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拚教養》到拚教育(一)藉反思敘事看見自己對教育方針的選擇脈絡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敘事中窺見兒時
一邊閱讀藍佩嘉教授的《拚教養》,一邊回想起成長歷程的諸多時刻。
大約三四年級的時候,我去過安親班。有次午休後,安親班老師叫起所有同學,詢問是誰沒把廁所外的水龍頭旋緊,讓水一直流。老師問了三次,依然沒有人自首。隨後老師便拿出「愛的小手」,打了每一個人的手心。或許我就是在那時學會了什麼叫做「委屈」。
我在安親班還學了圍棋,在九乘九的小棋盤上。一種學會新東西感覺滿厲害的成就感讓我一回家就教弟弟下棋,後來加上《棋靈王》動畫的推波助瀾,我們說想學圍棋,便一起去附近的長清棋院開啟正式的學棋之路。或者應該說,爸媽就真的讓我們去學棋了。
這圍棋一學就是三四年吧,回想起來上課要錢、比賽也要錢,不只要錢也要花時間。總有幾個週末,爸媽會帶我和我弟一起去圍棋比賽會場,我們會一起瀏覽選手手冊,尋找和我們一樣特別的姓氏;我們在每場棋局之後回去找爸媽,有時笑著,有時哭喪著臉,還有一起在會場邊吃午餐。
直到我上了國中,課業壓力驟升,加上總是比不過老弟(和老弟下棋時棋品就會變得很差,因為怎麼下怎麼輸),我就漸漸不想下棋了。那時好像有和爸媽說,我升到初段就好。現在也不知道那張初段證書跑哪去了。
除了圍棋,小學還有學鋼琴,不過怎麼也想不起來學鋼琴的起始點是什麼,只知道哥哥、我和老弟都是向同一位老師學琴。現在想想,那更是花時間,因為學鋼琴是一對一,家裡的鋼琴也只有一台直立式,三個小孩都輪完一輪大概半天也過了。而當時接送的應該大多是我媽,有次印象特別深刻,那天課後媽媽來接我,老師送我到門口,便和我媽聊了起來。我站在一旁聽著,沒想到道別後轉身往電梯走去就開始掉眼淚,我媽好像被我嚇到,但我當下好像什麼都沒說。那眼淚,是因為我聽著老師和我媽聊著我哥和我弟,就是沒聊到站在那兒的我。
鋼琴從小學二年級練到國中,之後也像圍棋那樣,選擇不繼續上課,但自己還是會找曲子彈彈,而且我總是要求我弟不能和我同時練同一首,因為那時的我禁不起他練起來總是比我快好幾倍。少數不讓我感到比不上老弟的是畫畫和合唱,小學曾短期去雄獅美術和畫室上課,到現在都還記得用水彩練習貝殼靜物畫、參考昆蟲圖鑑混和蠟筆和水彩畫出蜻蜓的翅膀;合唱團則是三四年級的時候自己說要去甄選,後來一路唱到小學畢業,更留下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唱《布蘭詩歌》這樣光榮的回憶。現在我明白,這些都是多珍貴的文化資本。
家中的鋼琴
從小我們學習這些事物的資源不虞匱乏,是萬分感謝父母捨得花錢與花時間在這些地方。除此之外,我更好奇《拚教養》所談的「親職敘事」,在我的父母身上又是什麼樣的描述。藍佩嘉教授認為親職不會單純的複製階級結構中的既有模樣,而是父母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當成對象來看待與反省,從而定位自己的教養態度與實作」,建立自己的「親職認同」並「想像孩子的未來」。過程中,家長可能會選擇承襲自己小時候被教養的方式(「複製」),或是不想和上一輩一樣(「斷裂」),關鍵都在於若回想起自己的兒時經驗,喚起的是幸福、快樂、踏實,還是壓迫、恐懼、憤怒。
這讓我立即聯想到,曾聽過往就讀私立中小學的爸爸提過不想讓我們讀私立學校,是因為自己就讀的經驗裡有很多不愉快;至於我們家三個小孩都沒補習則是爸媽都認為我們可以、也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因為他們亦是這樣走過來的。我想我的父母這麼願意投注成本讓我們依據自己的喜好學才藝,或許也是因為他們曾在類似的經驗中獲得許多正向感受(例如媽媽常談高中加入學校樂隊的快樂)。這些想要給予孩子什麼、提醒孩子什麼、期待孩子什麼的背後思考,細說起來都是一種信念與選擇。
