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跟自己讀書會《愛的藝術》 EP1:看見「愛」的軌跡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去年年底開始,隨著生產後,陸陸續續面臨婚姻關係的緊張,我與伴侶開啟許多誠實的對話。這些對話並不全是負面或充滿心靈雞湯的,它時而美好、時而令人絕望,時而原地打轉、時而感受到巨大改變。
即使我們正在慢慢調整、慢慢學習理解對方與自己,但我內心的疑問還是沒有停下來。因為伴侶對我的投訴中,有包含一個:「妳不懂得怎麼愛人。」
我從「我是否值得被愛?」這個數十年來總是卡住自己的千古問題,轉而開始關注「我是不是真的懂得愛?是否懂得如何去愛?」的問題。
於是開始認真讀起了先前讀到一半就放著的佛洛姆的《愛的藝術》。
讀的進度緩慢,因為每一段都有與我的人生經驗相呼應的地方。這些都讓我想放下書,好好的跟自己對話完,想得再清晰點,再往前走。
所以,我想自己跟自己開個讀書會,幫助我自己在某些令我被觸動的段落,整理出我內心流過的想法,脈絡盡可能完整的做些爬梳與整理,然後也記錄下來此時此刻的我是怎麼想的。
也給自己一些決心,把這本書讀完。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交流、或是一起線上共讀。)
<<愛的藝術>>,佛洛姆著

關於《愛的藝術》

由於我也還正在讀,我並沒有比較了解作者或這本書。這裡我想寫的是我「目前」對這本書的感覺。
有別於許多談兩性關係或親子關係的書,佛洛姆雖然也是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但他認為人既然處在社會中,一定會受到整體社會形成脈絡之影響,因此他的學派又融合了社會學、哲學、人本主義等。
所以看他談「愛」,與其他坊間談「愛」的書籍,我覺得有點不太一樣:不是只看個體如何愛、如何不愛,而是把整體人類與社會連結的脈絡,包含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等,一起思考進去。這部分讓「愛」這件事超越「療癒自己或別人」的狀態,更多一點點「如何看見自己是在什麼社會狀態下愛著、受到多少影響、並試著與社會一起集體療癒XD」吧。
我覺得這個視角讓我挺好奇的,也挺真實的。

《愛的藝術》讀書會
第一篇:看見愛的軌跡


P.14
「人們之所以抱著愛無需學習的態度,還有另一個前提,那就是,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人們以為去愛是簡單的,尋找一個正確的對象,讓我們去愛---或被他所愛----卻是困難的。這種態度有好幾個緣由,這些緣由又是源於現代社會的發展。緣由之一是關於「愛的對象」的選擇,在二十世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維多利亞時代-----以及許多傳統性的文化中-----人們多半不把愛當作個人自發的、過後才可能導致婚姻的經驗。相反的,婚姻是由習規所締結-----或由雙方家庭,或由媒人,或者也可不用這兩種媒介;這種婚姻的締結是以社會性的顧慮及約束為基礎,並且認為婚姻一但締結,愛情就可以自然發展。最近幾代,浪漫式的愛情觀念,在西方世界中幾乎可說成了普遍性的東西。在美國,習俗性的顧慮及約束雖然不是全然沒有,但人們極廣泛的都在尋求「浪漫式的愛情」,把愛情當作是個人性的、過後才可能導致婚姻的經驗。這種在愛情上的自由觀念,必然大大加強了愛之對象的重要性,而使得愛的能力相形之下,被人忽略。

這一段,談的是社會普遍如何看待「愛情與婚姻的形成」的軌跡,以及時代演變帶來的改變。
回想我自己,我自己自然已經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了。那麼,我「這個現代人」在結婚前想了什麼呢?有因為自由戀愛,而比較自由嗎?

在結婚前,我的「愛的軌跡」是什麼?


