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聊電影【 小丑 】 這個世界與我的距離 - 一個糟糕的一天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以下有雷:
高壇市的現況
電影以罷工揭開序幕。映入眼簾的是一包包的黑色垃圾袋塞滿每個巷弄。罷工原因不知道,但在電影後段有出現社福單位也要被裁撤的消息,顯示高壇市政府的稅收出現極大的困難。
因為垃圾量變多了,老鼠也變得更多。在寄生上流裡奉俊昊以蟑螂來比喻這些底層人民,而在小丑的高壇市,老鼠也意味著越來越多人淪落到貧困的中下階層。
底層的另一面,我們看見活在電視機裡的中產和上流人士,有歌手、醫生、商人、喜劇演員,他們代表著「主流」,擁有衡量道德的權力,也能決定「好笑」的標準在哪。
諷刺的是,電影裡的這些中產階級,似乎也無法改變城市堆滿垃圾的事實,也沒辦法使高譚市的財政平衡,而他們也搞不清楚人民為什麼憤怒。
為什麼小丑想成為喜劇演員
本片的主角,唯一的主角,原本有著正常的工作,過著艱難而平凡的日子,但厄運接連而來,被屁孩欺負、被同事陷害、社福單位又被裁掉,最後失控殺人,他的人生從此一去不復返。
亞瑟之所以想成為喜劇演員,是兩個動機的結合。一個是他想要被看見、想要被愛,莫瑞是第一個給他愛的代表人物,有段時間他相信韋恩是他的父親,這時韋恩成了第二個能給他愛的代表人物,但這都是遙遠又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只能寄望自己某天能「突然」功成名就,整個社會終於看見他、接納他。
第二個動機,是他那妄想症的母親。在她的想像裡,亞瑟永遠是個快樂的男孩,要帶給世人歡笑。這樣的期許似乎也導致亞瑟選擇扮演小丑維持生計,而不是其他的平凡工作。
脫口秀演員、喜劇演員,既能帶給世人歡笑,又能被世人喜愛,完全是亞瑟的夢幻職業。
而亞瑟究竟有沒有能力成為喜劇演員呢?
在他與幻想中的單親媽媽蘇菲的第一次對話裡,亞瑟講了一個不錯的玩笑話;莫瑞脫口秀在電影裡第一次登場時,亞瑟的腦內劇場同樣也演得有聲有色。我認為亞瑟其實具備幽默感和想像力,甚至只要環境順著他轉,他也具備不錯的社交能力。或許亞瑟會是不錯的導演?
亞瑟的肢體語言
亞瑟有個撞頭的習慣。在電影裡他總共撞三次頭,回憶片段一次,丟掉工作後一次,阿卡漢療養院裡一次。這是一個自殘行為,亞瑟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會撞頭傷害自己。
再進一步延伸,亞瑟自殘代表他痛恨自己的症狀,可能是人生中遭遇太多次的失敗和挫折,導致他對自己經常感到失望。在他刻意用左手寫的日記裡,提到「他們都希望生病的人假裝自己沒病。」一方面是對自己的期望,一方面也是宣洩對社會的不滿。
當他得知自己是被領養的時候,他可能也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他發現摧毀他人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位瘋癲的「養母」,所以他才憤而殺死這個女人,因為她徹底摧毀了亞瑟的人生。
亞瑟被韋恩揍了一拳後,他把自己塞進冰箱裡。全白的狹小冰箱與亞瑟回憶片段中的病院獨處室滿相似的,正好呼應了他跟諮商師的談話:我寧願回去醫院。
跳舞才是亞瑟真正的興趣,他隨著腦內音樂搖擺,快樂地舞動著,彷彿在那個當下,他的人生才算活著。究竟跳舞的習慣從哪來的?
電影沒交代,但我猜測是從獨處室開始的。每當亞瑟被關起來時,他靠跳舞排解憂愁和煩惱,進而達到安撫鎮定的效果,有時候也因為快樂或開心而翩翩起舞。
莫瑞真的很可惡嗎
在我第一次看小丑的時候,我其實對莫瑞很有好感。因為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藝人。一個讀過書、能說笑、能信賴的好人,也是我們會崇拜的對象。他們有話語主導權,我們負責跟隨。
儘管他在片中拿著亞瑟的錄影帶做文章,表現得有點渾球,但我仍不討厭莫瑞,甚至以現實情況而言,亞瑟如果能把握上節目的機會好好表現,不正是個演藝事業起飛的原點?
台灣人應該對這個流程不陌生吧,當「如花」和「許純美」正值事業巔峰的時期,我們不也笑得很開心嗎?有人覺得那些大牌主持人很渾蛋嗎?也許有,但不是主流的社會意見。
莫瑞確實把亞瑟當作一個梗,也挖苦他、諷刺他,但他私底下對亞瑟的態度是好的,也看得出來莫瑞是一位非常敬業的主持人,而他之所以做這些效果,一方面是為了充實演出內容,另一方面,他認為亞瑟應該知道作秀的流程和界線。
亞瑟一定看過莫瑞嘲笑別人吧?
