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了解諮商理論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就是這些治療取向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誕生的,但礙於上課時間不夠,常常只能帶過。各個技巧/學派的創始人,為什麼設計了這些方法,認為這些技巧有用,除了跟他的個人經歷(也許是成長背景、或執業過程)有關以外,還有他所處的時代,學術界的思潮是什麼,也會影響他如何看待「人」-這也許是更重要的部份。
人性本善/惡,心智是不是個白板,到2020年的現在,大概都已經成了老掉牙的入門級討論,我們已經來到後~~~~(不知道有多長)現代的狀態很久了,後現代概念裡百花齊放,各種理論都有。但觀點建構、解構、再建構無數次以後,不是只要知道最新的觀點就好,而是前面1234567那些舊觀點的來由、變化通通都要了解,才會知道現在的位置,是從哪裡移動過來的。換句話說,過程很重要。
作為一個大學時代沒有認真了解後現代概念,對於自己學到的知識其實是源於現代主義觀點的事實毫無自知之人,我是在讀諮商理論時,深刻感受到需要把這些來龍去脈弄清楚。不是只有哪個學派的人性觀是本善/本惡/不作答,做成表格比較考試過關,就可以說我真的了解每個學派,這似乎太過斷章取義。
尤其在心理學領域,更深刻的感受到,知識是人創造的,並非絕對,可以被推翻,等待被驗證(但也可能根本無法驗證)。
就我在美國、台灣都修過諮商理論這門課的經驗,真的要講的夠深入、細緻,光靠課堂上老師講解,或者讀幾本整理了各理論的基礎課本,讀了創始人自己的著作,都還是不夠。想我為了搞清楚敘事治療在幹嘛,把Michael White和其他人的著作翻來覆去都還是沒看懂,被他援引的社會建構論、傅柯的概念…….搞的七葷八素。
這也成為我覺得很遺憾的地方。學派與學派,取向和取向之間的轉變與發展,在一般的理論基礎課本裡是難以講清楚的,只能靠自己找書和論文來看,土法煉鋼般的建立自己的理解,想辦法填補那些縫隙。真的開始讀以後,發現要追本溯源是個浩大工程。雖然心理學、心理諮商的歷史並沒有到非常長,但也已經夠複雜,還常常挪用別的學科的概念發展。(真的好煩)
之所以推薦《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一書,是光是序言就可以補充許多基本知識,雖然會發現更多的學術用語等待你去知道「那個主義是什麼意思」。對諮商理論有興趣,尤其是後現代取向的部分,社會建構論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基礎,在本書也有一定篇幅的著墨,算是建立一個初步的概念。若想深度認識社會建構論,大概還是得去讀原文的學者專書會有更細緻的介紹,繁體中文世界的著述實在不多,多是援引概念,而非完整說明。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 I suppose it is tempting, if the only tool you have is a hammer, to treat everything as if it were a nail.),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p.s.如果無聊,非本專業但對「人」有興趣者,可以讀讀後現代理論的相關著作,其實那些主張還蠻有趣的,先不管買不買帳。
    avatar-img
    6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gelateri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記一則薦骨聲音的故事。
    在人類圖二階的課裡,Joyce簡單的講到連接G中心和薦骨的15-5這條通道,可以用「城市的韻律」形容,讓我頓時明白,阿,原來是這樣。
    很努力試圖走出情傷的朋友問我,我以前是怎麼走出來的。但關於我和N的故事,我總是說不好。也許裡面有些私密的事情,其實不想讓人知道,儘管那私密極度的平凡,就和他人的戀愛一樣,或像俗氣的電視劇八點檔一般。
    用紐約運回來的鍋子煮菜。   時常想起在紐約的那半年日子,反反覆覆,能想到最貼切的一個詞是:「匱乏」。
    今天幫朋友想申請研究所的研究計畫該寫些什麼,結果我比她還投入,甚至點開碩博士論文網開始查過去念那個所的人都寫過些什麼樣的論文。朋友看著我一陣瘋。 回家想想自己也笑了,怎麼會這麼投入阿,我就是個興趣很多的人,對很多事會感到好奇想了解,否則也不會念過那麼多科系。
    念國中的時候覺得很痛苦。覺得被綁在女生世界的小圈圈,那種人際關係讓我非常的窒息,很想消失。
    記一則薦骨聲音的故事。
    在人類圖二階的課裡,Joyce簡單的講到連接G中心和薦骨的15-5這條通道,可以用「城市的韻律」形容,讓我頓時明白,阿,原來是這樣。
