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Coursera的一堂課|幸福科學(1)

    看孩子網課,自己也想下海看看

    看著小孩網課,書僮我每天流連在那些看了眼神死的教學內容中,覺得空虛。
    突然腦中閃過一個念頭,孩子可以網課,我自己也可以選一些有趣的網課才是!
    腦中第一首選自然是朋友曾推過的Coursera,聽了這麼多次,還不如親身體驗一次。
    網路上介紹Coursera的文章很多,簡而言之,是一個與多家美國知名大學合作,提供線上免費課程的網站。
    Coursera賣點就是該網站內有極大量的線上單一課程、各類學程,有些可以提供證書甚至是甚至是知名大學的學分或學位承認。
    Coursera線上課程有些須付費,但仍有許多課程是免費的,或需要證書或學位學分才需要付費。
    如果只是先讀個興趣,就選擇旁聽相關講授課程資訊,不僅可以免費上課,若上完之後想要領取證書,也可自由選擇。
    一想到這麼多名校課程學識可以不花一分一毫就從網上取得,這麼划算的課程?不上嗎?

    興趣出發,才持久

    仔細搜尋一下相對較為熱門的課程,我發現許多課程都是與工程、科技相關,我其實是文組腦,對於AI、電腦相關的課程先入為主的覺得有點學習門檻,內在已在抗拒,但轉個念,根本不需要跟風去上甚麼時下流行的Python、Google IT support等等;目前我正在充電階段,找些有意義有興趣的課程來上,如果喜歡,再拿個證書也不遲,一舉兩得。
    所以我選了一門也頗熱門的課程─Science of well being,幸福科學。

    10週的幸福科學(Well-being Scoence)

    這門為期10週,開課教授是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及認知科學家Laurie Santos。以下是我自己的每週進行的自學筆記及心得。

    第一週─介紹,並測驗自己的快樂程度與自身優勢
    課程目標:希望我們了解到目前我們的快樂程度以及自身特質的優勢
    • 個人特質優勢測量:第一週課程提供一個VIA test(個人優勢測驗),藉由透過問卷120題,找出自身的24項特質優勢,包含最重要的前5項個人優勢。可惜網站上只有略略的說明各項優勢代表的意義(比如我下面自己的個人優勢表現),若想更進一步瞭解每項個人優勢的內容,則可以付費購買報告。
    以我而言,最強的五項分別為:
    勇健安製作
    勇健安製作
    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五項特質優勢後,老師說明希望各同學可以將屬於自己的特質優勢加以放大、茁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週回顧說明:我到第二、第三週至今,並沒有看到老師針對此特質優勢提供更進一步解釋或說明,或許就是讓我們自己可以更了解自己的一種測驗)。
    • 快樂程度測量:包含了兩項心理測驗
    勇健安製作
    勇健安製作

    第二週:我們對於快樂的誤解
    這週的學習目標我認為是在探討那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會讓我們快樂的事物,其實並沒有對我們快樂程度造成更多正向影響。
    許多心理學舉例,印象較深的包括:
    那到底甚麼會增加我們的快樂程度?如上述擁有很多錢真的可以帶來快樂嗎?答案或許是肯定,但多數研究均指出增加的快樂程度其實遠不如我們想像。簡單的來說,社會上的共識是越有錢越好,越有錢會越快樂!但其實達到一定的財富,人類的的快樂度就不會再增加了!

    甚麼會影響我們的快樂程度?

    第三週 為何我們的期望會這麼不符預期?
    這一週在探討為何我們所認為的那些事物(第二週提到的好東西、好成績等)無法替我們帶來我們原本以為可以帶來的快樂呢?老師提出了以下論點:
    • Miswanting(錯誤想望):心理學者Tim Wilson 及 Dan Gilbert提到了miswanting─也就是我們大腦訊息告知我們獲得了哪些東西會讓我們快樂,但其實那些東西是大腦的誤判,造成了錯誤想望。
    • Reference point(參照點):老師提到運動員的案例。拿到金牌的選手理所當然會非常開心,但獲取銀牌的選手可能因為參照點是「差一點點就可以奪金」,所以快樂程度顯著下降,但拿到銅牌的選手可能參照點是「我可能無法拿到任何獎牌─金銀銅」,卻得到了銅牌,站上了領獎台,多麼不容易,因此快樂程度會大大升高。這就是快樂程度會依據參照點不同而不同。另一個案例是,曾有個實驗,詢問年收3萬美金的人和年收10萬美金的人,所希冀自己可以達到的薪資是多少?年薪3萬的人會說5萬,而年薪10萬的人則一口氣達到25萬,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每個人希望的薪資水平會和目前的收入有絕對關係;經濟學家研究指出,期待薪資會是目前薪資的1.4倍。
    • social comparion(社群比較):1998年學者Solnick和Hemenway進行研究指出,哈佛學生選擇哪個快樂程度較高?
    第一項:收入為50K,同學(相當程度的)則是25K
    第二項:收入為100K,同學(相當程度的)為250K
    研究結果有56%選擇第一項的快樂程度會較高,但想看看,第二項的收入其實是第一項的一倍之多,顯示社會群體間相互比較其實無所不在也影響深遠。
    另一項1997年的研究指出,當你看電視時間越久,你評估其他人的財富會越高,相對的,你會認為你的財富很少(可能看了太多富豪影集)。1999年研究指出,每週多花一小時看電視,你每周會多花4元在家庭消費上(廣告效果?)
    課堂特別提到了那是1997年社群媒體還沒出現的年代,現在臉書等社群媒體影響更大,甚至影響各年齡層的心理素質。研究指出,當我們在臉書上看到比我們好的人事物(往上比較),我們自尊心會受到很多打擊,覺得自己特別糟糕;反之,往下比較則較無這種落差。
    • hedonic adapdation(享樂適應):當我們進入一個讓自己愉悅的情境之中,我們會感受到特別快樂,比如剛考上好大學、獲得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但我們人類很容易去適應這種環境改變,接著就不再覺得特別快樂,反而歸於平靜,稱為享樂適應。
    先停筆,接續第四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