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掌握多少祕密?網路行為早已洩漏你的個性、人格與精神狀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從推特、臉書風行以來,許多心理學家與資料科學家不斷做各種研究,看是否能從人類的網路行為,來預測這個人的智能、社經地位、工作、人格特質、政治傾向與宗教。最近八月底剛發表的研究則說,藉由人工智慧的分析能力,我們可以從社交網站上的行為模式,預測某個人的人格特質與心理狀態。
分析網路用語裡「我」、「你」、「我也是」等詞彙的分布與使用量,就可以分析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正面來說,透過大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找出精神狀態不穩定、過度焦慮、憂鬱、出現妄想症狀、大腦功能退化的人,給予協助。
但如果想多一點,這代表有能力的人或組織,可以預測某特定人的大腦特質與對事情的反應模式,然後把這些資料賣給潛在雇主、正在談判的商業合作對象、保險公司,甚至某些政治團體。

你的社群使用習慣報告,值多少錢呢?

假設你玩了某個臉書心理分析遊戲,然後有個強大的AI系統取得你的發文、按讚、被按讚、追蹤、被追蹤數據、網路行為時間,細密分析你的遣詞用字,對你做出完整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值多少錢呢?
你未來的岳父或婆婆,可能會很想拿到一份,但你是否希望很多人在見到你之前,就已經對你有很透徹的瞭解?有這樣的資料,千里外的網路商店就知道該用什麼話術賣什麼東西給你,你會買單。
好啦,做科幻小說式的聯想可以想很多,研究本身當然還是會有許多限制。這份研究是找來一群「推特」的使用者,通通是日本人,156位男生與83位女生,平均年齡22歲。然後讓他們做52種各式各樣正式的量表,做完可以拿到3000日圓車馬費。
受測者至少要曾發出100則有意義的「推文」,發推量多的受測者,最多選取最近的3200則來分析。接著,對他們的網路使用行為做非常多的採樣與分析,包括文字的表達方式與蘊含的情緒、某些字詞出現的頻率,以及15種推特使用行為。
根據研究者的分析,從這些網路行為至少可以預測23種人格特質。這種預測當然不會很精準,無法取代心理師的正式評估,但已經可以拿來篩檢高風險群或拿來牟利。

透過社群互動,發現你的人格特質

最能預測的是人際互動的模式,如外向、內向的特質。重視規則的亞斯特質也容易被預測出來。負面用語與缺乏正向字彙,可預測憂鬱、焦慮與妄想,若有長期的比較可看出精神狀況的變化。智商(尤其語言智商)、生活滿意度、有否飲酒與抽菸行為、大腦運作模式(偏同理或偏系統化思考),以及所謂「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都容易透過網路行為來預測。
比如說,外向的人可能會四處追蹤網友、留下正向樂觀支持性的話語。亞斯特質強烈的人,可能會專注在某些特定議題,吸引特定的追蹤者與按讚者,但不太會到議題之外的討論串發言。透過更精細的分析,或許日後還能對網友做出更多人格特質的預測。
但也有些特質很難透過網路分析呈現,如真正的病態人格(psychopath)或馬基維利主義者,他們只為真正的利益發言,不會也不想在網路洩漏太多蛛絲馬跡。
當人工智慧的能力越來越強,我們要在網路上留下什麼足跡,就會變成要慎重考慮的問題。要坦然表現自己?還是刻意裝個模樣?或者保持沉默、當個旁觀者?
但即使不發言,按讚與追蹤的行為,還是會吐露許多秘密。即使這些秘密有受到臉書、推特保護,外人不易取得全部資料,但可想像臉書等公司早就利用大數據分析來讓廣告更精準。
不過研究者還是認為,如果能建構廣泛的社交網絡、到處留言參與討論,還是能增進「自覺的幸福感」。只是我們無法釐清,這是否只是因為快樂的網路使用者,本來就能在網路上交更多朋友。
歡迎到Readmoo參考作者的電子書

