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十一世紀,荷蘭大饑荒以另一種面貌繼續被書寫。人類科技發展到開始研究「表觀基因遺傳」(epigenetics),簡單說就是,生物的「表現型」(phenotype)並不是單純由DNS的排序來決定,還有其他原因來決定基因的開/關。這開關絕大多數是透過基因的「甲基化」(methylation)來作用。
這類研究一般只能找上小動物,譬如生長快速的小老鼠。讓母老鼠在懷孕時挨餓,生下的小老鼠,就比較容易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對人類的研究,就只能找上戰爭、政爭帶來的大饑荒,在大饑荒之後長期追蹤當事人與下一代。
荷蘭大饑荒因為在之前、之後,荷蘭人大致上可以保持充足的糧食,有良好的戶政系統,而且荷蘭人並沒有遇上顛沛流離的族群危機,所以研究者可以在五、六十年後,找到久遠的戶政與醫療紀錄,跟受孕時遇到饑荒的人會談,同時追蹤到他們的下一代。
而更驚人的是,科學家發現,這種表觀基因遺傳,竟然可以傳到第三代!如果是小老鼠,還可以影響到第四代、第五代。也就是說,阿公阿嬤小時候如果在生長發育的關鍵期、或在懷孕時遭遇嚴重饑荒,不只是生下的小孩可能會有三高問題、心血管疾病,連小孩的下一代,也一樣會有較高的比例從一出生就有健康隱憂。
「表觀基因遺傳」讓人「毀三觀」的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歹命,長大遇到什麼慢性疾病、或從小就帶有某個精神科狀況,說不定,這原因來自你的阿公、阿嬤。命運有些是「天注定」,這個「天」,有一部分來自你的祖先的不幸。然後,天曉得,如果你的阿公阿嬤小時候偷抽煙、喝酒、碰到一些會上癮的東西或有毒物質(戴奧辛、PM2.5?),會不會就一路遺傳不穩定的基因給你?
荷蘭大饑荒早期的研究已經證實,在懷孕時(尤其是在第一周產期時)遇到大饑荒,生下的小孩,以後不只容易有健康問題,在找工作、升職加薪時,也明顯不如之前、之後出生的荷蘭小孩。這類研究很多,例如二〇一八年有篇研究發現,當年懷孕時遇到大饑荒的荷蘭人,如果跟他們的兄弟姊妹比,在這麼多年後,還是可以發現DNA甲基化有明顯不同,而不同的地方也很可能跟三高、肥胖、心血管疾病有管。
懷孕時遇到饑荒,會不會影響第三代?等到第三代長大一點,一篇二〇一三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如果爸爸受孕時經歷荷蘭大饑荒,小孩在出生時體重較重,長大後的體重、BMI值也較高。這也都意味著,這些第三代,未來有三高與心血管問題的比例可能也會比較高----雖然如果早些警覺,加強健康促進的運動,也可能降低這些風險。
受孕時母親遇到大饑荒,對小孩之後的影響,已經有許多研究說明。很無奈的,壽命的縮短是最大的衝擊,到一定年紀後,這些人的死亡率,跟之前、之後誕生的荷蘭人比,都是明顯增高。但悲情的命運是,他們在比別人嚴苛的健康狀況下好不容易養大小孩,小孩還是會承擔一部分多年前的災難帶來的問題。
「表觀基因遺傳」研究發現,果蠅如果從小跟天敵「寄生蜂」共處四天,行為的改變可以遺傳到第五代。在更低等的「圓蟲」,環境變化帶來的「代間記憶」可以延續十四代。「表觀基因遺傳」這套機制的存在,可以讓生命週期短的生物,把所處環境的特徵藉由「甲基化」傳達給下一代,也算是一種生命記憶吧。
但對壽命長、現在已經掌握改變環境能力的人類來說,還不太清楚這樣的「甲基化」,對人類有帶來什麼好處。不過,若繼續研究下去,或許有一天我們就能找出方法,把受精卵找出來清除這些會帶來不幸的「記憶」。
最後,我們要講到引發大眾媒體注意的第一篇人類表觀基因跨代遺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