在已知「亞瑟是莫瑞脫口秀的觀眾」的前提下,難道亞瑟不知道自己會被嘲諷嗎?他是第一個被拿去做梗的人嗎?我相信不是,只是在亞瑟的腦內劇場裡,莫瑞是神父般的角色,是必須給予亞瑟關愛的角色,當這個人設破滅,莫瑞什麼也不是。
這也反映了,這些中產階級的人物們多麼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面對一個會狂笑不止的人,只當作是效果,當這個人畫著小丑妝站在他面前,仍只是個效果。
簡直就是寄生上流裡的朴社長和朴太太,活在自己那美好的世界裡,不知道世界已經改變了。
潘妮為何可以收養小孩
根據對白帶出來的資訊,我們可以知道
1.湯瑪士韋恩知道潘妮有妄想症,也知道他收養了一個小孩。2.當管家聽到這個名字時,似乎倒抽了一口氣,也知道潘妮有一個小孩。
這有兩種可能,一個是潘妮在工作時就收養了亞瑟,也向別人提起這件事,另一個可能是,虐童新聞鬧得很大,所以整個韋恩企業都知道了,這也許是潘妮丟掉飯碗的原因。
而潘妮又是以怎樣的身分領養小孩呢?
他是韋恩企業的員工?孤兒院知道她的精神症狀嗎?有人替潘妮背書嗎?潘妮又是怎麼通過面試和資格審核的環節?而潘妮的病狀又是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也許這只是院方的一次疏失,也可能是整個社會的螺絲完全鬆掉。
蝙蝠俠的伏筆
小丑在最後的精神病院裡先是大笑,畫面閃過了布魯斯看著倒地父母的畫面,接著小丑說:「我想到了一個笑話」
亞瑟究竟想到什麼事情這麼好笑?是他已經預見,未來將有另一股力量撲向他?還是他知道,他引起的動亂也無意間創造出許多亞瑟?
在諸多蝙蝠俠的創作裡,蝙蝠俠與小丑的關係就像鏡子,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關係,因為有了蝙蝠俠所以出現小丑,因為有小丑所以社會需要蝙蝠俠。
亞瑟也許已經意識到,高譚市將會出現與他類似但立場完全相反的人物,而這個人物對亞瑟、對小丑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絕佳玩笑。
avatar-img
53會員
133內容數
分享我對電影的看法、分析、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鬼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政府機構因官僚或貪污而失去功能,民間團體因為環境和經濟的惡化而一個個關門,中下階層的家庭沒有資源,被迫遊走在法律邊緣才能生存。這所有的因素加起來,便構成了失能社會。
這份孤寂建立在一個男人對自己的要求,為了符合社會和眾人的期許以及父親的成就,羅伊必須犧牲一切來達到這個目標,他很滿意自己的選擇,但相對應的潛在情緒卻是困惑、不安、痛苦。
正因為有了這些電影,台灣人才能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史觀,了解自己的出身不是靠別人施捨,不是因為聽話任命。台灣人之所以能昂首闊步,是因為我們曾經爭取過,在別人要我們跪下來的時候,我們選擇起身反抗;在這個時代不看好我們的時候,我們屢屢創造奇蹟。
之所以會進戲院看這部電影,我的理由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我們都曾經為了「你的名字」感動過、瘋狂過,也被天氣之子預告裡的畫面和音樂震懾到。我們都想知道,新海誠這次會端出怎樣的故事?
在電影裡,我們花了大半時間看這群大人努力找回過去的記憶,然後重新定義自己的面貌,再次找出人生的方向,這正是文藝劇情片時常探討的內容,只是在《牠》的世界裡,有個牠正瘋狂窺伺你,強迫你面對痛苦又折磨的過往。
當時是1587年,豐臣秀吉剛完成日本的統一,有些武士功成名就,但也有些武士因為領主被擊敗而失去工作,四處流浪形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生活上的困苦也逐漸消磨他們的精神,甚至被商人、農民欺負也時有所聞。有些浪人能找到新的主公,但有些則變成強盜山賊,四處侵略農村,燒殺擄掠。
當政府機構因官僚或貪污而失去功能,民間團體因為環境和經濟的惡化而一個個關門,中下階層的家庭沒有資源,被迫遊走在法律邊緣才能生存。這所有的因素加起來,便構成了失能社會。
這份孤寂建立在一個男人對自己的要求,為了符合社會和眾人的期許以及父親的成就,羅伊必須犧牲一切來達到這個目標,他很滿意自己的選擇,但相對應的潛在情緒卻是困惑、不安、痛苦。
正因為有了這些電影,台灣人才能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史觀,了解自己的出身不是靠別人施捨,不是因為聽話任命。台灣人之所以能昂首闊步,是因為我們曾經爭取過,在別人要我們跪下來的時候,我們選擇起身反抗;在這個時代不看好我們的時候,我們屢屢創造奇蹟。
之所以會進戲院看這部電影,我的理由和絕大多數人一樣,我們都曾經為了「你的名字」感動過、瘋狂過,也被天氣之子預告裡的畫面和音樂震懾到。我們都想知道,新海誠這次會端出怎樣的故事?
