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西時期──西班牙傳教士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西班牙舊教與道明會
  西班牙前來的傳教士大多出自「道明會」,之所以佔領台灣,除了政治以及經濟因素外,也考量台灣的位置方便前往中國、日本傳教。
  在資料查詢時,我們沒有找到相關的台灣的西班牙傳教士版畫,所以在形象上參考了傳教士在中南美洲傳教的畫面,與道明會當今的紀載。
  「道明會」由聖道明(聖道明力)創立,形象多為穿著因其多穿黑色斗篷,因此在過去道明會被稱為「黑衣修士」,以區別於方濟會的「灰衣修士」和聖衣會的「白衣修士」。
道明會「黑衣修士」
◆傳教士服裝
  黑色和白色是道明會會服的顏色,黑色和白色的布料是當時最樸素、也是最便宜的。聖道明選擇這兩個顏色主要的目的是表示神貧(指貧窮)、樸素、和一般的人民結合在一起的意思。(來自:http://domtaiwan.tripod.com/
[剃髮]
  在多幅舊教傳教士在美洲的版畫中,他們皆有剃掉頭頂中心頭髮的習慣,在這裡保持了這樣的形象在繪圖中。
[披肩+風帽+僧袍]
長袍+披肩與風帽
  道明會會服是由白色的長袍,與黑色披肩、及風帽組成,偶而還會加上斗篷組成。以方便行動為主。因長年奔波,教義又倡導樸素貧窮,因此在質料上多為粗布或是有重複修補的痕跡。
[Cincture](腰間綁繩)
  Cincture一端有三個結,以提醒他的誓言他的誓言是貧窮,貞潔和順從,另一端懸掛是一個念珠和十字架,所以他可以祈禱並反思基督生命的奧秘。
◆傳教與衝突
  傳播福音是每個傳教士的志業,但是在當年的北台灣傳教,卻是一件會喪失性命的事。當時原住民部落與傳教士們的關係,更像是一種互利共榮,在能夠保衛部落不受侵略的情況下,才肯接受傳教,因此只要傳教士前往敵對部落,原住民就會產生不信任,原來的傳教成果也不復存在,甚至有人因此被殺。
  生命的消逝讓人惋惜,但對於原來的居民而言,從未知地方到來的西班牙政權也是一種侵略。背景與立場各個不同的族群,要在同塊土地上取得信任與共識,或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吧。
委託繪師:Kari Chen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77內容數
台灣歷代服飾誌與繪師合作,重現各年代的官員、名人、士農工商服飾,搭配細部分解與介紹。   我們會在初期每個年代各發布四到八張,結束後再逐漸依年代資料不同增加補充,期望能讓大家在找尋資料時更為方便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服飾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立繪重現-荷西時期的漢人女性穿什麼?
立繪重現-荷西時期,在台灣的荷蘭女性穿什麼?
荷西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穿什麼?
◆立繪重現 荷西時期的漢人男性穿什麼呢?
立繪重現-荷西時期的漢人女性穿什麼?
立繪重現-荷西時期,在台灣的荷蘭女性穿什麼?
荷西時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官員穿什麼?
◆立繪重現 荷西時期的漢人男性穿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巫者(薩滿)的修行方式與傳統宗教的差異。巫者不抗拒生活中的誘惑,並且相信一切出現的原因;他們能在艱苦環境中保持道德標準,並尋找真理的折射。相對於宗教的禁忌,巫者的修行更具彈性和包容性,文章中也提及愛爾蘭詩人葉慈對於基督教與玄學祕術的雙重信仰,展現不同修行方式之間的共通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僧衣代表著「延續佛燈明,統領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的僧寶。供養僧衣,得色身莊嚴、色身堅固、色身清淨報。袈裟功德殊勝,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龍善神皆會給予守護。歡迎十方善信法友發心護持,廣植福田,共同成就殊勝功德行。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先前提到,早期的教父們寫的一堆教父書信,除了勸勉自己教區的信徒,同時寫信指責其他教區的神學觀點,這樣不斷的透過神學辯證來強化各稐論述,但基本上還是各自信各自的。 但到了羅馬帝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沒想到這招卻有了很大的影響。 是這樣的,日耳曼蠻族來了,之所以說是蠻族,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文字能力(盧
明亮寬敞的禮拜堂,牆上刻著偌大的字,是該聖教的教義,在佈滿鮮花的講臺上,一個穿著金絲白袍,身形臃腫的禿頭中年男人,正眯著眼看著台下赤裸的紅髮少女。 「主教大人,這個就是僅存的守護騎士。」 一個高階的修士低著頭,向白袍男人報告著。 「邪靈...」 白袍男人看著麗塔正在恢復傷勢的身體
Thumbnail
一般三法衣是指出家人的三種袈裟,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非白衣居士所能披,故稱解脫服。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世界宗教議會中,基督徒與東方宗教信徒初次相遇的盛況(有時是窘境),突顯美國基督徒對別的宗教的無知,甚至誤解,問題的癥結在於世界宗教的多元、不同信仰之間的差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巫者(薩滿)的修行方式與傳統宗教的差異。巫者不抗拒生活中的誘惑,並且相信一切出現的原因;他們能在艱苦環境中保持道德標準,並尋找真理的折射。相對於宗教的禁忌,巫者的修行更具彈性和包容性,文章中也提及愛爾蘭詩人葉慈對於基督教與玄學祕術的雙重信仰,展現不同修行方式之間的共通性。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僧衣代表著「延續佛燈明,統領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的僧寶。供養僧衣,得色身莊嚴、色身堅固、色身清淨報。袈裟功德殊勝,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龍善神皆會給予守護。歡迎十方善信法友發心護持,廣植福田,共同成就殊勝功德行。
Thumbnail
我們花點時間講宗教裁判所,這個異端審訊機關惡名昭彰,是由天主教道明會來主持。其實道明會本身是個理念不錯的修會(最早設立大學,而且設立超多大學的研究單位)> 天主教派系很多,各有不同理念與主張,其中道明會是個非常用心研究聖經的修會,也許太用心了。 這是個問題,因為修會是個避世的單位,換句話說,他們
Thumbnail
先前提到,早期的教父們寫的一堆教父書信,除了勸勉自己教區的信徒,同時寫信指責其他教區的神學觀點,這樣不斷的透過神學辯證來強化各稐論述,但基本上還是各自信各自的。 但到了羅馬帝國開始走下坡的時候,沒想到這招卻有了很大的影響。 是這樣的,日耳曼蠻族來了,之所以說是蠻族,是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文字能力(盧
明亮寬敞的禮拜堂,牆上刻著偌大的字,是該聖教的教義,在佈滿鮮花的講臺上,一個穿著金絲白袍,身形臃腫的禿頭中年男人,正眯著眼看著台下赤裸的紅髮少女。 「主教大人,這個就是僅存的守護騎士。」 一個高階的修士低著頭,向白袍男人報告著。 「邪靈...」 白袍男人看著麗塔正在恢復傷勢的身體
Thumbnail
一般三法衣是指出家人的三種袈裟,袈裟又稱解脫服、福田衣。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安然無畏,不為外道邪魔所擾,非白衣居士所能披,故稱解脫服。擷取自:《佛王誓約─虛空法心意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法〈法義教授〉》The great vow of Amitabha / 尊貴 龍德嚴淨仁波切 著©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