森·伯內特( 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 )一貫的寫作風格有關。相比於挾持著生活的現實,文字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掌控權,甚至就連角色本身亦然,也因此法蘭西斯總是擅長將世間的美好寄情於書中......
語言學可算得上是一門「以人為本」的系統性學科,人類透過自身族群的語言工具與他人較為準確地傳遞訊息、進行交際互動與認知世界.....
書裡最引人的地方就在於作者小川糸描繪的細節,好比主角準備要寫謝絕信時的這麼一段:「根據我對男爵的印象,我覺得比起毛筆,粗尖鋼筆更適合,於是這次選用了萬寶龍的鋼筆;墨色,使用漆黑色;信紙,則選用不久前才從壁櫥中出土的『滿壽屋』稿紙。」「我沒有打草稿,直接在稿紙上寫了起來。」
這或許與作者法蘭西絲·霍奇森·伯內特( Frances Eliza Hodgson Burnett )一貫的寫作風格有關。相比於挾持著生活的現實,文字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掌控權,甚至就連角色本身亦然,也因此法蘭西斯總是擅長將世間的美好寄情於書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九 歐洲現代語言學的興起約起步於公元十八及十九世紀之間,正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高峰期。在這個殖民和傳教的過程中,大量非歐語的語種逐漸出現在歐洲學者的眼前,並且引起歐洲語言學者的注意。不同語種的比較亦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不同語種的比較似乎必然地偏向不同語法的比較。首先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七 廿世紀之前,「grammar」(語法) 是個籠統的用語,十九世紀的歐洲語言學家因為中國語沒有屈折特性而聲稱中國語沒有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個用法,「語法」和「語構」基本上同義。 按另一個用法,語法則包括好幾個領域,如語構 (syntax)﹑語義 (semantic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三 但在上述這種文化氛圍之中,即以歐洲為中心的單向觀點,閱讀過程中出現偏差還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普魯士的語言學之父威爾海姆‧馮‧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國語2 是一個原始的語言,而它的原始性正在於這個語言的「簡單化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能交流,不過還有一點一直被爭論不休,那就是口音。 一樣都說英文,但全世界都有各種口音,因為英語大多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但若是日語,爭論口音之前我想先介紹 日本的方言 日本各州各地區的方言據說可以分類成16種,以最常見的關東腔就是我們所說的標準日語....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九 歐洲現代語言學的興起約起步於公元十八及十九世紀之間,正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高峰期。在這個殖民和傳教的過程中,大量非歐語的語種逐漸出現在歐洲學者的眼前,並且引起歐洲語言學者的注意。不同語種的比較亦逐漸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 不同語種的比較似乎必然地偏向不同語法的比較。首先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七 廿世紀之前,「grammar」(語法) 是個籠統的用語,十九世紀的歐洲語言學家因為中國語沒有屈折特性而聲稱中國語沒有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個用法,「語法」和「語構」基本上同義。 按另一個用法,語法則包括好幾個領域,如語構 (syntax)﹑語義 (semantic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三 但在上述這種文化氛圍之中,即以歐洲為中心的單向觀點,閱讀過程中出現偏差還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普魯士的語言學之父威爾海姆‧馮‧洪堡特  (Wilhelm von Humboldt) 首先提出一個觀點,認為中國語2 是一個原始的語言,而它的原始性正在於這個語言的「簡單化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二 伴隨著歐洲文明的向外擴張,歐洲中心主義亦邁向一個高峰。 在十九世紀的「時代精神」(Zeitgeist) 瀰漫歐洲大陸的此刻,歐洲的語言學家開始主導有關語言的論述﹕為世界語言做分類﹑為世界語言建立系譜﹑做世界語言的語法比較等。 如果我們用「壟斷」一語來描述這個時代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能交流,不過還有一點一直被爭論不休,那就是口音。 一樣都說英文,但全世界都有各種口音,因為英語大多為全世界通用的語言, 但若是日語,爭論口音之前我想先介紹 日本的方言 日本各州各地區的方言據說可以分類成16種,以最常見的關東腔就是我們所說的標準日語....
Thumbnail
要走入雙語社會,最有力的保證是先好好 “重視” 自己的母語,也好好 “珍惜” 自己生活的社會所普遍在應用的語言。 在本地說話型態所應用的語言, 至少也有十種上下,每一種都值得持續被好好傳承下去。不過,我認為最不能隨意被矇混的語言,是台灣社會通用的 「國語」。 事實上,學好國語並不需要需要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臺式英語、新加坡英語、印度英語,並沒有誰比較標準,或誰不標準的區分,所有的英語都站在平等的水平線上。但是發音和腔調就不重要嗎? 3個方法幫助你的寶貝小孩與你自己英語口說更道地,自信開口說英語。
Thumbnail
近年來,現代台灣社會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發展,文化的多元性不斷呈現。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必要學習古老的文言文?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化傳承、語文修養以及個人發展等多個層面,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