在電影裡,我們花了大半時間看這群大人努力找回過去的記憶,然後重新定義自己的面貌,再次找出人生的方向,這正是文藝劇情片時常探討的內容,只是在《牠》的世界裡,有個牠正瘋狂窺伺你,強迫你面對痛苦又折磨的過往。
當時是1587年,豐臣秀吉剛完成日本的統一,有些武士功成名就,但也有些武士因為領主被擊敗而失去工作,四處流浪形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生活上的困苦也逐漸消磨他們的精神,甚至被商人、農民欺負也時有所聞。有些浪人能找到新的主公,但有些則變成強盜山賊,四處侵略農村,燒殺擄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電影《小丑2》的深層意義,透過亞瑟這一角色的哲學意義和心理狀態,反映了現代人在面對內心掙扎與社會壓迫時的痛苦和掙扎。透過尼采的超人理論,分析了角色的自我超越及最後的死亡象徵,並揭示了世人對小丑的信仰核心和投射心理。作者認為,大家之所以熱愛小丑,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亞瑟。
Thumbnail
在小丑2上映之際,我回顧了2019年觀賞第一部的體驗,並描述了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強烈情感。影片中的混亂與孤獨深刻反映了現實世界的仇富心理及社會問題,特別是角色亞瑟面對的重重困難。透過音樂與劇情的完美結合,電影展現了小丑成型的過程,以及他如何成為社會底層的象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
Thumbnail
《小丑》這部片,以失敗的笑話、無意義的信貫徹全片,故事的發動機制,正好就在挑戰能指與所指的穩定關係。小丑/亞瑟的「笑」並未出自幽默與快樂,而是無端的笑,如果笑本來指向的是笑話與快樂的情緒,片中一開始就暴露「笑」本身的空洞。電影反覆陳述從鋪梗到發笑,能指到所指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失控。
Thumbnail
你們有沒有被賦予期待的時候呢?例如因工作有效率,在職場上順利升官;因為性情溫和穩定,成為可靠的朋友;擁有明確的目標,成為周圍人們的模範對象。原是駛向理想境地逐漸成為在純粹地滿足他人。本文探討電影《小丑:雙重瘋狂》的劇情與小丑和亞瑟之間的對比,包括觀眾對社會、期待與自我認同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小丑》第二集探討了亞瑟在司法審判舞臺上的內心矛盾,揭示了他身份的分裂與對愛的渴望。亞瑟脫下小丑的面具,面對孤獨而痛苦的真實自我,最終進入一種痛苦的自我接受。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現代社會中角色與自我認同的矛盾,提醒我們在追求完美的同時,也應接受那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但就像法庭上的「小丑」支持者紛紛離席,電影外的群眾也不願意接受「小丑」的這個結局。近期的電影評價應證了貫穿電影核心的「沒有人在乎亞瑟」。片名的意涵在電影上映的幾天後變得清晰:「小丑,是眾人共同的幻覺」。亞瑟的故事是:社會使得本來可以善良的人變成了那樣。而這才是導演希望我們關注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電影《小丑2》的深層意義,透過亞瑟這一角色的哲學意義和心理狀態,反映了現代人在面對內心掙扎與社會壓迫時的痛苦和掙扎。透過尼采的超人理論,分析了角色的自我超越及最後的死亡象徵,並揭示了世人對小丑的信仰核心和投射心理。作者認為,大家之所以熱愛小丑,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亞瑟。
Thumbnail
在小丑2上映之際,我回顧了2019年觀賞第一部的體驗,並描述了這部電影所帶來的強烈情感。影片中的混亂與孤獨深刻反映了現實世界的仇富心理及社會問題,特別是角色亞瑟面對的重重困難。透過音樂與劇情的完美結合,電影展現了小丑成型的過程,以及他如何成為社會底層的象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
Thumbnail
《小丑》這部片,以失敗的笑話、無意義的信貫徹全片,故事的發動機制,正好就在挑戰能指與所指的穩定關係。小丑/亞瑟的「笑」並未出自幽默與快樂,而是無端的笑,如果笑本來指向的是笑話與快樂的情緒,片中一開始就暴露「笑」本身的空洞。電影反覆陳述從鋪梗到發笑,能指到所指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