由此延伸,我也突然開始在想,所有我相信的教學姿態與教育哲學觀,其實同樣是一種「反思敘事」後的「選擇」。每位教育工作者勢必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教職敘事」,因為教育工作者如同父母需要做出許多選擇,例如:在孩子犯錯時選擇怎麼回應(要懲罰?要罵?要好好說到他懂?);在孩子學不會的時候選擇怎麼教(要教到他會為止?或任他去也沒關係?);在面對一整個班級時選擇怎麼經營(要有紀律?要溫馨友善?要講求競爭?)。當我們問自己:「為什麼我這樣選擇?」那個「因為……所以……」將如同鄧不利多的儲思盆一般,讓我們看見自身記憶之中,求學經驗喚起的是什麼感受;又是哪些時刻、哪位教師的身影,已經在那個年紀還小的我們心上烙印了「好老師」與「不好的老師」的模樣。
而我認為發現這些經驗與思考的連結,是最有趣也最珍貴的過程,因為它讓我更加專注於過程,而非對錯或成果;它讓我更加感恩,因為每個當下總是不確定好不好的選擇,都是充滿愛而夠好的。無論是作為父母,或是作為教師,抑或僅是作為一個人,反思如何去愛,是那樣複雜又可貴,彷若檢視寶石上的細紋從何而來。
avatar-img
46會員
29內容數
用心感受來自電影無可限量的光,以文字顯影在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凱特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瑞典導演洛伊安德森的每個鏡頭都不可思議的美又滄桑,就像這整部電影的基調。《千日千夜》的片長僅 76 分鐘,卻是每一幕都值得細細品味,不過,對於看到劇情不斷推進與轉折才能被吸引的觀眾來說,這 76 分鐘可能不易下嚥,因為《千日千夜》裡頭沒有這些。然而,它有許多電影所沒有的凝視,凝視著人生。
《JOKER》自然不是要給觀眾好心情的電影,同時也不打算輕易給予善惡的判斷或道德偏好……就觀影感受而言,如果期待英雄片套路或高潮迭起的刺激感,勢必會失望;如果不敢直視展現暴力行為的鏡頭,想必會充滿恐懼。但瓦昆菲尼克斯的演出、電影的美術與配樂絕對令人驚嘆。
在觀看《寄生上流》之前,只見節奏明快的預告片,和幾位朋友表示看完覺得「沈重」,便在不做準備的情況下進了電影院。觀賞後,卻發現自己沒有「沈重」之感,而是在「震驚」中細細回想導演如何用幽默和鏡頭帶出俐落的節奏感,如何鋪陳出一步又一步無法預料的驚人轉折,如何運用乾淨的意象和人物特色烘托故事主軸……
Jojo 幻想出來的希特勒比較像是增添幽默的丑角,而不是為了針砭希特勒的思想或作為而存在……或許,這位幻想中的希特勒不只代表納粹思想在小孩腦中的模樣,也是 Jojo 想藉之獲取勇氣的象徵,直到他不再需要依靠幻想讓自己假裝勇猛,開始相信當一隻兔子活下去也是一種生存之道,而不用討厭這樣的自己。
瑞典導演洛伊安德森的每個鏡頭都不可思議的美又滄桑,就像這整部電影的基調。《千日千夜》的片長僅 76 分鐘,卻是每一幕都值得細細品味,不過,對於看到劇情不斷推進與轉折才能被吸引的觀眾來說,這 76 分鐘可能不易下嚥,因為《千日千夜》裡頭沒有這些。然而,它有許多電影所沒有的凝視,凝視著人生。
《JOKER》自然不是要給觀眾好心情的電影,同時也不打算輕易給予善惡的判斷或道德偏好……就觀影感受而言,如果期待英雄片套路或高潮迭起的刺激感,勢必會失望;如果不敢直視展現暴力行為的鏡頭,想必會充滿恐懼。但瓦昆菲尼克斯的演出、電影的美術與配樂絕對令人驚嘆。
在觀看《寄生上流》之前,只見節奏明快的預告片,和幾位朋友表示看完覺得「沈重」,便在不做準備的情況下進了電影院。觀賞後,卻發現自己沒有「沈重」之感,而是在「震驚」中細細回想導演如何用幽默和鏡頭帶出俐落的節奏感,如何鋪陳出一步又一步無法預料的驚人轉折,如何運用乾淨的意象和人物特色烘托故事主軸……
Jojo 幻想出來的希特勒比較像是增添幽默的丑角,而不是為了針砭希特勒的思想或作為而存在……或許,這位幻想中的希特勒不只代表納粹思想在小孩腦中的模樣,也是 Jojo 想藉之獲取勇氣的象徵,直到他不再需要依靠幻想讓自己假裝勇猛,開始相信當一隻兔子活下去也是一種生存之道,而不用討厭這樣的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有曾經拿過獎嗎?你說鋼琴嗎?對。沒有。嗯?好像拿過一次第三名,在公開賽。那也蠻強的啊。其實,我小時候也報名參加過水彩畫比賽,是老師推薦的,拿了銅牌。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母親的孩子遭遇突然調課的狀況,以及孩子對於練琴時間的堅持和需求。文章中呈現了母親如何處理孩子情緒爆發的過程,以及對於未來課程安排的想法。這是一篇關於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事件呈現。
