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不喜歡丟臉,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他人面前,表現出美好的一面,這確實合情合理,不過,自己的面子還是得自己顧,沒有人有義務、有責任須為他人的面子負責。
當母親生下我們之後,即代表我們是個自由之人,既然是自由之人,即代表我不附屬任何人,也不屬於任何人,我只屬於我自己,因此,不需要為了顧及別人的面子,而調整自己的腳步,你是可以做任何事的,當然也包含可以丟父母的臉,「丟父母的臉」並非指惡意汙蔑父母,重點在於我們是可以自在地做自己,不必過度擔心父母的想法,而過度改變自己。
你若擔心由「自己」允許自己丟父母的臉,是不孝的行為,那麼我想你可以先在初期,將這個允許你這麼做的對象,先推給「命運」、「是命運派我來這個世界,活出一個自由的人」,慢慢地,你會發現,這不是誰允許誰的問題,也不是孝不孝順的問題,而是個人情緒本該由個人承擔,與他人無關。實際上,你也無權干涉他人情緒課題,你的干涉,只會阻礙他人成長,也阻礙他人練習為自己負責任的機會,而在你將這概念融會貫通後,你會發現自己因擔心被別人視作「不孝順」的孩子,而將「誰允許自己做自己」的權限丟向他人,就等於把責任丟給別人是一樣的道理,其實你已經具備成為「受傷的父母」的要素了。
受傷的父母到處可見,最能感受到父母受傷狀態的人,不是他們的父母,也不是他們的配偶,而是他們的孩子。配偶之間的想法是平行交流,彼此確實受彼此影響,只不過影響幅度小,彼此想法相互「微調、調整」,原本的想法不會「取代、置換」成別種。另一方面,父母與孩子間的交流,是垂直的,以「灌輸、注入」想法於另一方的形式交流,影響程度深且廣,因此,才有孩子的價值觀,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說法。
我們要如何嗅出自己或父母有傷未治癒呢?
一般而言,越是害怕、越是膽怯的人,他們越將自己壯大,將自己捧得高高的,好讓在他們眼中的他人,是對他們抱持著尊敬、聽命的態度,當他們處在自認為安全的世界裡,他們會覺得快樂、安心,「安全的世界」意指他們生存於一個不會得到反對意見的世界裡。他們會藉由立下許多規定或暗示,來展現權威形象,或者他們將責任、問題丟向孩子,以確保他們的想法、教育理念的正確性,殊不知,這之中的壓力都由孩子默默地一個一個承擔下來,例如:「你一個女孩子怎麼坐沒坐相,是誰教你的」、「客人來,你要主動倒茶給客人喝,不要讓父母丟臉、不要讓人覺得父母沒把你教好」、「我從來沒有這種習慣,怎麼會教出有你這種習慣的孩子」、「我看到你現在出現這種行為,覺得很難過,對不起,是我沒有把你教好」,上述是父母將「未能成為完美父母」的壓力、憤怒丟向孩子的例子。
受傷的人,不一定會發現自己是受傷的狀態,這與個人感知、覺察能力有關,但我們不好怪罪他人(也無權怪罪他人),因為覺察能力屬個人天賦,不易學習,實際上,也無從學習。
若想幫助覺察能力不夠敏銳的人,察覺到自己有傷未治癒,方式有兩個,第一,請一位覺察能力敏銳的第三者與他們談話,透過輕鬆聊天、降低他們的防備心,再將觀察到當事人的狀況,如實回饋給他們,幫助他們認識他們所不知道的自己,當然,這也要當事人有意願挖掘自己,才有意義,第二,以愛擁抱他們,這個方法是最有效的,但同時也是執行起來最為困難的,畢竟生活在同屋簷多年,有摩擦是在所難免,更不用說還想以愛擁抱自己的親人,唯有當自己覺察到這一切後,才有機會能以更高一等的智慧,擁抱受傷的親人,善哉善哉。
— — —
坦白說,原本想寫的主題是「頂嘴」,想分析父母訓斥孩子不可以頂嘴的背後原因、思維脈絡,但在想了許久後,決定從「擔心自己的表現,讓父母覺得沒顏面」、「釐清情緒課題,本該由個人承擔」,最後再寫到「如何面對受傷的父母」。
一個受傷的父母讓孩子難受,相信並非父母的本意,而是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未察覺到自己的行為,才會影響到孩子。如今,我們覺察到這一點後,不要以怨念對待父母,試著擁抱受傷的他們,當你擁抱他們時,其實也是在擁抱受傷的自己,雖然做起來不容易,但我想,若有這份心,就算未能做到滿分,你也會因為你的付出,心境開始變得不一樣,你會變得更懂得感恩,也更懂得珍惜,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