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閒聊
前陣子絕讚感冒,以昏迷的狀態度過了議題展的展期,感謝阿宸坦了我顧展的班,還有女友大人悉心照料,讓我能夠平平安安地待在家裡當個廢物,平常沒做好事又愛造口業的我,能得到大家的照顧真的非常謝謝。 老實說做設計的狀態很差,除了剛生完病的虛弱之外,為了定量開始閱讀資料之後,我感覺整個人又更不好了,開始思考:「如果撞牆期一直持續,那它到底還能被稱為撞牆期嗎?」
還是說畢業設計其實就是不停地撞,是一場較量[誰在5/1前沒撞死]的比賽,那我感覺我可能會輸,可以先投降嗎?(欸 幹話講完還是要做設計,以下是我思考定量時想的和做的事,以時間順序來記錄,這篇超級長所以梗圖也很多,都沒問題那就開始吧。
1220婚禮儀式調查
[調查] 閱讀了有關婚宴禮俗的資料、婚宴會場的平面圖、新人找場地或舉辦婚禮的心得等等,整個繁雜而且混亂。也看了同志結婚的一些文章和婚禮實錄,但看著看著,只覺得:「喔好,但這能幫助我做設計嗎?」 說到底自己想談的東西,是希望藉著設計建築空間,讓人們進入一個思考實驗,主軸是「藉著改變舊有制度下產生的建築硬體,來回應(或是提出)新的制度下產生的建築硬體的可能性,在使用者使用空間時,能意識到這個『反常空間』並非誕生於現有框架,藉著這個意識,去意識到並重構自己的性別主體性,可以的話,將這件是作為引發社會持續的討論與對話的養分」 雖然說是『反常』但還是要符合使用,所以基本尺度要顧,基本需求要顧。
現行婚宴會場顯示的是「現有婚姻框架下的產物」,而隨著人們看待婚姻的價值觀改變,婚禮儀式籌備和實行有越來越個人化的傾向。
調查了同志婚禮和異性戀婚禮的差異時,有發現習俗上的處理會有些差異。這個差異,可能就是我的線索,可這些東西,是不是又太「小」了?。 我開始覺得我可能根本會做出「跟現在有的東西差不多的東西」,因為儀式場所,或者說一次容納很多人的空間(像是教室、禮堂),平面本來訴求就都差不多:平面規整,中間最好不要落柱,能做出差別的部分,好像也就剩樓高跟內裝,那究竟能處理的是什麼呢?
當然,教堂、禮堂、甚至是靈堂,因為功能不同有不一樣的形狀和空間組織,但又忍不住想「會不會我的東西,根本跟不上商人想圈錢,而想出的多種多樣的婚宴會場呢?說不定已經有人做過了啊。」 不過,每次想到這邊我就又覺得「不對吧,我的主軸不是為了去拼這個吧?」 (回文章最上面
(鬼打牆
[生命階段的改變/人的需求和儀式]
另一件事情是:「儀式感」的需求 在人生中,當遇到人際關係重大轉變時,有儀式感的需求,也是相當正常而普遍。硬要類比的話,就有點像是葬禮是「為了讓人儀式性的面對死亡」,那麼,
婚禮是為了什麼而存在?
是新人為主體的「親密關係的轉變」嗎?有一部分是,但這件事在儀式以前,應該一直有在處理了吧?
那,是兩個人以外的人際關係嗎?比如說常見的:著重在處理和原生家庭的關係。
不過想了想,究竟會著重在哪個部分,其實也因人而異的。尤其同志族群,有的人根本跟家裡鬧翻,就沒有父母長輩親戚這塊。或者說,和異性戀要處理的東西就是完全不同面向,可能「不讓父母放手的儀式」,而是打從一開始你的父母對你的親密關係就不認同,也不能理解。 相比之下,喪禮不論死者和參與者的關係為何,感覺有相對比較明確的對象,至少主角確定會是死者;空間設計上,也預設了「有人會悲傷」「需要讓人沉靜」等等。(但我曾在親戚的喪禮上憋笑到每丁每當,我知道我會下地獄,我很抱歉)
婚禮的部分,對新人而言可能是「踏入新的人生階段」和「親密關係的新階段」;對新人的父母來說主要是「親子關係的轉變」和「完成某階段的人生目標」;對賓客來說可能是「參與親友的人生儀式」和「聚會」。
1224婚禮儀式場所的相關論述
[性傾向的差異影響儀式]
總的來說,對於核心人物來說,儀式的重點在於「人生階段的改變」,這裡的改變,指的是包含「和他人的關係」的改變與「因社會角色」改變而改變的「自我認同」
婚禮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宣告親密關係的改變」,於這個前提之下,對同志而言,舉行婚禮基本等同於「出櫃」。這件事使得同志婚禮和異性戀婚禮出現差異,和可能會被長輩超級干涉、不是「新人結婚」而是「父母嫁女兒/娶媳婦」的異性戀婚禮相比,同志婚禮根本來說,可能就不被他的核心族群所認同,那為什麼我們又預設,或想像會跟異性戀婚禮有一樣的儀式行為,甚至是空間平面呢?