    很努力試圖走出情傷的朋友問我,我以前是怎麼走出來的。但關於我和N的故事,我總是說不好。也許裡面有些私密的事情,其實不想讓人知道,儘管那私密極度的平凡,就和他人的戀愛一樣,或像俗氣的電視劇八點檔一般。
    用紐約運回來的鍋子煮菜。   時常想起在紐約的那半年日子,反反覆覆,能想到最貼切的一個詞是:「匱乏」。
    今天幫朋友想申請研究所的研究計畫該寫些什麼,結果我比她還投入,甚至點開碩博士論文網開始查過去念那個所的人都寫過些什麼樣的論文。朋友看著我一陣瘋。 回家想想自己也笑了,怎麼會這麼投入阿,我就是個興趣很多的人,對很多事會感到好奇想了解,否則也不會念過那麼多科系。
    念國中的時候覺得很痛苦。覺得被綁在女生世界的小圈圈,那種人際關係讓我非常的窒息,很想消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諮商學派中,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合作取向治療、敘事治療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深遠。他們以後現代哲學觀作為基礎,認為個體的世界是藉由自己的主觀經驗所建構而成。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諮商中的哲學觀點為何是基礎性的重要。強調治療技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植於治療者的核心思想。透過反思與自我提問,治療者可以釐清自身理念,選擇合適的諮商學派,並實踐真誠的同理心。文章也用比喻來表達缺乏哲學基礎的諮商的無味與黯淡,強調治療者應成為選擇理論的主體。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諮商學派中,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合作取向治療、敘事治療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深遠。他們以後現代哲學觀作為基礎,認為個體的世界是藉由自己的主觀經驗所建構而成。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諮商中的哲學觀點為何是基礎性的重要。強調治療技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植於治療者的核心思想。透過反思與自我提問,治療者可以釐清自身理念,選擇合適的諮商學派,並實踐真誠的同理心。文章也用比喻來表達缺乏哲學基礎的諮商的無味與黯淡,強調治療者應成為選擇理論的主體。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在諮商過程中發現自己的特質與固化的情緒處理方式,並探討瞭如何辨別自己該看身心科還是心理諮商,以及培養韌性的重要性。享受彈性的諮商過程,瞭解高敏感的特質,並撕掉被標籤的身份,以文字記錄理解自己的諮商心路歷程。
    Thumbnail
    關於心理諮商,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文章在說明為什麼人需要諮商?諮商有什麼好處?諮商跟聊天為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心理師跟諮商所?但若真的進到諮商關係當中,有許多人或許對於自己跟諮商會有更多問題,包括,為什麼需要心理師這樣的角色幫忙自己梳理問題?這些事情身邊的人不能做嗎?心理師為什麼幫得上我? 在職場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今天在讀諮商理論中的其中的章節:阿德勒心理治療。Adler採用現象學取向,現象學指的是個人的主觀經驗,也就是人們知覺到外在世界的獨特方式,與對經驗的詮釋,對於主觀的現實包含個人的知覺、想法、感受、價值觀、信念、執念與結論等,但往往我們所認為真實的經驗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有時候要了解一個人得先進入這個人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餐廳聽到對面桌的人說:「我最近在唸心理諮商的書,之後想考心理師,老了可以一起開一間諮商所、發大財。」 有時候當新認識的朋友發現我是心理師時,就會滿懷期待的問:「你覺得我適不適合當心理師?其實我以前想過大學要唸心理學的!」 而相信同行們一定有過類似的經驗,即個案們往往在諮商一段日子以後便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