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解決不了的問題

● 飛飛讀給你聽:https://reurl.cc/0zDYe6
有時我們在跟人抱怨事情時,常常會在說了一堆之後,最後仍然沒有得到任何結論,也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論與A朋友說也好,或與B朋友說也好,總之,不論說了幾遍,每次都會得到相同的結果,結果是煩惱帶回家繼續煩惱,而這個煩惱也看似沒有被解決的一天,今天就來談談出現這種狀況的背後心態。
我依當事人面對問題時的不同心境,將問題分成兩種類別,第一,想解決的問題,第二,不打算解決的問題。前者好理解,指的是當事人發現問題,也抱著想解決問題的心態,我們透過「對方的提問」,可以了解對方是否確實「抱持著想解決問題的心態」,當與對方談話一陣子之後,彙整對方的提問,若超過一半的問題皆談論「方向、概念」時,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對方其實沒這麼想解決問題,或是他還不夠認真地看待眼前的問題,嚴格來說,對方也許有想解決問題,但實際上,有更想做的事,那就是「抒發、討拍、求關注」,每個人都會說「我是真的想解決問題」,話每個人都會說,但是不是真的是如此,還得要仔細觀察。
依據個人經驗,我判斷對方談話的動機,並不在於數落、責備對方,基本上,每個人都有「抒發、討拍、被關注」的需求,差別只在於每個人需求多寡不同,至於為什麼有多寡之分,就不在今天的探討範圍,總而言之,我們也沒什麼好數落、責備別人,但若問為什麼要了解對方談話的動機,那是因為效率問題,我們既然活在現實生活裡,總是得要務實點,付出的努力與回報都要盡可能地一致、等量,這樣才不會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還犯了浪費時間、浪費資源的錯誤,因為這個錯誤,是可以被避免、預防的。
相同地,如果我們不曉得對方的談話動機,而給錯了回應,「錯的回應」指的是對方的談話目的、期待,與你給予的回應不相同,其實這是很可惜的,「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不相同」並不會怎麼樣,只是可惜了你的這一段時間、這一段生命而已。舉例來說,對方想討拍,結果你認真地為他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想當然,你會覺得失落,是因為你發現自己的努力白費了,另一種狀況則相反,對方想解決問題,但你卻只給了他情緒上的安慰,就對方而言,這是一段沒有任何收穫的對話,他也很可能不會有情緒獲得安慰的感覺,因為對方根本沒有想從你身上得到情緒安慰的想法,也因為沒有需求,所以就也沒有所謂的「沒有得到」。
然而,那該怎麼從對方的提問中,了解他是否真的想解決問題呢?當對方認真起來,心境也進入解決問題的狀況時,他的提問會是有深度的提問,有深度的提問指的是對方已經問到事情的處理方式,他很可能會以提供選項的方式提問,請你協助判斷哪一個選項好,或是詢問你為什麼不這麼做、不選擇這個的原因,若將他們的問題,以幾個關鍵字(詞)表示,那麼有「如何解決什麼事、哪一個好、為什麼不、為什麼要」,而不會只是詢問大範圍「方向、概念」的問題。
在了解對方談話的動機後,試著將「不打算解決的問題」再進一步分類,依心態不同,分成兩類,第一,尚未被視為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被列入「等到未來的某一天,有閒情逸致時才會想要解決的問題」的清單中,說白一點,當事人還沒看見棺材、還沒見到死線、還沒見到天敵、還沒遇到「無法抗拒因素」,所以目前沒有想正視問題,接下來要談第二點的論述比較多,因此另開一段描述。
