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新書發表會後一週,我終於湊足零碎的時間把書看完一遍,除了一些小錯字跟一個法令沿革錯誤之外,是一本好讀的學術研究成果,在我們的社會脈絡中,勾勒出現在的教養類型策略、焦慮來源並分析可能成因。
教養一如作者所言,具有相當的特殊性。除了親職是重要的社會身分與主要的社會認同外,也具有高度個人化經驗的特質。不同的社經地位和教養策略所面對的壓力、困境不盡相同,透過訪談和觀察的研究,相當完整的勾勒了整個現今教養的大致風貌。
對家長來說,他不是一本指導你如何進行教養的書,但他透過大的脈絡去分析、討論到底兒童的教養策略選擇,有哪幾種可以歸類的類型、以及可能選擇的理由。對一般的讀者而言,透過不同的介紹,可以去重構自己的童年經驗,藉之重新定位失落的部分。不同社經背景的家長,能夠有的選擇不同,而不同成長背景的家長,也會有不同的選擇傾向。從家長及兒童的反應中,整理出脈絡並且類型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作者透過取樣的方式做了初步的篩選,再透過現場觀察、訪談的方式找出足夠的證據來說明分類的有效性,得以做為整個社會教養的理解框架。
書中提供的階級化親職場域,說明了不同資本總和和益品類型的理解框架下,中產階級的家長對於教養選擇高度競爭與塑造自然的兩種截然不同選擇,以及中下階級家長選擇放任以及追求階級流動的不同樣貌。我認為後者不能算是選擇的原因是,幾乎沒有選擇的能力,忙於營生真的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但社會並沒有給予足夠的空間和支持,這也是作者另一個想要說明的。
算是挺認真看完這本書的,當然也因為自己的專業多少與教育有關,所以有幾個明顯的錯誤,在這麼繁雜的書中誤植了。包含兒少相關法令的沿革以及楊茂秀先生名字的誤植。書裡有些並不很熟悉的社會學研究成果,也成為了整個討論的理解框架,能用這麼流暢的文筆表達,是個境界,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另外,對於作者提出的保安策略作為理解框架,與其說是保安,毋寧是家長投射式的追夢,在語脈上,保安似乎偏重的是保有下一代的安全,但我認為很多的現象不僅僅是安全,更是一個理想生活的追尋。另外一個討論的篇幅較少也比較難研究的,則是傳播媒體的影響。當親職教養雜誌、書籍充斥,到底哪些想像中的危機在這個過程中被放大、甚至不理性的擴散,也許也是個有趣的議題。
極力推薦給每一位正在教書的朋友看,我相信不同家庭教養策略的了解,有助於理解學校教育現場的學生為何會有這些行為。同時也推薦給每一個想了解自己的朋友看,透過教養的框架,也許你會更明白自己可能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
當然,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夠在更多跨階級界線的理解中,共同建構一個更好的社會!
================================================

勘誤:

P141最後一行挑「的」很,應該是挑「得」很 P247第二段第三行舌「粲」蓮花,應該是舌「燦」蓮花 P318第五行「佳」惠校內,應該是「嘉」惠校內 P332第三段、P346第二段「護士」建議改為「護理師」 P353第二段第四行楊「哲」秀,應該是楊「茂」秀
此外,P348頁的法令歷程似乎不正確,我去找了余漢儀教授的文章〈我國青少年現況及少年福利法之探討〉,第116頁有提到相關的內容,但並不是這樣呈現的。再到立法院法律系統查詢,1973年並沒有一部「兒童與青少年福利與權益保護法」,甚至現行法規也不是這個名稱,是「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92年5月28日合併了原先的「兒童福利法」及「少年福利法」而產生「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並在100年11月30日又再度更名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而P356的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也改名了,104年2月4日公布施行的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取代了前面的法令。同一頁,兒童局也走入歷史了,1999年11月20日成立內政部兒童局2013年併入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原機關位置現在是中部辦公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就是碎念一般的讀書心得。同時具備教育、法律專業,支持討論,歡迎留言。立場上支持臺獨、多元成家、廢死以及每個人都應該用不影響別人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喜歡喝酒、看書、運動,對電影、繪畫及音樂沒有研究。其他的想法、電影、活動之類的另外發表在臉書粉專「專業的粉絲專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