參考資料

  • Differential ability of network and natural language 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to predict interpersonal and mental health traits
  •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can predict a wide range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ttributes
  • How Social Media Activity May Predict Personality & Mental Health Traits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97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隱蔽人格並非病態人格,不應該對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貼上病態的標籤。閱讀此書幫助我們能夠自覺一段關係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地方,並從心理層面分析其根本原因,若我們希望能長久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就需要先能自覺,才能避免傷害伴侶或被伴侶傷害。
Thumbnail
1.   頻繁更新你的社群資料,向其他朋友去打聽你的事情、最近在做什麼,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2.   刻意模仿你很多事情。 3.   他和別人滔滔不絕地談話,但你一出現他就靜默。  4.   對於你做得不錯的事情自動略過,或刻意稱讚。 5.   當你遇到好事時,他會假裝一點也不在乎。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Thumbnail
從BIG5性格測試的結果,反思測試報告的解讀,分析個人的性格特質,討論人際關係對於對他人看法的影響。
Thumbnail
人格到底是什麼? 心測結果準是巴納姆效應? 這期跟大家分享MBTI簡單判別,也介紹一部關於情緒影響人格、人際關係發展的電影 人格構成:「本我」是與生俱來的人格,潛意識;「自我」是有意識,個人的生物慾望和社會規範之間相互協調折衷;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想要完美。 MB
Thumbnail
MBTI流行一陣子後,在社群媒體就常常看到大家用I人或E人宣稱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發現有些E人慢慢也會變成I人,甚至有社交恐懼的傾向出現,真的是非常迷的現象,今天就稍微跟大家聊聊我從E轉I的心路歷程,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社交焦慮和社恐吧!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
Thumbnail
隱蔽人格並非病態人格,不應該對擁有這些特質的人貼上病態的標籤。閱讀此書幫助我們能夠自覺一段關係中是否有不健康的地方,並從心理層面分析其根本原因,若我們希望能長久維持一段健康的關係,就需要先能自覺,才能避免傷害伴侶或被伴侶傷害。
Thumbnail
1.   頻繁更新你的社群資料,向其他朋友去打聽你的事情、最近在做什麼,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2.   刻意模仿你很多事情。 3.   他和別人滔滔不絕地談話,但你一出現他就靜默。  4.   對於你做得不錯的事情自動略過,或刻意稱讚。 5.   當你遇到好事時,他會假裝一點也不在乎。
Thumbnail
在流量為王的網路時代,有多少網路工作者被瀏覽數及追蹤數等數據所掌控? 又有多少人會以網路流量為評斷依據,判斷究竟一個人說出口的話「有沒有價值」? 在面對一項人事物時,不少人都容易簡單粗略地以「外在價值」來做評斷, 但價值其實不僅僅存在於外在、可量化的,更多的是隱藏在內、難以量化的深度價值。
Thumbnail
TikTok作為一個全球性的短視頻平臺,對人們的社交、心理和文化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將從社交、心理和文化等方面分析TikTok對人們的影響。
Thumbnail
從BIG5性格測試的結果,反思測試報告的解讀,分析個人的性格特質,討論人際關係對於對他人看法的影響。
Thumbnail
人格到底是什麼? 心測結果準是巴納姆效應? 這期跟大家分享MBTI簡單判別,也介紹一部關於情緒影響人格、人際關係發展的電影 人格構成:「本我」是與生俱來的人格,潛意識;「自我」是有意識,個人的生物慾望和社會規範之間相互協調折衷;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道德原則支配,想要完美。 MB
Thumbnail
MBTI流行一陣子後,在社群媒體就常常看到大家用I人或E人宣稱自己的社交屬性,但隨著時間推移,不難發現有些E人慢慢也會變成I人,甚至有社交恐懼的傾向出現,真的是非常迷的現象,今天就稍微跟大家聊聊我從E轉I的心路歷程,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社交焦慮和社恐吧!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個情緒感受力很卓越的人,很容易感知到別人的情緒,有時候還很容易讀到別人的念頭,並將別人的情緒不論好壞一概接收。而具有這樣特質的人,人生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學會分別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學會為自己與他人之間設下健康的界線。
Thumbnail
行動和想法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的行動方式能夠拉近或推離我們身邊的人和事物,就像是我們人格風格的大聲公一樣。這篇文章探討了行動和想法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了一些思考的觀點。
Thumbnail
《背後操控行為決定,你卻不知道的慣性思維》是本書名就講完內容在說什麼的書(笑)。原文書名是:How Do We Know Ourselves? 直翻是「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簡單說,這本書就是要帶你了解人類常見的心理偏誤,讓你可以更加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