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貿易還徵贌社錢

「贌」是漢語還是荷蘭語?「贌」字溯源!
先來看清朝來台宦遊孫霖的一首民俗竹枝詞詩:

赤嵌竹枝詞其九 淸·孫霖
  • 出草番兒每拍肩,踏歌歡飲不知年。
  • 伊尼⑴無數惟功狗,貿易還徵錢⑵。
⑴ 編者按:「伊尼」,連橫《臺灣詩乘》作「獵場」。⑵ (作者註:「番社於冬季捕鹿,謂之出草。焚林追逐,百不逸一。弓矢鏢鎗,皆極強利。犬亦鷙悍。」)。
從中橫開通,一些平地人開始上山墾荒,種起高山水果,六七十年代,是其輝煌的時期,梨山之名,因此而來!經過數十年,過度開墾,盛極而衰,或是人事凋零,無力耕作,於是租人耕作,台語叫做「pak8」予(hoo7)人作,而一些後來的壯丁,無地可墾,只能跟果園主人租來耕作,台語叫做「pak8 hng5(園)-a2」來作!這是我認識「pak8」這個字音的由來!
《教育部閩南語字典》「」pak8:【動】包、租。承租田地、交通工具等,以做為獲利的工具。例:I pa̍k tsi̍t phiàn kué-tsí-hn̂g siu kué-tsí thàn-tsînn. 伊贌一片果子園收果子趁錢。 (他租了一片果園收成水果賺錢。)
一般中文對應字是「」字,但語意有差,閩客語也是「」(客語為piog, g=k音,p=ph音)
《客語字典》「贌田」piog tienˇ。租賃田地耕作。例:頭擺个耕種人,大體全係贌田來耕。(以前的農民,大部分都是租田來耕作。)

Pacht
關於臺灣所用的「贌」字,專研荷西時期歷史的翁佳音表示: 「贌」字廈門話、福佬話唸 pak8,近人多認其源於荷語的 Pacht 一字, 而此字在歐洲中古時期的日耳曼語系裡,係借自拉丁文 Pactum、 Pactus,意為領主與包稅人對稅額取得一致。此制在歐洲其實為一 傳統,而荷蘭人至遲在 1640 年,已承包出去了包括宰猪、釀酒、港 潭魚稅等。至於「贌社」係將全臺番社畫分為數十區,向漢人公開 招標,承包區域內的買賣交易;番人只能與得標的贌商交易,而公 司則向贌商徵收「贌社稅」。
Pactum意指「約定」,某些情況下也可當作「條約、契約」 例如著名法律諺語 "Pacta sunt servanda" 就翻作「契約必須嚴守」
(吳子光(1819~1883),字芸閣,號鐵梅老人,生於中國廣東嘉應州(今 梅州市),1842 年來臺定居淡水廳苗栗堡銅鑼灣(今苗栗銅鑼))下文摘自《吳子光全書》之《一肚皮集‧卷十二‧雜說》,亦見於《全臺 文‧第十二冊》。

撲買(感謝Oscar Lai 提供書證)

《一肚皮集‧卷十二‧雜說》【原文】 考簡策中字義 ,凡人田宅者 ,其名曰「賃」,獨臺人不用「」 而用「」。按「贌」無字,不特《六經》、《廿一史》 所未載,并兩京 十三省 所未聞也。惟元時課額 ,囘鶻人 請以二百二十萬撲買之 ,事 見《元史》。「撲」與「贌」,字形相近 ,且字偏旁從貝,亦隱寓貨殖 之意,此字可補入兎園冊 中。臺人偏眾口一辭 ,牢不可破 ,何耶?
當時吳子光雖考據出「撲」字可能跟「「贌」有關,但卻對此字的來龍去脈,還是不能釐清,以「何耶?」兩字作結。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