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女裝產業的一份子,商品部的設計師總是偉大神聖不可被侵犯的存在。這一行裡,天份總是被放大,會選款這件事,總被認為與生俱來,眼光,更是一種天賦,傳授不來。
更有趣的是,業績好壞,商品部幒是需要扛起最大的責任,誰叫商品是所有的源頭。又因為教不來,學不會,傳不出去,所以其他人也幫不上甚麼忙,也就只能仰賴設計師們了。
所以幾乎所有的闆娘,都是公司第一也是唯一的採購。闆娘最厲害,選的總是最賣,闆娘最強,眼光最好。若是真的有採購,也是公司最資深的老臣,跟著闆娘東奔西跑,從小幫手做起,做到能獨立決定商品,大概也有三五年的時間。這個大概就是以前的師徒制。如果遇到,這個採購離開團隊,公司必定經歷一場災難,花費大量的時間適應,要不就闆娘繼續回鍋擔任採購。或許就是這樣一個神聖的腳色,採購,一直是公司裡最熱門的一個職缺。投遞人數超過營運助理五倍以上。
大概在創業第三年的時候,我就下放採購的任務,到現在九年了,中間換了三四個採購擔當,大部分我都是兩個月後全部放手給他們自己決定。為什麼我這麼”敢”?這需要的是數字概念的建立。
想像,剛來的採購是一個畫家,你說畫一幅漂亮的話給我,我保證出來你一定是以下三選一:驚喜,驚訝,驚嚇。(至於是哪一個,就是人品問題了) 在沒有任何框架下,大家自由發揮,差異性一定超大。不過,如果你說我要呈現的是浪漫的感覺,可能就開始有所收斂。進一步說,我要水彩風格,我要紫色粉色系,我要紫色,白色為主,粉色點綴。再接著,我要有獨角獸,在雲端,獨角獸從雲端出來,雲有遠近深淺。大家現在想著的應該畫面會趨於一致。如果再說,獨角獸我希望他在圖片的中間偏右,大概佔整個圖片的1/10。雲的分部大概形成一個U型,在圖片的下部,有遠近。上面有星空點綴,應該就會更加具體了。
好了,大家在腦子畫得差不多了。現在說回來採購跟數字的關係。
所有的創意都是從模仿中找到軌跡
一個新來的採購到了我的團隊,第一個禮拜,我通常要求他整理歷史資料,針對接下來要開發的季節(我們會抓三個月或是六個月)做上一年度的款式整理。這中間大概有幾個重點:
第一,熱賣排行以及墊底排行
熱賣排行整體抓100名,(因為我們每周出30款,半年出600款,我抓大概前20%)大分類熱賣排行各50名,中分類熱賣排行各20名。墊底排行反之亦然。這邊我會看到,熱賣款式的輪廓,以及滯銷款式的一覽。我會跟他一起討論熱賣的相同特色,以及滯銷的相同屬性。找出一個”感覺”。(其實就是商品的最大公因數)
第二,新品佔整體業績占比
這邊我會希望它拆分成每期,(我們公司是一周一期)一般新品期間我認定為2周。這邊我們就會發現,新品業績好,通常跟整站的業績有正向關聯。月初,業績通常高,換季業績會比較差。同時我們會透過這個過程,讓採購了解,哪個檔期是重要檔期,要多上商品。商品上架的款式數應該怎麼條配。
到此為止,採購通常都可以理解,因為就是整體商品概況,但是,這樣得框架太感覺,我會繼續細分,接下來講的開始面有難色。
第三,以大分類為基礎的分析。
依據每個大分類作為基礎,拆分為幾個面向來做討論。第一當然看上上架數以及消費件數的占比的比較。例如,上衣我上了30%,但是銷售比例是55%,代表其實我可以多上一點上衣。第二看規格(我這邊是尺寸,顏色,洗衣機可能是公升數)第三看價格帶,了解每個大分類,消費者買的甜蜜區間在哪裡。最後,看季節的變化,對於大分類配比的改變。(冬天的大分類怎麼能同一而論)
到這邊,我們建構了一個框架。新進來的採購,會很清楚要採多少款,甚麼顏色熱賣,甚麼尺寸熱銷,怎樣價格帶消費者最能接受。
第四,商品的風格分類
我會針對剛剛所做出來的排行榜,前一百以及後一百,請採購做出”他自己”的風格分類。給我兩個維度,四個象限去做歸納。這邊是一個建立溝通語言的重要階段,也是最花時間的階段。因為這個是他必須整理他的”感覺”有系統地告訴我。我也熟悉他的話術後,用她習慣的語言跟他溝通。當然,每個風格分類最後,我們依舊去比對,她的占比,她的顏色分怖,她的價格帶。
第五,最後,我才會開始幫她安排採購行程。
夢想總是浪漫的,現實總是骨感的。寫完這邊我相信我採購職缺投遞人數應該馬上減少一半。但是,每個待下來的人總是覺得我們溝通是非常有效率,清楚,沒有太多形容詞。更重要的是,他們不再用自己喜歡為選擇的唯一標準。
如果你有更多想法,歡迎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