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1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老職人自信看人生

有些書你看過了,會確定不懂多很多;

有些事你經歷了,才明白智慧還不夠。

很多人都稱他為「老師」,因為他像一本知識寶典,無論是眼鏡光學的專業知識,或是社會時事,甚至是人生智慧,他都可以也願意分享、討論。眼裡總流露出和善,嘴角常微微上揚,所以這位老師鬢角雖有銀絲,但臉色紅潤,完全沒有白髮蒼顏的老態,而且讓人想親近,無年代的距離感。
配鏡中看人生
其實他真正的身分是眼鏡行老闆,在當地已是快四十年的老字號,是網路上眾人推薦的配鏡好店,而他是很多驗光師的老師,修畢於日本早稻田眼鏡專門學校。其實因家境關係,國中畢業後就到眼鏡行當學徒,刻苦自勵好學不倦,終於成為眼鏡業指標人物,連一些眼科醫師也不恥下問。已60多歲的他還去參加驗光師的特考,他認為一定要經過國家考試的淬鍊,才能讓後輩知道,專業不是自己說了算。他曾是高職的技術教師,訓練學生配鏡驗光以嚴格著稱,但也有他慈愛的一面,只要學生表現良好,一定花錢請吃大餐。「技術很好、專處理疑難雜症、很專業正直」這是他的品牌形象,而好口碑,來自於做事的態度與精神。
並不像其他眼鏡行的老闆,客人一進門就急著推銷鏡片和鏡框。有人曾說他配鏡的過程,彷彿經歷過一場精彩的光學課程講座。跟一般配鏡的流程不同,他不依賴儀器而是靠經驗的解讀,會先用三台不同的儀器驗光,看眼球的健康情況是否可以配鏡,之後才開始「光學之旅」,用一道聚焦的光線往眼球照射,據說這是用視網膜鏡來測度數,用這個方法會更準確,不像電腦範圍的設定為25度或50度,容易誤差過大。驗光的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很仔細,只要客人覺得不清楚或不舒適,他一定再三的確認,不只是換鏡片或叫客人自己適應看看,而是再用那道光照射眼球,再觀察再評估,確認是否是他錯看,或者鏡片的角度不對。
他還幫客人將以往配鏡的失誤指出及校正,以實證讓客人體會原先配鏡與他調節後清晰度的差別。老師喜歡傳授正確的驗光觀念,他有一本如聖經般的書籍,上面畫滿了再三精讀的重點,只要客人有疑問,立馬就可以翻到該頁,用圖片配合理論觀點說給對方聽,有時還拿著眼球模型,一一剖析眼睛的生理結構讓客人理解。這樣一邊解釋眼睛的狀況,一邊解釋邊驗光,常常要花快一小時,其實很費工,但他仍堅持這是重要的。
每一個動作都是專業技術,每一個動作細緻、明確,難怪當年學生驗光測驗滿分他要請吃飯,甚至還給獎學金,因為職人精神的養成需要耳濡目染,耐心、細心與專心都需要鍛鍊,所以覺得培植下一代非常重要。他看到年輕人就像看見自己的孩子,常會關心地問:「工作了嗎?」、「未來的願望是什麼?」、「目前有沒有甚麼困難或不順利?」他對於目前的產業和就業趨勢很能掌握,會藉機分享經驗及觀察所得,鼓勵趁年輕到國外學習擴大視野,還會用各種案例打氣,所以「老師」的稱號真是實至名歸。
他感慨地說配眼鏡在國外是醫療行為,但在台灣變得像菜市場的買物品,削價競爭的結果就是過度商品化,驗光配鏡這個專業變得不受尊重。他雖對自己很有自信,但他要自己保持謙卑,因為每份職業和位子都有其尊貴和價值。他說起自己當年自學日文和英文的經歷,沒有錢上課,他就四處找人對話,雖然是學徒,遇到外國人進店,師傅們都膽怯地避開,只有他大膽地幫忙招呼,甚至協助驗光,讓老闆多了許多收入,更得以被賞識,而能被推薦到日本學習深造。
職人認真的砥礪自己
有歲月感的玻璃櫃上一本泛黃的書,不經意被風吹開,封面和封底內的空白處寫了密密麻麻但工整的字,讓人好奇想窺探,老師有些不好意思但也開心地打開來,唸出一段文字:「真正的價值再被利用時,會更顯現其價值,今生才不虛此行。」,原來紙上抄錄了他的人生座右銘,也是信奉的價值觀。
他在幾年前寫了這段感言:「人之價值高下與學問深淺,或技術之良窳無涉;而是以精神之修養或品格,為最高之依據也;隨著學術的精進與突破,心之修養亦當如是。」相信這樣的智慧,已印證在他的為人處事及人生中。
眼界不設限,人生的精采就沒有界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