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華民國國慶,我的心情一言難盡。之前的民國熱(約在2008~2015之間流行),一些中國、台灣、海外的華人學者及作家,熱烈地討論辛亥革命對中國的正負影響。
不過,他們很少人盛讚辛亥革命的正面影響,也不再像過去那樣一面倒地推崇辛亥革命與其他不成功的起義事件,反而著眼於辛亥革命對中國的衝擊,還有梁啟超這些支持君主立憲+反革命者的觀點。
簡單來說,當時的中國,支持革命的人遠少於反對革命的人!絕大多數接受傳統教育的士大夫是反革命的,一些人樂見滿清制定憲法、成立資政院、各地諮議局,盼望自己成為議員。即使後來滿清食言而肥,令他們十分失望,他們當中大多數仍然沒有轉向支持革命。
一些人則非常保守,「革命」在他們心目中,根本就是一群「不逞之徒」(康有為如此稱呼孫中山) 的暴亂行動!至於絕大多數的農民難以參加,也不理解孫中山、留日學生、新軍、國外僑民的革命理念,即使聽聞一些革命、起義事件,他們腦子想到的是----古來的「造反」---打殺貪官汙吏、劫富濟貧,然後「真命天子」降世,改朝換代。有的甚至還把孫中山、黃興等人,當作是「反清復明」之輩。
流亡在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孫中山及留日學生們的革命。康有為忠於大清皇帝,推崇儒家思想,當然不可能支持,但思想相對開明的梁啟超,仍然沒有擁抱革命,反而在日本東京跟章太炎、黃興這些人在報紙上論戰。
因為梁啟超認為,中國人普遍民智未開,皇權思想濃重,不走比較可行的君主立憲, 而去選擇暴力革命,中國未來的政治、社會秩序將會動盪不安,民主共和體制不僅難以確立,而且還會讓許多野心家趁勢而起。
雖然梁啟超的言論因清廷改革失當,逐漸佔下風,最後閉口不提,但是他當年的擔憂卻陸續成真,辛亥革命不到五年,不僅袁世凱想當皇帝,拚命集權,各地的軍人將領,不論黨籍,也陸續取得當地的政治權力,像國王那樣,連孫中山也不甘寂寞,搞二次革命、三次革命,最後在廣州另立政府。
一些中國、台灣、海外的華人學者及作家,認為:辛亥革命是一個開端,之後中國的知識人、政治人物普遍趨向激進,甚至深信「革命」才能真正改變社會、國家、民族,但是這些革命的烈度對中國的傷害卻是越來越大,造成的後果也越來越難收拾。
「辛亥革命」其實與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沒有太大關係,之所以有關係是因為後來成了中華民國領土;我們對「辛亥革命」的認知,長期被國民黨主導,不只離真相有很大一段距離,而且長期只看它正向的一面,絕口不提它的負面影響,不夠中立、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