[婚禮和喪禮的比較 ]
影響儀式的因素也都類似,像是階級、經濟資本、個人價值觀、宗教等等,差別大概是主角是死人還是活人(超沒禮貌。 而且儀式進行時,都有儀式空間的轉移。 *婚禮:女方家(訂婚儀式)-男方家(迎娶儀式)-宴會場 *喪禮:守靈-入殮-出殯-火葬-納骨塔
[小結]
總之,結論是 1.藉由比較驗證「儀式是為了服務人生階段/人際關係的轉變而出現」這件事 2.「如何(藉由儀式來)處理人生階段轉變,因人而異」 3.去討論這個因人而異,特別關注的是「因性別/性傾向而異」的這個差異性,會如何被實踐出來。
定性定量
雖然想了很多,不過上課總得要有個明確的東西,所以在周二討論前百般不情願下,努力地生出了一個結論。
經過調查,發覺隨著世代的改變,現代人對婚宴的期待和觀念已經有所改變,同志婚禮的型態現在雖然和主流婚宴看似並無二致,但在儀式舉行上有更多彈性,考慮這兩個因素,設置大、中、小三種尺度的可供婚宴舉辦的集會場所,面積分別為80、140、420平方米。 三種尺度的集會場域也可以支援活動中心的講座、聚會、休憩機能。旅館部分以青年旅館的估算方式去定量,而活動中心的面積參考「台中女兒館」的平面,機能包含倡議組織辦公室、公共廚房、聚會場所、晤談空間。
》問題:
1.定性的項目要再詳細一點,不然感覺沒討論到本質,
就是「婚宴這件事,到底在幹嘛?」
2.同志婚禮跟現有的婚禮,哪裡不一樣,平面上如何回應?
3.旅館的形式、人數要再討論
1224第十次討論
1.定性定量修正
黃金六一覺得中型婚宴廳可以拿掉,我也覺得可以拿掉。原因是,我預想設計會有許多的開放出來的場所,敲定其他細節之後,可以想像特別去「設置」中型聚會場所,會有些累贅。
2.討論同志住宅,類比同志婚禮去討論「硬體上的差異」
可以討論的尺度從都市-建築-設備,經過討論,我發現自己思考上有幾個硬傷,
㊀因為找不到建築尺度的下手之處,我一直藉著思考配置來逃避現實。
㊁無法跳脫現有的軟體(也就是儀式型態)的框架。
㊂害怕討論差異:
很有(ㄓˋ)趣(ㄓㄤˋ)的是,我花了快半年告訴大家「不要害怕討論差異」,但我自己卻超害怕討論,在男同志婚禮、女同志婚禮和異性戀婚禮的叉路口,我一直逃跑,想去走「大家都一樣」的這條路。
並不是說這條路是錯的,只是這樣我的主軸不就被我自己抹煞掉了嗎?
3.基地
選址比我想像中的更煩人,但在定量出來以後,確實狀況好些了,至少2000-3000m2的總樓地板面積,讓我在選擇基地時心理有底,再來是一些自我檢視的提問。
「為什麼這個地方最適合他們?」
「這個地方(基地周遭)的婚宴文化是怎樣?」
1227定性定量修改/定基地
[定性定量修改]
1.結婚儀式的硬體設施和會議、大型講座空間規劃在同一個空間,統稱為「集會場所」,討論結婚儀式的論述和空間平面,會在下一篇週記交代清楚。
2.居住單元以高級版青年旅館的形式,目前的取向是 ㊀供參加婚禮儀式的賓客住宿
㊁供世界各地的同志族群來訪的友善旅館
形式採類青年旅館的狀態,可以想像成商務版的青年旅館。詳細空間規劃和想像會在之後的週記論述,和同志活動中心的共用公共廚房和公共休憩空間。
3.資訊傳遞平台(包含展覽、資訊傳遞),組織空間時,和販售的機能關係較緊密,作為以利推廣和宣教。配置的目的是提供同志族群對外界發聲的管道。
4.商店和開放場域,作為聯繫其他四個機能的整合者,在消費主義的社會,商店是比較符合近用和相對親切的機能。
[基地選址]
決定把基地定最右邊綠色色塊的街廓,面積為4220m2,預計蓋三層樓。 --|考量|-- 1.配置的策略
位於中華路和成都路交叉口,和最左邊那塊(早期的基地)相比,綠色這塊街廓相對是在紅樓廣場的入口處,宣示的意味比較強烈。
2.交通
要支持婚禮儀式的機能,交通(包含停車和大眾交通)是必須的考量。
3.基地形狀
原本有考慮紅樓北側街屋,但由於基地狹長而且面積過大,不太適合操作上面提到的program,所以選了現在的基地。
結語
評圖要求有簡報、圖面、基地模、計畫書,簡報會沿用上次的,前期的東西不會做太多更動,也不想花太多簡報的時間在上面,主力會放在設計本身,可以的話就算是簡單的平面也想生出來啊。 還有,說好週四跟黃確定基地和樓高,結果妥妥的拖到了周五傍晚(死去
感謝看到這邊的人,這篇3600多個字真的蕭長,只好做了一堆梗圖希望能帶給搭快樂,該去學校做基地模了,搭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