這一段摘錄,讓我想到一些過去對愛的想法以及演變。
婚前,我交過幾個男友,但最後幾乎都不是太愉快的記憶。那時不確定我的狀態是什麼,雖然善於紀錄,但不善於覺察自己。因此我總是很快的導向一個結論:我沒有遇到適合的人。
感情最低潮的那幾年,朋友帶著我四處算命,想算出所謂「真命天子」會出現在哪一個方位,大抵也是這樣的說法:「對的人還沒出現,你們還沒看見彼此。」
當時在公關公司工作。公關公司幾乎都是女生,10個人裡面,大概只有1-2位男生。因此,女生經常是特質獨立、強悍、很有自己主見的。大家一起晚下班,一起晚回家,一起互相照顧彼此的各種生活煩惱。
不知道是否是這樣的特質的人居多,大家的伴侶幾乎是比較柔軟、謙讓、無聲的。
經常看見的風景就是,週五約莫晚上7-8點,幾個男性伴侶下了班來接女友下班,他們暫時坐在公司的餐廳或門口,等待女友下班。女友們通常不會立即下班,所以男生一坐下,就是要等2個小時後,才能接到人離開公司。因此我們常開完笑的說:「這個人很會等,很適合當公關人的另一半。」雖然說是玩笑話,但我猜想,也是我們很真實的內心所想吧。正逢年輕在事業上起飛與嘗鮮的我們,多希望有個人能夠毫無怨言的等待我們天馬行空的往前奔跑,跑累了,給我們一個擁抱。
時不時,辦公室會有「誰誰誰的男友做了什麼事放閃大家」的話題,形成一種幸福到爆炸的氛圍。空氣中飄著「選老公就是要找這種的」的味道。我們經常談到「哪位女同事被照顧的很好」,但很少肯定「非常照顧男性伴侶、去等他下班等他兩個小時」的女同事。我幾乎也很少聽到,這些被等待的女同事,對男性伴侶的照顧與愛的表現有哪些---我相信一定是有的,但我指的是,我們很少去談她們對另一半做了什麼、或是如何去愛,特別是女方。
回想起這段,隱約感覺到,當時整體氛圍雖然非常歌頌女性的獨立自主,但事實上還是非常強調「女性需要有男性的強大/堅韌照顧」,來作為「人生是否幸福」的想像。
這可能當下是很難辨識的,因為,在我們強勢的說著女性獨立的同時,好像在說著「女性不一定要再肩負起照顧另一半的人的責任」;但是,似乎又相信著命中註定般的「被愛」與「被照顧」是必然的,而且這些幸福來自一個「正確的對象選擇」。姑且不論這是不是真正的性別平權、裡面是否依然帶著對女性定位的侷限,若單純看著整體社會對愛情的發展,「愛」的面貌與討論,好像真的比較落在「被愛」的思考裡。 (而且奇妙的是,女性經常強調要「被愛而產生的價值」,而男性則經常強調「他的愛如何的被接受的價值」。)
當然,這個批判也是給我自己的,因為我也是這社群氛圍其中的一員。我多多少少是這麼看著我的社群,也是這麼看著我自己。從算命、自我調侃、到周圍朋友的價值觀,這裡面種種的反應都指向:「感情對象必須慎選,要好好的選人,選得好,感情就會好。」
這非常呼應《愛的藝術》裡說的,「把愛情當作是個人性的,過後才可能導致婚姻的經驗。這種在愛情上的自由觀念,必然大大加強了愛之對象的重要性,而使得愛的能力相形之下,被人忽略。」
我帶著「尋找一個正確的對象」的意識,在感情路上跌跌撞撞。到底什麼對象才是正確的?這個問題如果回去問當年的我,我大概也不是這麼確定。
在走入適婚年齡之前,我總是喜歡那種幽默、有想法、投入許多熱情的事、熱愛創作的人。我喜歡那種彼此激盪交流的火花,一起欣賞某些東西,一起談論某種話題的感覺。當然,也會有一起陷入悲傷的時候。當易感的兩人變成共感,那真的是深不見底,好像變得快樂是一件很不對勁的事。我沒有找到辦法跨越或面對這種狀態,最後,我們總是撐不過去。
慢慢地,我感覺我很難與這樣的人走得長久。我不知道怎麼愛,也很難做到課題分離。只是我當時沒有覺察到這件事,只覺得「就是不適合」。我開始想重新設定對伴侶的思考。
我回想我身邊那些感情穩定溫馨走得長遠的伴侶們,發現她們的選擇都跟我不一樣。他們的伴侶:安定、顧家、體貼、安靜、行動勝於言語。
我試著重新看見這樣的人,老公就在這時候出現了。他幾乎吻合了我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理想伴侶」的條件。雖然我沒有拿出一個check list然後一一打勾,但是那時候就是覺得:是的就是他。然後,我們認識一年就結婚了。
結婚7年多,我看見的是:伴侶就是這樣的人。安靜、沉默、體貼、顧家、少說話多做事。但這個「吻合」也僅是一部分而已,因為,隨著結婚時間的拉長,我們看見即使是吻合的「愛的對象」,彼此的特質都有是過去的生命經驗形成的。那些必須對另一半----無論我對他、或是他對我----揭露並接納的「過去」,遠比吻合的部分多的太多,多到有時候我自己都得重新認識自己,而這些都是要一起承擔的過程。
然而,承擔,是不是愛的能力之一呢? 我不確定,但是在這過程中,肯定不是太舒服的。要準備好接觸另一個人的全部,包括他的過去,他有時也難以承受的過往,這樣的「親密感」,其實一點都不浪漫。我顯然,在這半年,才看見這件事的需要。
我看見過去我在「愛」的軌跡裡,大量著重在「愛的對象」的適切性,而少了我「愛的能力是否夠成熟」的那一半。少了「辯證什麼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要如何與不同的人一起長期共同生活」以及「我要如何去愛」的練習與思考。
那些對「愛的對象」的選擇,其實不單是同儕之間的狀態所得到的啟發,還有更多無形的提示來自:我小時候就是看著所謂的浪漫愛情劇去思考「愛情是什麼」。
