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天災的遠距發展經驗談/葉光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的「武漢肺炎」與軟體業的「遠距發展」這兩件事,看起來好像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只要回頭看過去的歷史、並且看得夠多夠久,就可以瞭解一件事:許多的技術與程序都來自緊急事件的發生。

很多標準程序(SOP)的訂定,都是因為像過去的SARS、或是現在的武漢肺炎這類情況發生,才一口氣將醞釀很久的想法轉成實踐。
這裡就來聊一下筆者在微軟服務時,曾經遇到的經歷。

921地震

進公司沒幾年,就遇到了921大地震;當時經驗還不夠,所以在地震發生之後,心中只惦記著要讓總部的同事們知道台灣發生了甚麼事。
當初還沒有成熟的網際網路,所以我顧不得餘震不斷,冒險跑回公司大樓,徒步爬了10層樓回到辦公室,地板一邊搖、一邊用筆電將email發出去;之後還和同事將研發用的伺服器一一關機,最後才帶著笨重的筆電逃了出來。
當時自以為處置得很專業,事後卻被老闆罵了一頓。
理由很簡單:
人身安全的價值遠高於機器設備。
當非常事件發生的時候,第一時間應該要確定的,是團隊成員是否平安、並且可以聯絡得上,而不是跑去照顧設備,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了。
那時候雖然手機之類的隨身通訊裝置還不發達,但我們還是按照「老鼠會」的模式,設計了一套能在最短時間找到所有成員的聯絡方式;那時候每個人都有一張小卡片,我到現在還留著。

SARS事件

接下來就是有名的2003年SARS事件了。現在的年輕人可能聽過,但一定不容易想像當時的混亂程度。
由於這在之前完全沒有先例,在不知道可能被傳染的模式、或是機率高低的情況下,研發部門必須決定要不要把同仁找來辦公室上班。
以當時的技術,還沒有辦法完全以遙控的方式完成工作,所以一開始還是必須有一半的人要來辦公室;後來大家想盡辦法,七拼八湊使用各種還不成熟的新技術(像是RDP、SSH、VPN等等),才把必須使用公司內網(Intranet)的電腦數量壓到最低。
此外,我們也使用MSN(正式的名字應該是「MSN Messenger」)和各種不同的即時通訊工具(聽過「ICQ」嗎?)進行遠距通話和會議。最後總算宣布所有人都可以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一直到疫情結束為止。
這樣演練一陣子下來,反而獲得了意外的收穫:團隊對於人不在辦公室時的研發運轉模式和技術運用,都有不錯的心得;之後在很多的突發狀況下,應對就更有效率了。

日本311地震

相對接近的一次,則是日本的311大地震。
雖然災難發生在日本,但當時的研發範疇橫跨了西雅圖、東京、北京三個區域;日本團隊是否能維持運作會有「蝴蝶效應」,影響範圍很難預測。
由於日本採取分區供電,而位在東京調布的研發公司位置也在停電區域內,所以我們必須做最壞的打算,也就是假設日本方面的研發無法在原來的辦公室進行。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預計的交付時程往後移一個月,之後則是盡量將原來日本團隊的工作盡量分散給北京和美國;同時,東京團隊也積極尋找並選定備用的辦公室位置。
計畫訂好之後,團隊吃了定心丸、陣腳也穩了下來;而日本同事也夠硬氣,還是在原來的時程內把工作做完,整體進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結語