第二,對某事永遠感到不足夠,也就是說對某一特定議題,有「我永遠都做的不夠好、我永遠都覺得不足夠」的感覺,當事人將「不夠好、不足夠」的「未滿足、缺乏感」的狀態,視為問題,但這真的是問題嗎?倘若當「好」、「足夠」無法被清楚定義時,或者在達到一個門檻之後,隨即又出現「還不夠好、還不足夠」的感覺時,那該又如何解釋呢?例如,「我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永遠都覺得書讀得不夠多」、「我永遠都覺得我不夠孝順」、「我永遠都覺得我和老公不夠親密,或是永遠覺得對方不夠信任我」、「我永遠都覺得我不夠自由,或是永遠覺得自己不夠有個人特色」等。
當與當事人深入探討問題時,若將這個狀況拿去與其他人做比較,會發現當事人在這個議題上的努力、收穫,已高於一般人的水平,甚至超過水平許多,等到有機會與別人談到這麼深入的話題時,你的心中會納悶著:「你不是已經得到很多(收穫)了嗎?」、「你已經做了很多(努力)了啊?」、「他對你的評價已經很好了啊?你到底想要什麼?」,然而,我們這些傾聽者肯定不理解當事人為什麼執著於這個狀況、糾結這個「坑」,很顯然地,在當事人眼中的這個「坑」,其實並不是「坑」,若以客觀的角度來看,這個「坑」已經是「填滿、豐腴」的狀態,是「不缺乏」的意思,我們只能以「當事人對這議題的標準是無止盡的高、遠」作為結論,也就是說,對當事人而言,沒有所謂「合理」的標準,這是一個「無止盡深」的缺乏感,因為是無止盡,所以對當事人而言,這個「(不合理的)標準」比天還要高、比海還要深啊!
我們回到現實面來談,這個論點會怎麼具體「體現」在你我身上呢?若以「我永遠都覺得學得不夠多」為例,當事人可能會讀到博士、後博士,甚至讀到已經擁有國內外雙學位的程度時,都還是會覺得不足夠、讀得不夠多、學得不夠多,當然,肯定不是讀到「博士、後博士」才會有這種狀況,實際上,是不論你讀什麼、也不論你讀到哪,你總是覺得自己的知識量不夠多、不夠深,也因為你對於知識量有「嚴重、無限上綱」的缺乏感、不足感,所以你自然會變得好學,在別人眼中,也毫無疑問的是個有「好學」形象的人,這「無止盡的缺乏感」帶給我們好的影響、壞的影響,好的影響當然是指帶給我們變得更加努力向上、變得更孜孜不倦,這是我們自我鞭策的動力,這個動力是源源不絕的,壞的影響是指,我們會一直為了相同的問題而苦惱,而妙的是,這個苦惱不會隨著自己的努力增加而苦惱減少,不確定是否會令你變得更苦惱,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的苦惱一直都在,會跟著你一輩子。
坦白說,在我想到存在人心中,是有這麼一個「永無止盡的缺乏感」時,其實我挺震驚的,因為這是一個難以被理智、邏輯解釋的領域,但我相信他是真的存在的,存在你我心中。不過要怎麼發現自己在哪個領域會有這種狀況,其實挺有難度,還是請專業,或者在「認識自己」議題深耕多年的人,比較有機會能幫助你了解這一部分。
總之,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期許大家在了解自己在哪些事情,有「我永遠都覺得不足夠」的傾向之後,善待自己,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安慰自己「我已經夠好了」,實際上,你的身體是不會接受這種客套話,對你來說,你需要的不是在「永遠感到不足夠」的議題上面得到「認可」,你只需要了解自己對於「特地議題」的「在乎程度」是如此的高,而你要做的是「持續地在這個議題上面努力」即可,坦白說,這種「永遠的缺乏感」看似辛苦,但他會為你帶來甜美的果實,那就是你會變得比別人更懂、更擅長某個領域的事情,而當你持續的努力之後,你就有機會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共勉之。
▌部落格好讀版: » Facebook:飛的練習 @fei.saysth » Instagram @fei.saysth » Medium:https://reurl.cc/yyn588 » WordPress:https://reurl.cc/drVdNq » 痞客邦:https://reurl.cc/Va3Gr6 » 方格子:https://reurl.cc/oD9Nj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