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人母吐血修煉路:該吵架就吵啊,不然咧?!

    『欸!你有沒有覺得你女兒最近變欠扁了?』我問太太。
    『蛤?(沈默三秒)他不是一直都這樣(欠扁)嗎?(哈哈哈哈)...還是你意思是什麼,可以具體一點嗎?』太太回。
    『呃....就是...他小事不如意的脾氣強度變大也更久啦、該自己完成的事會耍賴請大人幫忙、大人幫忙的時候很不上心在旁邊胡搞瞎搞的玩呀、我對他的耐心可以非常短的時間飛快用完...』我一時詞窮,但還是認真擠了答案回應太太。
    太太歪了歪頭,想了會兒回答我:『我是沒特別感覺啦~』
    你知道,家長生活就常常是如此的平淡枯燥且乏味、雙方認知不同的表達XXD。
    結果當天晚餐時間,女兒請我幫忙餵飯,餵兩口後花蝴蝶般飛去遙遠的(客廳)彼方遊玩;我提醒(回來用餐)與告知結果(時間到會收飯、沒吃完的人無法吃點心)多次,吸吸吐調整多次呼吸後,決定把碗跟叨念放下,自顧自的滑起我的手機,反正吃不飽肚子餓的也不是我、反正等等時間到沒辦法吃點心的人不是我,我可以繼續在意到炸開的把吃飯議題轉換為母女衝突;或是把責任還原給我的孩子,讓他獲得最末家庭規則的自然結果。
    自然結果是他應得的;也會是他得到的。
    我必須提醒與克制、消化自己的是:好好的將責任還原給孩子。
    在責任還原孩子的過程,不在他得到壞結果的時候火上加油(例如:在旁邊表達『早就跟你說』等一點幫助都沒有的話)、也不反覆規則(例如:在他最末大哭的時候拖來餵食然後叮囑下次不要這樣)、或是心軟放他一馬。
    比起看好戲,我更需要提前自主預備、保持情緒空白迎接的將是:孩子在他不喜歡結果降臨時,可能的大發脾氣、胡亂怪罪、苦苦哀求與拜託;如何在孩子這些情緒冒出來的當下,我維持我的平靜,同時也讓孩子理解他不合理。
    待最末時間結束,女兒果不其然大發脾氣,哭著大罵『不可以!!!!!』(翻譯:壞結果都不應該發生)
    於是,我也跟著(保有高度理智且非常知道自己在生氣的事情是啥、說啥的)發脾氣了。
    吵完隔日,太太跟我說:『欸!你女兒好像變正常了欸。看來本來真的有欠扁喔~』
    我忍不住翻了太太一個白眼。
    『情緒勒索』一詞高度流行的現在,許多家長對『孩子情緒反應』更焦慮(無奈笑)
    一部分的焦慮是源自於發現自己生活、生命當中有這麼多情緒勒索場景不斷不斷在發生,原本自己無所覺察(這超煩的。有時候甚至還會有點想責怪與抱怨其他人為何要勒索跟霸凌自己);
    一部分焦慮源自覺察後想改變狀況的自己,瞬間發現『不知怎麼改變起』。像是可能知道自己需要勇敢拒絕,但到最後一秒鐘不知道自己在幹麻總是鬼迷心竅地又點頭給他點下去、或是明明疲倦不堪還是不忍心傷心欲絕朋友的哭泣,最末自己不堪負荷;又或是知道自己的爸媽用情緒在操控但他們終究是爸媽,不知道還能怎麼辦的無助...這些明明知道此狀態不喜歡與想改變,但自己又不斷原地打轉。
    還有一部分身為父母的焦慮是,對應孩子情緒表現與自己跟孩子互動時候自然發生的情緒,既不希望自己情緒勒索他、也不希望孩子情緒壓抑,在雙方高張情緒下自己很容易有衝出去的情緒反應,光是抑制自己的情緒衝動就費力到不行了,更遑論照顧到孩子情緒或協助孩子提升情緒控管能力。
    我相信許多人對負向情緒的感覺都是焦慮且讓人不安的。
    我也相信在諸多焦慮背後,一定有something,是身為父母對孩子的期許(或不允許)。
    但是我認真想提醒各位的是:太輕率地運用『情緒勒索』概念,多半不會讓人更舒緩,反而會讓人更痛苦。(請不要誤會,這本書在甫出版我閱讀完已成功推薦數十人購買。我不是要反對大家認識情緒勒索,我是在談此概念不宜貿然置入親子關係)
    原因是:此概念在你本身情緒覺察、因應能力絕佳前,對你面臨的親職教養現場幾乎提供不了任何幫助。
    『情緒勒索』於維基百科的定義是: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
    而親子關係,本質上就是從『一體』前往『分化』進而彼此『獨立/能自主』過程。
    也就是說,若我們要在親子關係裡談情緒勒索,等同於在一個原本要界定『你』與『我』彼此責任歸屬都困難的關係中,試圖定義與詮釋、評價自己或對方行為。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親子關係非常必要需存在讓愛流動的空間;當要用情緒勒索去看待,很容易會有加害者v.s受害者;勒索者v.s被勒索者;欺壓者v.s委屈者的角色模式跳出,試問誰能夠在這些角色模式裡還能談情說愛呢?