現在回顧起來,這些非常事件的經歷,其實對遠距發展(Remote Development)的實踐有很多幫助。藉由以上的經驗,我們訂下了三個核心原則:
  1. 對人員的溝通網路要及時、而且有效:除了緊急時期的人身保障之外,還可以隨時瞭解每個人的工作量,並在必要時做動態調整。
  2. 善用各種技術工具,降低通訊成本:這一點在現在這個雲端時代,應該是相對容易做到的;重點倒不是要執著在特定的工具上,而是「有甚麼用甚麼」,能有效溝通才是重點。
  3. 對「最糟情境」(worst-case scenarios)要有計畫:設定計畫並不是對前景悲觀的反應,而是在這種非常事件之下知道該怎麼做。這對穩定軍心會有很大的作用;老外說的「未雨綢繆,有備無患」(Expect the worst and hope for the best)就是這個意思。
以上就是筆者個人的一些經驗;雖然簡單,但確實有用,希望對軟體開發、或是其他不同行業的團隊能有些幫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日前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驟然離世令人惋惜,但留下了許多知名著作;從談企業因應創新擾動的「兩難」、「解答」、「修煉」,到更具體的「用途理論」、與整理業界創新者的「五個DNA」,都為業界跟學術領域帶來許多啟發。本文以這些思考與案例為起點,討論產業的創新、解構、以及重建。
未經仔細思考,就採用了錯誤的內部合作或解決問題方式,很可能會從此打開「一罐蠕蟲」;也就是看似彼此支援合作,其實只是互相補位、造成問題都已經解決的表象,卻從此連成一串、導致更多問題。
以「破壞性創新」最為人所知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日前逝世;本站作者Bastiane Huang以曾在哈佛商學院接受第一手親炙的經驗,回憶這位良師益友,以及在許多方面改變了科技產業思維的學術巨擘。
企業在建構人事體系時,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步驟,而郭台銘所主張的「定策略,建組織,佈人力,置系統」,正是其中的經典範例。然而許多企業在仿效的同時,卻忽略在成長到接班階段時,潛在接班者必須瞭解的心法:將這個順序反過來做。
人工智慧賦予機器更多自主判斷能力,也造成人和機器互動關係的巨大變化,我們該如何面對人機共事的新時代?有一天,我們或許要聽從AI演算法的指示來完成人力工作;其實,這看似科幻小說的場景,已經是正在發生的進行式。
Tesla為什麼要推出造型怪異的Cybertruck小卡車?Elon Musk只告訴我們,它不只是一輛概念車,而是真的可以量產、而且還能「輾壓」整個同級汽車產業的怪物。Cybertruck究竟只是宣傳花招,還是汽車產業的革命先鋒?
日前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驟然離世令人惋惜,但留下了許多知名著作;從談企業因應創新擾動的「兩難」、「解答」、「修煉」,到更具體的「用途理論」、與整理業界創新者的「五個DNA」,都為業界跟學術領域帶來許多啟發。本文以這些思考與案例為起點,討論產業的創新、解構、以及重建。
未經仔細思考,就採用了錯誤的內部合作或解決問題方式,很可能會從此打開「一罐蠕蟲」;也就是看似彼此支援合作,其實只是互相補位、造成問題都已經解決的表象,卻從此連成一串、導致更多問題。
以「破壞性創新」最為人所知的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日前逝世;本站作者Bastiane Huang以曾在哈佛商學院接受第一手親炙的經驗,回憶這位良師益友,以及在許多方面改變了科技產業思維的學術巨擘。
企業在建構人事體系時,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步驟,而郭台銘所主張的「定策略,建組織,佈人力,置系統」,正是其中的經典範例。然而許多企業在仿效的同時,卻忽略在成長到接班階段時,潛在接班者必須瞭解的心法:將這個順序反過來做。
人工智慧賦予機器更多自主判斷能力,也造成人和機器互動關係的巨大變化,我們該如何面對人機共事的新時代?有一天,我們或許要聽從AI演算法的指示來完成人力工作;其實,這看似科幻小說的場景,已經是正在發生的進行式。
Tesla為什麼要推出造型怪異的Cybertruck小卡車?Elon Musk只告訴我們,它不只是一輛概念車,而是真的可以量產、而且還能「輾壓」整個同級汽車產業的怪物。Cybertruck究竟只是宣傳花招,還是汽車產業的革命先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災難,應該是上個星期發生的,看似全球性的電腦平台大當機。該事件導致多家航空公司訂位系統無法操作,飛機導航失靈,還有銀行體系以及類似美國911緊急電話系統的停擺,影響的面和個人堪稱史無前例。 因此,全球媒體不約而同的爭相報導,最驚人的下標就是「微軟系統全球大當機」。一時間,讓人以為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談談這兩週發生的驚險案例,為什麼說「驚險」呢?因為就真的很「驚險」,慢一步的話,可能整間公司的營運都會出現狀況...
Thumbnail
護理求學的兩階段,都很「剛好」的碰上天災人禍,一次是921集集大地震,一次則是SARS疫情爆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在疫情期間的收穫以及作為軟體顧問的工作內容和經歷。他描述了駐廠工作時需要與客戶應對進退以及一個系統升級的過程。文章總結了做為軟體顧問的工作雖然光鮮亮麗,但其中也有酸甜苦辣。如果這是你想知道的內容,歡迎繼續閱讀。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幾天前的地震,喚醒了好多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雖因為電力、交通、通訊中斷,但心繫著在同塊土地上的另一群人,那樣同島共濟的感覺卻也好像昨日。日常基礎建設維護工作也好像是企業裡的後勤單位,無論是IT、法務、財務、公關等,在承平時期,看起來像是自然不過的存在,在意外時期,才真正能意識到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史以來最大的網路災難,應該是上個星期發生的,看似全球性的電腦平台大當機。該事件導致多家航空公司訂位系統無法操作,飛機導航失靈,還有銀行體系以及類似美國911緊急電話系統的停擺,影響的面和個人堪稱史無前例。 因此,全球媒體不約而同的爭相報導,最驚人的下標就是「微軟系統全球大當機」。一時間,讓人以為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談談這兩週發生的驚險案例,為什麼說「驚險」呢?因為就真的很「驚險」,慢一步的話,可能整間公司的營運都會出現狀況...
Thumbnail
護理求學的兩階段,都很「剛好」的碰上天災人禍,一次是921集集大地震,一次則是SARS疫情爆發。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在疫情期間的收穫以及作為軟體顧問的工作內容和經歷。他描述了駐廠工作時需要與客戶應對進退以及一個系統升級的過程。文章總結了做為軟體顧問的工作雖然光鮮亮麗,但其中也有酸甜苦辣。如果這是你想知道的內容,歡迎繼續閱讀。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2019年的年底世界爆發了新冠肺炎,原本熙來攘往紅紅火火的世界,就像突然被澆了冷水一般,所有的流動突然靜止,人與人之間被規範了距離,就連移動也有限制,生活各個方面都被都不似以往便利了,就更別提工作了,緊縮的商業活動,讓許多人的飯碗面臨危機。 我在疫情前就開始接案了,然而天不垂憐,我的生意一直慘淡,
Thumbnail
地球上所有生物要生存都是不太容易的,隨時隨地要尋找東西吃,也隨時要防備被別人當食物,再加上看不到的細菌病毒的感染,寄生蟲的侵擾……可說是步步危機。 人類隨著科技的進步,早已脫離朝不保夕的恐懼,儼然似乎超越所有物種,成為掌握環境的萬物之靈,直到面對天災、不管是地震、洪水、野火或是山崩土石流……人類才
Thumbnail
幾天前的地震,喚醒了好多人對921大地震的記憶,雖因為電力、交通、通訊中斷,但心繫著在同塊土地上的另一群人,那樣同島共濟的感覺卻也好像昨日。日常基礎建設維護工作也好像是企業裡的後勤單位,無論是IT、法務、財務、公關等,在承平時期,看起來像是自然不過的存在,在意外時期,才真正能意識到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