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6/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上台下

本週花了兩小時的時間,參加一場產品推介與招商說明會。這是跟阿威一起在構思的 Sideline 的一部分,總覺得介入一個新領域,最直接的市場調查方式之一就是參加競爭者的市場發表會一類的講座。於是在上週的一次碰面快速腦力激盪中,就正巧的發現了本週的這一場「疫情後第一次公開產品宣介會」,我們倆也就一起去了解了。
我是離開站在台上好一段時間的角色了,過去在做產品輸入時,會負責對大大小小的對象做新產品的 training,也曾經在角逐資本市場時,在上至數千人、小至會議室內的各種投資推介會中做 pitch。配合自己個性使然,總會希望事前做好更多更完善的準備,於是花在「收到主題、蒐集材料、準備大綱、輔助教案製作、演練、設備再確認、正式報告、事後回顧、檢討總結...等」這樣的週期算是不下百次。即使還沒做到所謂「世界級的簡報大師」一類的程度,相信還是足以對很多年輕人說說嘴。
此次則是角色互換,入場被安排坐在第一排正中間的位置。原本覺得實在百般不自在,畢竟我們倆也不是真正要認真加入該品牌服務的「客戶」,但後來領位的負責人很堅持,我也想說就既來之則安之的接受吧。
從因為入場人數應該明顯未達預期導致有位主持人兩次上台跟大家致歉以便延遲開場,就可以發現或許是因為太久沒有舉辦類似場合,失去了場面的流利程度與掌控的火候,讓延遲這件事情並不太被現場提早到的參與者買單。一路到正式開始後,引導第一位介紹者出來進行產品發佈、功能簡介,那種青澀的尷尬感,不知是不是因為在第一排的關係也深深感染到自己。
第一位介紹者賣力而認真的講解著背後螢幕上的資訊,並嘗試著用一些問題、互動安排...等橋段與現場參與者取得互動共情。可惜因為感覺第一階段的「破冰」氛圍營造並不完整,最後還是很有一種無形的透明牆體阻隔在中間,上下沒有互動,眼神沒有交流,講說沒有認同。彷彿在寒冷到發抖的空調全力作動下,台上自嗨自樂的賣力與台下冰原歷險的劇情,正在同步而又尷尬的上演著。
交接給第二棒的講者後,期待因為角色、內容的變化,是否會有些節奏上的轉換從而引起情緒的轉變。無奈這轉變是漸趨冷淡,更吃力的介紹領域卻用著更無奈的講解節奏。中途原本設計用現場情境式模擬怎麼套用他們的服務應用在一般商業場景,結果因為器材的接觸不順暢導致斷線連連,從而也影響了講者與對手戲角色雙方一陣又一陣的尷尬再起。
最後收尾的是開場的主持人,不同於前兩位都是女性,男性講者自帶的枯燥原本就劣勢,結過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設定希望早點結束還是想控制讓更多時間留給現場締結訂單,所以在方案、優惠...等重要的吸引力介紹上坑坑疤疤的被說出來,也真切沒有傳遞出任何誠意與優惠的感受。
我跟阿威在一結束後就草草離開,告別了他,自己也在把剛剛兩個小時的歷程與過去的經驗、參與過的許多相似場景都做了對比。
首先,必須承認自己用了或許過高的標準在冷眼旁觀這一場講座。離開台灣的職場環境有一段時間了,早已習慣大國文化中相對起來更犀利沒有冗餘環節的台上風格,這次的三位年輕講師肯定在團隊中也有一定的資歷,否則不可能擔當此番大任。他們當然在口白上、表情上都有一定的水準,但是很多現場的情緒調動就都是經驗累積後才能較為游刃有餘的操控,這就是非戰之罪。不過這也有很多線上的講座、名人訪談...一類的很適合去用技術角度來分析後做自我學習,讓講座更順暢推行。
其次,教材的精美度足夠,但邏輯卻不太清晰。這場講座的重點是「把自己的服務清晰明白的傳達給與會者,並推薦最適配的方案搭配誘人的優惠後,締結訂單!」環節分成產品介紹、加值特色、定價優惠...等三大主題,可是發放的就是一份彩色列印的一本講義與一張 DM 單,令人困惑的是講義跟台上三個主題好像有時候是有關連有時候又是脫節,DM單的關聯性也與順序沒有直接關係,加上當職講者沒有足夠引導情況下,確實這紙本文件到底是該搭配著一起看還是不需要看,只需要聽,還是,有什麼使用方式嗎?
第三,一收尾後馬上一群人一桌一桌的盯著詢問有沒有什麼問題。我相信大多數人是還在困惑狀態中,能問出來的問題,不需要經過兩個小時的講座再問,而真正從講座中要問的問題也沒辦法馬上被提出來。於是成了一個很可惜的最後收單時間。我相信在這類似的銷售講座中,這是個最重要的黃金時間,此時段一旦能說服剛剛聽到對該服務產品有初步認識的買方進行訂單確認後,後續流失率就會低很多。可惜過度緊迫盯人總給人是不是太久沒有講座所以反而服務者都像餓虎般開始撲羊了~
兩個小時的講座,離開後跟阿威兩個走向停車場路上,晒著明明是熾熱無比但對我們卻感覺是暖暖的解凍紓緩之午後陽光,有一句沒一句的說著,心裡的其他聲音與想法,此時稍加整理記錄一番,也作為未來自我警惕之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