身為一名才藝老師,到底要如何讓學生願意學習你所擅長的才藝,個人認為其中一個重點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時能有足夠的成就感,更願意繼續挑戰維持學習的動力。 圍棋是一項非贏即輸的遊戲,對於小朋友而言對弈所獲得的成就感和挫敗感是來的很快的,這也像是把雙面刃,處理得當小朋友就能夠獲得滿滿的成就感,相反的也是很有可
Thumbnail
在一個因緣際會下我認識了一群非常相信我的舞蹈專業的家長們。 三年多前疫情期間大都會歌劇院表演暫停,我因為多了好多時間就到一間當地的舞蹈教室教小朋友芭蕾。但由於我一直不習慣這間學校的隨性經營方式所以我當時決定在學習結束後辭職。 其中一位中國人學生的家長得知後跑來問我願不願意自己出來授課?她
某一天,媽媽跑來問我說:「你上完幼兒園以後,還想繼續學小提琴嗎?」
大概是小學四年級開始吧,小學四年級我就開始上台幫別人伴奏,然後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也自然有許多人因為不同需求而找我伴奏,我所伴奏的項目非常廣,包含國樂、古典音樂、流行歌、改編的跨界音樂等等。但你絕對沒有想到我曾有一段時間很後悔自己選了鋼琴這個樂器。
▮先別澆熄她的熱情 小時候跟媽媽說想學才藝,媽媽就讓我去學書法,當時小學一年級,身邊有漂亮的女生學得是鋼琴,雖有些羨慕,但我還是挺乖的,每周都拎著一袋文房四寶,走路十五分鐘從家裡到書法教室,一次兩小時,一練就是八年,直到國二課業比較重的時候才停下。 雖然沒有成為想像中鋼琴氣質美少女,不過我很常寫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你有曾經拿過獎嗎?你說鋼琴嗎?對。沒有。嗯?好像拿過一次第三名,在公開賽。那也蠻強的啊。其實,我小時候也報名參加過水彩畫比賽,是老師推薦的,拿了銅牌。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位母親的孩子遭遇突然調課的狀況,以及孩子對於練琴時間的堅持和需求。文章中呈現了母親如何處理孩子情緒爆發的過程,以及對於未來課程安排的想法。這是一篇關於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的事件呈現。
身為一名才藝老師,到底要如何讓學生願意學習你所擅長的才藝,個人認為其中一個重點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時能有足夠的成就感,更願意繼續挑戰維持學習的動力。 圍棋是一項非贏即輸的遊戲,對於小朋友而言對弈所獲得的成就感和挫敗感是來的很快的,這也像是把雙面刃,處理得當小朋友就能夠獲得滿滿的成就感,相反的也是很有可
Thumbnail
在一個因緣際會下我認識了一群非常相信我的舞蹈專業的家長們。 三年多前疫情期間大都會歌劇院表演暫停,我因為多了好多時間就到一間當地的舞蹈教室教小朋友芭蕾。但由於我一直不習慣這間學校的隨性經營方式所以我當時決定在學習結束後辭職。 其中一位中國人學生的家長得知後跑來問我願不願意自己出來授課?她
某一天,媽媽跑來問我說:「你上完幼兒園以後,還想繼續學小提琴嗎?」
大概是小學四年級開始吧,小學四年級我就開始上台幫別人伴奏,然後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也自然有許多人因為不同需求而找我伴奏,我所伴奏的項目非常廣,包含國樂、古典音樂、流行歌、改編的跨界音樂等等。但你絕對沒有想到我曾有一段時間很後悔自己選了鋼琴這個樂器。
▮先別澆熄她的熱情 小時候跟媽媽說想學才藝,媽媽就讓我去學書法,當時小學一年級,身邊有漂亮的女生學得是鋼琴,雖有些羨慕,但我還是挺乖的,每周都拎著一袋文房四寶,走路十五分鐘從家裡到書法教室,一次兩小時,一練就是八年,直到國二課業比較重的時候才停下。 雖然沒有成為想像中鋼琴氣質美少女,不過我很常寫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