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和善接納 成了討好退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在和小孩互動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會有點沮喪,也有點自我懷疑。尤其當小孩在鬧情緒時,同理孩子的情緒、與正向的溝通後,小孩的情緒仍然很滿,不但沒有緩和,仍瘋狂的發洩,甚至出現怪爸爸、打媽媽的行為。
每當類似情況發生時,總會自我反省,這個不逆向教養是否走偏了?會不會養成不孝子?我是一直在退讓嗎?孩兒是不是吃定媽媽了?他們會得寸進尺嗎?
正向教養中提倡的「溫和且堅定」的教養態度,我發現也是很多接觸正向教養的父母們,拿捏不準的距離,溫和和堅定常常一不小心成了退讓和對立。
關於這個困擾,我也請教了這段時間帶領我「原生家庭」和「正向教養」工作坊的羅寶鴻老師和大樹老師,羅寶鴻老師分享了相關影片,討論如何避免「和善裡帶著討好」和「堅定裡帶著對立」的不當方式: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316869299461870;而大樹老師更從孩子的觀點,提醒了我:「接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並不是同意孩子可以那樣做。重點是我看到了、我知道了、我想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怎麼做比較適當,可以事後冷靜可以談時再討論。另一個重點是,孩子的情緒為何會這麼滿?發生了什麼事?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挑戰?有沒有人可以陪伴孩子面對這些挑戰?」
我試著想想最近的狀況,樂樂幾乎都是:1)精神不濟、極度疲累的情況下,發生情緒爆炸、怪爸爸打媽媽的情形。2)好勝心強的他,不希望自己犯錯,所以無意識地保護自己,把問題歸咎於別人身上。針對第一點生理需求,我想可以盡量試著預防;而針對第二點心理狀況,我想我要更堅定自己的立場,並讓他知道他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昨天又遇到樂樂玩遊戲輸,開始誣賴媽媽作弊、開始耍賴的情形。我試著1) #同理他的情緒也表達自己的感受:樂樂我知道你很想獲勝,沒有贏很難過;但你誣賴媽媽沒有做的事情,我也很難過;2) #同理但不處理:我給他一段自我生氣發洩的時間;3) #給他兩個選擇:繼續生氣,不要跟作弊的媽媽玩;如果你也發現誤會媽媽了,你可以怎麼做呢?4) #給予肯定:針對他勇於承認道歉的行為,給予肯定。
而經歷了這段過程,我也自我鼓勵了一下,我相信持續做,一定會不一樣的!
「正向教養」並不是一直退讓、秀出底線;或是沒原則、溺愛、予取予求。其實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原意 POSITIVE DISCIPLINE,比較像是正面的紀律,建構在紀律和規矩的基礎上,而以正面積極的方式來進行;反之,有時過度和善對教養孩子是不利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教育中,正向教養強調不使用懲罰,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常會遇到學生不配合的情形。 該如何做到「溫和且堅定」,我想從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手。 🌱此文適合教育工作者,與煩惱孩子作業問題的家長閱讀。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教育中,正向教養強調不使用懲罰,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常會遇到學生不配合的情形。 該如何做到「溫和且堅定」,我想從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下手。 🌱此文適合教育工作者,與煩惱孩子作業問題的家長閱讀。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家長面對小孩說難聽話的困擾,以及採取的教育方式。從嚴厲的懲罰到轉變為鼓勵誠懇的教導,希望能夠改善小孩的言行舉止。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昨天我在我小孩面前崩潰大叫了,我也不想這樣,小孩到了三多歲什麼都不要,爸媽的話都不聽,想要的東西不給他就大吵大鬧,難道是我不會教嗎?真的心好累....」 如果小孩很難教,那就改變我們的「教法」。 教養不能用「蠻力」
Thumbnail
當孩子感到不愉快時,家長需要明白讓孩子體驗到負向情緒是正常的,需要在情緒的“累積”階段使用策略,並在崩潰發生之後一起回顧事件、辨識情緒。文章中提供了幾個可以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在上一集的節目我們提到「沒有壞小孩,只有好跟不好的行為」是正向教養這個理論的基本原則。今天我們將分享了解正向教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