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書評與心得:《被劫的經濟幸福》

本書《被劫的經濟幸福》,由John Staddon所著,一個可以說是經濟的外行人,也因此讓這本書饒富趣味。
有趣的點在於,書的前半段算是案例與理論分析,旨在找出為什麼「我們的經濟幸福被『劫』了」。若以台灣這幾年來網路上的一般論來說,大概有八成的人會以為這本書左到靠北邊走,然後就不想看了。
但如果讀者是先把後半段看完,在台灣念社會系的大概也會罵者本書右到靠北邊走。簡單來說,就是作者不是科班出身的,所以也沒有什麼從大學開始就被灌輸的左右概念,但如果是經濟正規班的,應該會覺得這只是一般論。
所以問題不是出在經濟學有問題,也不是社會學出狀況,純粹是大多數的人根本就沒搞懂,半瓶水去望文生義,再加上教授等級的人上媒體比較像是在宣傳理念,這也難怪一般讀者大概搞不清楚怎麼回事。(註:多年來筆者有了一點心得,那就是在網路上自稱自己很懂左派或右派的人,大概都不懂。更應該說連他自己信奉什麼都不懂。)
總之,這本書的前半段,大致上可以把問題歸納到「邪惡之手」上,這是相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也就是「政治問題」。影響經濟決策者,除了利益團體外,政府本身的科層文化占了很大一部份,用台灣的說法就是公務員心態,所以毫無競爭力可言。
前半部之所以可能會讓許多讀者,尤其是相信自由市場這套的反感到底的理由,就是因為他提出了根本就沒有實際的自由市場這回事。
1. 價值必須在事後才知道,事前根本估不準。
2. 效率市場是很詭異的名詞,遑論金融效率,以科學家的角度來說,效率必須要有可計算的基礎,指出市場有效率的前提是,市場是有可以被拿來計算的東西,這是一個好問題。
3. 房市泡沫基本上是一個拿你抵押的東西去賭博的結果,拿更遠的未來去賭未來,根本就不是投資。
4. 市場失靈是一個有趣的名詞,實際上也可以說不存在,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市場何時會失靈,也就當然沒有這回事,失靈的是控管的政府,市場只是遁辭。
5. 央行跟強制貨幣,這些機制有內在的不穩定性,簡單說就是政府口頭說的保證支付承諾,但實際上到底能不能付出來,天曉得。
6. 對政治系統來說,重點在恢復信心,還有理解現在的經濟問題,與預防之後不要再發生。問題是,你要為了恢復信心,付出多少錢?尤其是要金援誰?撒錢到金字塔頂端跟辦貸款是不一樣的。
很可惜的是,這些見解在台灣網路的極端性中,常被曲解為左派的批評,這蠻好笑的,不過也不怎麼好笑。
書的後半段,在解釋要怎樣看管這隻邪惡之手。讀者看了前半段後,就可以理解,所謂的邪惡之手,可以解釋成為利用制度漏洞,結合政治力量,躲在暗處伺機而動以賺取巨額利潤者。
以這本書的例子來說,主要是在講那批金融家,也就是把其他人的身家拿去賭博,賭輸了還可以大言不慚的領巨額紅利,然後再要政府花錢救公司的這批人。
主要的幕後黑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 供給太多貨幣,放任負債膨脹的聯準會。
2. 政治體系鼓勵民眾擁有房子,卻沒問為何每一個民眾都要有房子。
3. 政治體系放寬市場管制、放寬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的重疊,一切只為了讓金融業好辦事。
4. 讓銀行家可以槓桿數十倍的資金,再讓他們可以把風險移開,再透過自己設出的方案來獲得巨額紅利。
5. 創造出連自己都難以理解的複雜衍生性金融商品,再說服自己與其他人自己很清楚風險的金融家。
6. 最後是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讓人相信政府不能不救他們。
作者對這些所謂邪惡之手,導致金融風暴危機的始作俑者,其回應說穿了就是回歸到自由市場的基本概念,也就是「私有財產」、「神聖契約」,其他的政府就別管了。所以,光看後半段,大概會讓很多左派腦充血。
其實解決方案無甚高論,可以歸納成幾個重點。第一是讓風險回歸到該承擔的人身上,也就是金融商品的負責對象要很清楚,拿去玩金融遊戲的金融家自己要負責,而非是納稅人。第二是讓風險評估正常化,亦即不能自我審查,負責保險的與負責投資的不可以是同一人。
換句話說,要拆掉現在金融業可以賺大錢的工具,因為金融業本身無法創造任何產品,金融業只是一個中介,金融業的有效率不代表社會各產業是有效率的。在金融業可以證明自己的效率極高,且讓其他產業也有極高效率前,沒有道理放任下去。(註:這有點像是迴圈證明,但作者的意思比較像是,這要金融業自己拿東西來實證,不是自吹自擂。)
作者所謂的管制市場,說穿了就是「透過規則」與「透過審查」。因為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市場,任何的市場都有一定的規範,透過規範去審查總是比較簡單,不需要雇用一大堆專家。
這個規範是什麼?作者認為,有限公司的責任分攤是一個好點子,在有實物生產的產業中是很有用的,推升了這個幾個世紀的進步。但在金融業中就是爛點子,只要出現可以槓桿的機會,這幾乎等於是告訴金融家,可以用很少的責任去冒無限的風險。
也因此,作者提出幾個解決系統性,或是推遲危機發生的方法
1. 削弱聯準會創造貨幣的能力,利率應該儘可能讓市場去決定
2. 選擇冒金融風險者必須自行承擔風險
3. 不能讓保險出現正向回饋,以免出現投保後放火燒屋的事情
4. 金融市場中從事交易與投資者應為合夥,非責任有限公司,一般存放款業務的銀行可以為責任有限公司,前提是法規把這兩種銀行分開。

個人心得
作者的比喻很妙,他說不需要對自由市場有過高的期待,但也不要認為市場是錯的。一個丈夫鬱鬱寡歡,並非是他的妻子做錯事,而是他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這大概除了「自由市場基本教義派」,也就是應該什麼都不要管,不要管得很徹底,連詐騙之類的都不要管的那種人,才會覺得無法接受。
其實,作者說的東西,說到底也就是一般論,大學經濟學課本裡也都有大略提到。畢竟真正的問題是政治,允許金融家可以冒風險又不要負責的,正是那些有利害關係的政客,金融家絕無理由自稱無辜,金權的結合是致命的,這正是我們要監督的。
這些年來,筆者大概可以理解,對許多人來說,信仰比較重要,解決問題不重要。或者說,問題解決與否對他的影響不大,所以「風涼話」可以盡量說。
市場從不是完美的,但目前也找不到更好的玩意去取代,真的問題還是出在政治上。好比在台灣,問題絕非是什麼新自由主義,這根本就是掌權與壟斷的政客與金融家的說詞,實際上就是明明白白的「裙帶資本主義」。
筆者跟幾個算左派的前輩聊過,解決方法說白了,就是開放競爭跟管制,因為一切根源都是這個舊有的黨國結構遺毒。結果可好笑了,自稱右派的人抓狂的比較多,背景十個有九個都是地虎人。(註:大概是覺得拆了這結構,就沒機會輪到自己上台了。)
回到這本書上,筆者的建議是,這算是值得一讀的書,至於有沒值得到買回家看,就見仁見智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