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非洲其實很進步:認識批判性思維的盲區

    多數人的印象中,非洲始終停留在貧窮、飢餓、戰爭、疫情等關鍵字,不過在今年2月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南非電信公司Rain發表了商用5G通訊網路,承諾會在今年底正式上線。再看目前積極推動5G網路的國家,除了南韓、美國、瑞典以外,其他已開發國家仍然抱持觀望,等待技術成熟與市場需求明朗。這個號稱比4G網路快上幾百倍、下載高畫質電影只需數秒的夢幻科技,用在被定義為第三世界的非洲,似乎有點違和感。
    但真相是,世界的驟變往往出乎我們意料,過去20年來,非洲諸多國家的經濟與科技水平呈現「跳躍式發展」,而我們可能都有遇過一種情況,某項競賽或遊戲上,看似大局已定的情勢,結果突然殺出一匹黑馬,而非洲現在呈現的就像黑馬之勢。
    非洲有三個國家是女性擔任總統,第一位宣誓就職就足足早了台灣12年,該位女總統還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
    全世界行動支付應用最成功的例子在肯亞,只靠低階手機的訊息功能就能達成,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在2017年移動支付已達3.38億個用戶 ↓
    有「非洲新加坡」之稱的盧安達,是少數率先實現無人機物流的國家,自動空運血包到醫院,在短時間內供有需要的病人完成輸血。全民醫療有93%的女孩現在可以接種HPV疫苗,麻疹等基礎疫苗從20%覆蓋率提升至95%,《大西洋月刊》稱這個國家發生的事是「世界最驚人的健康進步」↓
    真實的非洲不是只有貧窮、飢荒與恐攻,是對事物的刻板與片面印象,框住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機會,也讓我們時常對現況產生認知偏誤。而問題不僅僅是國際情勢,還有生活周遭充斥的假新聞、名嘴的操作言論、社群轉發影片,甚至是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的話語。所以出現越來越多聲音,提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相信許多知識份子對這個概念並不陌生,由於世界的距離越來愈近,主流媒體的可信度卻越來越遠,我們必須抱持質疑跟求證的態度,來為自己的認知把關,甚至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做出準確的思考和推論。
    那是否有了批判性思維,一切問題就解決、事情就更加接近真相?並不是,對我而言,剛好就有一個深刻的例子。我原以為酸言酸語和帶有偏見的「關心」,是那些在傳統教育下親戚長輩們的專利。但某段日子我與身邊朋友鬧翻,突然意識到我的情況有點似曾相似(笑),原來自己也曾是所有事情都不留情面的討厭鬼,除了說話直接負面,還在其他層面做出偏頗的評斷,下屬因病請假就認為是裝病、尚未認識企業文化就認定大部分公司很黑、喜歡用大道理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等等。如果沒有自我反省這個認知,我可能會不知不覺變成當初不想成為的那個人,對下一代或下下代來說,我只不過是另一個討厭的長輩或親戚。但讓我真正疑惑的是意識到這件事之前,我早已認識且秉持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那到底是什麼共同點,讓我和他們沒有什麼分別?又是什麼心態,使我忘記原本的初衷?
    Ⓞ 一般(親戚)思維的特點:
    1.碎片化的背景知識(簡言之,資料庫內容十分貧乏,無法為思考找到基礎,更別提推論、衍生...等)
    2.看事情模糊且片面(不愛思考,所以只看到、聽到片面的資訊,就當作是事物的全貌,習慣人云亦云,還以為自己見多識廣)
    3.過度仰賴經驗法則(任何模式加上"過度"兩字就會偏離,個人對事物的經歷和結果看似可靠,但是抹殺了自己應對變化的能力)
    4.活在框架裡(侷限自己和創造性,事情永遠沒有新的契機或方法)
    5.感性大於理性(不夠客觀,已經不是在解決事情,而是宣洩自己的情緒)
    Ⓞ 批判性思維的特點:
    1.懂得質疑
    2.看事情的角度較全面、客觀
    3.任何情況力求最佳策略
    4.常有獨到的見解
    5.邏輯大於理性大於感性
    Ⓞ 過度的批判性思維特點:
    1.質疑變成多疑,覺得世事非黑即白
    2.執著於客觀全面,導致最簡單的事情都能搞得很複雜
    3.對判斷失誤會變得自責,加深完美主義帶來的焦慮
    4.沉浸在優越感,被他人挑戰會為了維護自己而辯解
    5.邏輯和理性放前面,忽略人性的感情面,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刻的連結
    原來,我們越是不夠深入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就越會掉入盲點和陷阱,事情的本質都是過量了就會偏離軌道,盲目的崇尚批判性思維,為批判而批判,反而失去了思維的意義。人性又好為人師、習慣站在高處評判,到了一定年紀或地位,容易變成所謂的「倚老賣老」,當人進入自大的迷宮時,即使真相在他眼前,也會視而不見。而事實難以一一求證、無法一窺事件全貌的情況下,影響我們接收訊息的方向就是主觀感受,大家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版本,自認為自己是最客觀公正的一方,生活在同溫層裡面卻又不承認。要想避開這些陷阱,除了多閱讀充實自己的背景知識外,我們還可以用以下三個方向,對資訊做簡單的篩選:
    1.全稱與特稱的差異
    全稱會說:現在年輕人都是草莓族
    特稱則說:大部分年輕人是草莓族,但部分不是
    2.論點是否主觀氾濫
    過度主觀的資訊,多以自己或身邊的人發生過的狀況,當作是「標準」和「通則」
    而足夠客觀的資訊,找更多客觀數據理論或研究來佐證自己的論點,邏輯也相對通暢
    3.價值陳述與事實陳述
    價值陳述會說:這個公益團體斂財
    事實陳述會說:這個公益團體的財務狀況不夠透明
    原則上,犯了全稱、主觀、價值陳述的論點可信度都極低,無論說出口的人是專家還是市井小民。
    佛家也曾說過一個概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一般人的境界,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並不知覺所看到的事物,其中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錯的或虛的?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追求知識者的境界,懷疑批判, 就如胡適說的:「做學問須於無疑處存疑,剝開事物的表象,去探究其本質。」
    「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這是悟道者的境界,經過懷疑、批判、辯證後,透徹瞭解事物的本質,反璞歸真。
    是否發現,這就是在說一個人思維進化的境界呢?藉由今天探討的主題,與大家共勉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