別說美國愛情了,瓊瑤、花系列....比比皆是談論「女生就是要選擇這樣的男性」這樣的氛圍的愛情。八點檔,全家人準時收看。身邊也沒有太多大人的戀愛經驗可以參考、或是討論,甚至,大人不太希望我們太早認識愛情,因此會有一種「不能與大人討論愛情」的禁忌感。少了對自我與社會的理性論述、與探究的過程,我們只能自己在真正的交友圈中實驗碰撞,記取教訓,但卻不是這麼清楚,我認清的到底是對方、還是自己?
這樣的實驗過程相對單純,而且浪漫又禁忌的感覺很容易為緊繃的生活帶來「集體療癒」。我們就在整個社會一起面對的粉紅色泡泡裡面,學習著如何愛、如何被愛。
當然,標榜「如何被愛」的成分還是多的。看廣告就知道了。至今,什麼樣的女性容易被愛,什麼樣的男性容易被接受,這都是大眾傳播不會膩的素材。
仔細想想,在這個成長背景下踏入婚姻,頗有從17歲青春少女充滿粉紅色泡泡以及被偶像劇豢養長大的愛情觀,直接一腳踩進47歲婦人面對一切真實人性並學會承擔的愛情觀裡。(抱歉,年齡是刻板印象我知道!!)
如果可以,真希望台灣製作偶像劇的人,請不要再弱化台灣觀眾的愛情智商XD
難道都是環境的問題嗎?不不,我覺得我內在的狀態也是其一。一直以來就是蠻壓抑、並缺乏自信的個性。這件事也許也讓我在愛中,不斷的在尋求被肯定、被喜愛的狀態吧。
這段的心得到這裡先做結。
我想留下我現在內心裡的3個問題,作為往下閱讀的思考或尋找我的答案:
  1. 如何辨識在愛裡的「社會期待」的影響呢?
  2. 「真愛」是仍綁在「因人而異」還是「因方式而異」?
  3. 如何愛人?
期待下一個段落的啟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好幾了,過著自己未曾預期的生活,體驗著未曾預期的辛苦。不確定再一個十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先把這些記錄下來,無論會長成什麼樣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讓我發現,原來在別人眼中時,看到的正在追求一個人的時刻的我,是長這樣啊:也許就是一個很像去探險的登山客,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裡,用頭燈探索著自己需要的一切吧。 其實,這跟當媽媽的生活,相去不遠吧。
我在馬桶上思考了非常久:為什麼我從沒想過把門簾移開呢? 我發現我的心態類似是:「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忍一忍就過去了。」以及「這好像不是我個人的東西,我可能無權決定。要就得跟大家討論一下。」然後一走出廁所,就忘記了。除了代表他沒有嚴重到讓我感受到強烈受干擾,也意味著我繞回「忍一忍就過去了」的思路。
生完老三,一年了。 每個寶寶過一歲生日的那天,媽媽買的蛋糕,都不只是買給孩子的,是給自己的。因為這一年的風景,真是苦樂參半,而最苦跟最樂的是:好多事只有自己才懂,有些事,連伴侶都不能完全理解,即便他們可能也很想同步。
這讓我發現,原來在別人眼中時,看到的正在追求一個人的時刻的我,是長這樣啊:也許就是一個很像去探險的登山客,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山裡,用頭燈探索著自己需要的一切吧。 其實,這跟當媽媽的生活,相去不遠吧。
我在馬桶上思考了非常久:為什麼我從沒想過把門簾移開呢? 我發現我的心態類似是:「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忍一忍就過去了。」以及「這好像不是我個人的東西,我可能無權決定。要就得跟大家討論一下。」然後一走出廁所,就忘記了。除了代表他沒有嚴重到讓我感受到強烈受干擾,也意味著我繞回「忍一忍就過去了」的思路。
生完老三,一年了。 每個寶寶過一歲生日的那天,媽媽買的蛋糕,都不只是買給孩子的,是給自己的。因為這一年的風景,真是苦樂參半,而最苦跟最樂的是:好多事只有自己才懂,有些事,連伴侶都不能完全理解,即便他們可能也很想同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愛常被簡化為感情和浪漫。然而,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需透過給予、照顧、責任、尊重和理解來實現。本文探索愛的意義,指出成熟的愛是一種積極的選擇,而非被動的感受。透過對其中的深層探討,我們能夠重新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愛,讓愛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