    好啦,不談情緒勒索,那遇到孩子起番顛倒底怎麼辦咧?!
    我給女兒的情緒教育大致上從這裡開始:
    1. 發脾氣不等於有道理(每個人都會發脾氣。我們只能夠說情緒是自然的產物,不等同於我們認同情緒能夠拿來攻擊、傷害或當做一個要脅的武器)。
    2. 生氣不等於壞孩子,當然也不等於壞媽媽。
    但因為敝人近期感覺自身情緒管理能力有待加強,故我在跟女兒的互動上,放比較多比重在家長(我)的自主練習:
    1. 我練習給自己的情緒一段時間,就是觀看它。
    2. 我也練習給女兒的情緒一段時間與空間,觀看它;若行有餘力我會平淡(用Rogers的人本行為處理技巧執行反應女兒狀態與行為、情緒)回饋他。
    我試著不在女兒有情緒的時候對他(說出來很多北七或要脅似的話)較真;
    我試著不在女兒被責備轉成生氣奔回房間找安慰時把他拉出房間逼他面對與承認剛剛犯的錯;
    我試著不過度泛化孩子單一事件的連帶責任,讓事情一碼歸一碼而不是無限滾雪球。
    這是我認為我身為母親的職責:盡力區分出哪些是我的職責、哪些是他的。
    像是搞清楚哪些是我的情緒與連帶想要報復給別人/對方的毀滅或懲罰,然後,看清楚這是我的孩子,我是否真的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去傷害與報復、懲罰他XD
    令人沮喪/欣喜/驚訝的是:練習迄今,我發現我能做的,永遠只能是跟『我』相關的一切。
    例如:『搞清楚我自己的狀態』、『搞清楚我對孩子的期待』、『搞清楚很想對兩三歲孩子發飆的我,到底哪個價值觀被踩到』、『搞清楚我認為兩三歲孩子會犯下哪些合理的蠢事、與能承擔哪些代價』...
    孩子的反應不在我的控制範圍(其實這件事本來也就不該在我控制範圍,他又不是機器人,我是要怎麼『控制』他呢?)
    不過除卻我個人內心戲糾葛與逐步探索嘗試跟成長個人EQ能力的這一part,我發現挺有意思的是:當逐漸能夠區分我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反應,跟孩子吵架過程我能夠越發平靜;孩子也能在我主軸明確的態度下,練習收斂過度放大做戲張揚的情緒,回歸他能做自己也兼顧不讓媽媽不舒服的共處平衡。很神奇吧~
    所以,我想說的是:該跟孩子(或任何人)吵架,就去吵啊!不吵你永遠不會知道結局如何,也少了一次很寶貴可以認識自己與對方的機會唷~
    為人母吐血修煉之路啊~越走越發現,真正需要陪伴與長大的,竟然是自己一直未曾正視、滋養與允許存在的那些自己呢!彎~彎~繞~繞~人~生~路~該來的就是躲不掉X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