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鑒於最近都沒寫些正格的東西,筆者覺得有必要提一下,我們在看媒體、政客這些人講話、釋放的資訊,到底是不是掉入預設的陷阱?以下只提一些常見的思考陷阱,以及簡單的比喻。
訴諸專家的權威:「當我們要爭辯一件公共議題,但我們其實並不懂,為了讓自己個人觀點擁有說服力,最好是找意見相同的專家來講話。」
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該聽專家的話,而是要確認兩件事。第一、我們是否毫無能力了解這件事?第二、專家的意見是否客觀公正?
前者是個人的能力問題,在我們高談「量子效應」導致某種事件發生時,最好先確認你真的懂量子物理。後者是利益迴避的問題,在該領域的專家確實比你我厲害的多,但不代表該專家不會是一個王八蛋,為了個人利益扭曲事實。(註:當某人強硬的告訴你,這個意見是某諾貝爾獎得主說的,這並非說服,而是威脅。他自己可能也不懂諾貝爾獎得主在說什麼,只是因為這意見符合他的信仰。)
你自己也沒資格講:「當你批評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反對方指出『你也好不到你去。』然後你罵回去『你也一樣。』」
有沒有資格這件事情,是很客觀的,例如消防隊員英勇救災,你在旁邊指指點點說人家救災不力,某人批評「真的這麼行,為什麼不去當消防隊員?」(註:如果我們承認專業這檔事,那麼兩個素人在比誰「比較不爛」,一點意義都沒有。)
事實是,你可能是對的,消防隊員這次真的做的不好。某人也可能是對的,因為你真的沒資格對救災專業發言。但要批評你是救災的外行,應該是要提出客觀的證明,例如你沒有受過救災訓練。沒有提出證明,就批評你沒資格講,這是純然的謾罵,他只是看你不爽。(註:某人也可能不是救災專業,他也不具備批評你「不懂」的能力。)
動機不純:當某智庫提出老K的政策會造成五百萬人失業的可能時,老K的發言人出來指出,這個智庫的色彩傾向小P黨,所有指控都是不正當的。
動機的指控是最常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以上的例子指出兩件事。第一、某些人的研究指出此項政策會造成數百萬人失業。第二、這個智庫內的人真的比較親小P黨。但是,老K的回應完全沒提到重點,他只是提出「動機論」來反駁。(註:其實他的目的只是要民眾相信以下這段邏輯-「這智庫跟小P關係好,因為小P跟老K不合,所以智庫一定會故意詆毀。」是這樣嗎?發言人很有可能是對的。)
什麼是事實?老K如果想要面對批評,正確的做法是指出這份研究的錯誤,例如引用數據失真、模擬方法有誤。批評對方立場不正確,並不能證明對方的研究有誤,這是兩回事。
動機論好用的理由,說穿了就是一般人沒空、也沒興趣去看智庫的研究,但又不希望自己是一個笨蛋,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批評動機。就算此項研究是對的,我們還可以替自己的失誤找藉口 - 「沒辦法,因為是小P說的,我平常不怎麼信任他們,才會導致誤會。」(註:反之亦然,「對不起,因為是老K說的,我實在太過相信他們。」)
以上三個是網路上比較常見的思考陷阱,我們都常會遇到一些批評,例如人家指出「你的意見跟某專家不一樣」,被批評「你也好不到哪去」,被質疑「你的動機有問題」。
誠然,以上的批評都是有道理的。你可能真的錯了,你也真的算龜笑鱉無尾,你的動機確實不純。但,批評者也全部都犯了一模一樣的錯誤,在指出專家意見的時候,他自己其實也不懂;在批評你也好不到哪去時,他自己可能更糟糕;在質疑你的動機不純時,他自己難道就是動機純淨?讓我們把問題一個個搞清楚。
專家的意見是不是真的正確,還是必須要有一些前提,例如專家本身沒有相關利益衝突。但就算有利益衝突,也不見得他說的就是錯的,這同樣犯了動機謬誤。事實是:「我們如果不懂,就真的是不懂,抬出專家襯托別人的不專業並不會讓自己變的專業。」改變這件事情的方法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到可以判斷專家的對與錯。(註:說謊的成本比說實話高,這是在提高無良專家編造謊言的成本,直到他們覺得划不來為止。)
你自己沒做過,是否就沒資格批評?這端看事情的種類,如果是公眾議題,例如死刑廢不廢。不管廢不廢死,社會都需要付出成本,成本可能是有形的金錢與犯罪率,也有可能是無形的人心萎縮與國際觀感。選擇哪一種只代表你「看死刑的角度」,跟對錯無關。若議題涉及專業部分,例如要怎麼投出伸卡球,一個從未碰過棒球的人跟王建民,腦筋正常的人都會選王建民。(註:如果此位仁兄是流體力學權威,用算的告訴你怎樣投最好,那是另一回事。不過這位教授真的算不懂嗎?)
指出一個人動機不純,是否可以推翻他的論點?當然不是,一個太陽能發電專家提出全台灣都該鋪滿太陽能板,我們絕對會認為他在莊孝維,個人動機不良想賺錢。但要指出他的錯誤,並不是指出他是太陽能專家,所以講太陽能發電就不可信。真正可能的是,他是一個太陽能發電專家,但不是一個電力系統整合專家,他很了解太陽能,但不懂其他發電與電力系統。(註:賺錢誰不想賺?如果他的論點是正確的,讓他賺錢的同時,台灣多數都受益,也沒什麼不好。我們該在乎的是,這是公共議題,而他提出的方案是否對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