Thumbnail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佛洛姆的一本經典著作,探討了愛的不同面向,包括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本書強調,成熟的愛是因為愛而需要對方,而非因為需要而愛對方。透過對愛的深入思考與理解,讀者可以學會如何愛自己與他人,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這本書不僅是對愛的定義及實踐的指引,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與他人的關係。
Thumbnail
作者:佛洛姆 譯者:梁永安 內容: 這是一本佛洛姆談論愛的書籍,內容有別於以往我們對愛的體認,拉高了我們以為愛的高度,但卻也使得愛重新回到我們之中。 愛不是「獲取」,而是給予;愛不是技巧,而是態度;愛不在他人那,而是一種可以也需要練習的藝術。 為什麼我們需要愛 ? 佛洛姆認為,每個時代
Thumbnail
戀愛關係的成果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心態。本書幫助讀者理智且清晰地談戀愛,並教導如何看清自己的壞習慣、調整交往技巧,進行重要的關係對話。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佛洛姆心理學中對成熟愛的五個要素,包括給予、照顧、責任、尊重、瞭解。透過充分享受奉獻的喜悅、對愛的照顧和責任感、真正瞭解與尊重對方,實踐出真正的愛。最後分享了愛的意義和價值,並推薦相關書籍。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
Thumbnail
在當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愛常被簡化為感情和浪漫。然而,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認為愛是一種能力,需透過給予、照顧、責任、尊重和理解來實現。本文探索愛的意義,指出成熟的愛是一種積極的選擇,而非被動的感受。透過對其中的深層探討,我們能夠重新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學會愛,讓愛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
Thumbnail
《愛的藝術》是心理學家佛洛姆的一本經典著作,探討了愛的不同面向,包括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本書強調,成熟的愛是因為愛而需要對方,而非因為需要而愛對方。透過對愛的深入思考與理解,讀者可以學會如何愛自己與他人,進而豐富自己的生命。這本書不僅是對愛的定義及實踐的指引,也促使我們反思自身與他人的關係。
Thumbnail
作者:佛洛姆 譯者:梁永安 內容: 這是一本佛洛姆談論愛的書籍,內容有別於以往我們對愛的體認,拉高了我們以為愛的高度,但卻也使得愛重新回到我們之中。 愛不是「獲取」,而是給予;愛不是技巧,而是態度;愛不在他人那,而是一種可以也需要練習的藝術。 為什麼我們需要愛 ? 佛洛姆認為,每個時代
Thumbnail
戀愛關係的成果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心態。本書幫助讀者理智且清晰地談戀愛,並教導如何看清自己的壞習慣、調整交往技巧,進行重要的關係對話。
Thumbnail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Thumbnail
人與生俱來擁有理性:他察覺到自己為生命的生命。他察覺到自己,察覺到其他人類,察覺到自己的過去,並察覺到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性。 這本書看了好久,終於在寒冷冬季看完它。閱讀過程中,有時不太理解佛洛姆想表達的「愛的藝術」,可是有時又好像能通透所謂的愛,不是只有情愛、親情之愛、人與人間的愛慕,而是對生活周
Thumbnail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是一門藝術。」-佛洛姆 正好在閱讀《愛的藝術》的這段時間裡,看了文溫德斯和役所廣司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重新去認識愛也重新認識禪。
Thumbnail
本書討論了現代人談戀愛的困難,以及解決浪漫主義、完美主義、自我懷疑等婚戀傾向的方法。同時探討了長期伴侶的重要品質和一起建構親密關係的能力。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佛洛姆心理學中對成熟愛的五個要素,包括給予、照顧、責任、尊重、瞭解。透過充分享受奉獻的喜悅、對愛的照顧和責任感、真正瞭解與尊重對方,實踐出真正的愛。最後分享了愛的意義和價值,並推薦相關書籍。
Thumbnail
愛的藝術源自佛洛姆的經典著作,闡述從孤獨到成熟的愛之道。本篇文章探討人類對愛的需求,解釋怎樣愛一個人,並指出「成熟的愛」和「不成熟的愛」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