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毒型情緒:侵蝕你美好人生的15種負面有毒情緒》從認識到瞭解,一本足矣

《有毒情緒》書籍封面
《有毒情緒》書籍封面
  這本2012年出版的書籍是由某位故友贈送的,作為雞湯類書籍內容算是相當厚實有料,以情緒為主題,詳細解說了各式各樣的情緒反應、呈現方式與原由,以及如何改善狀況。但就跟市面上的其他雞湯書籍一樣,知易行難,最重要的關鍵還是閱讀者是否有心改變。作為瞭解情緒的入門書籍也未嘗不可。
  作為紀念,讀完之後想在脫手前留下自己感想的紀錄。
來到世上時,我們雙手握拳,因為我們什麼也沒帶來;死的時候,我們兩手一攤,因為我們什麼也帶不走。——P.36
  正如這段話所述,正常的情緒並不會在我們身上留存太久,但若是沒有妥善獲得代謝,便很可能累積、沉澱在心中化作別種樣貌。
所有人都有可能患上恐懼症嗎?在大多數情況中,對某種人事物的無端強烈恐懼是一種回應、一種警訊,表示此人有著來自久遠以前未療癒、未解決的情緒。——P.40
  未被妥善處理的情緒可能影響到我們對於眼前事物的反應與態度,進而牽動自己的內分泌,久而久之、也會造成令一種層面的隱憂。
長時間處在壓力之下的人,很可能腎上腺素成癮,身體也會自然分泌這種荷爾蒙。這樣的人需要感受到壓力,一般而言,他們會從事一些危險活動,而且總是在尋找爭吵或打鬥的機會。——P.22
  身心的交互影響甚至可能擴及行動、或是思想層面。
《好心情手冊》作者大衛.柏恩斯說:「你把自己的情緒當作事實的證據,其中的邏輯如下:『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所以我就是個沒用的人。』這樣的推理是錯的,因為你的感覺反映的是你的想法與信念,如果想法與信念被扭轉了——常常如此——那你的情緒也沒有正確性。陷入憂鬱狀態的人幾乎完全被這種情緒性推理佔據,無法想到要去質疑讓他們產生那些感覺的感知。」——P.72
  而思想又會反映在當事人與他人的互動之上,這一切環環相扣。
現今社會,常常可以聽到許多人說:「我不僅對自己嚴格,對別人也不寬待。」我們以為唯有嚴格要求、追求完美,才能成為卓越的人才。如果你也這麼認為,那麼請相信我,你錯了。人完全可以不用在完美主義的麾下生存,依然能變得卓越。——P.95
  以下這個段落,是我覺得全書最中肯的段落之一,人生在世、唯一會陪你走到最後的旅伴終究是自己,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學著理解、察覺、處理自己的情緒,才能盡量減少無謂的煩惱。
你的許多莫名其妙的哀傷,只有一個解釋:別人沒有如你需要或期待的那樣愛你。人們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陪伴你,你終究會有獨自一人的時候。在艱困時期,沒有人可以陪你,你會是一個人。狀況最糟的時候,沒人會打電話給你;你最需要的時候,沒有人會在身旁。所以,在最困難的時期,你只能一個人面對,因為別人只會陪你到半路。——P.242
  心靈的成長,需要用一生去學習。我也還在路上,與你共勉之。

部分書摘

十九世紀英國的知名牧師查爾斯.司布真說過:「焦慮無法透支明日的擔憂,只能消滅今日的力量。」——P.20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阿爾伯特.班杜拉創造了「自我效能」這個概念,用以指個體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滿意結果的預期,也就是對自身能力水準的評估。當一個人了解自己的優點,而且可以適應所處的狀況,他的自信心就會增加,並影響自己的行為及處理恐懼與不安的方式。——P.43
恐懼傳遞了一個內在訊息:「你離開了安全區域。」目前為止,你所做的一切都讓你很安全,你沒有冒什麼險,卻也沒有成就任何事,因為想成就某事,是需要冒險的。生命很美好且令人興奮,但你必須勇於冒險,即使你會因此感到害怕不已。控制或戰勝恐懼的一切就在你之內,你才是那個掌握你生命的人。——P.46
憤怒是一種能量,好好利用,就能成為解決困難的好工具。——P.50
不要揣測別人的想法,直接去問他就好了。不須猜測別人的感覺,不必無端加諸罪過在別人身上,我們都有責任學習與別人相處,創造成功的人際關係。問題永遠在自己之內,不在外面,我們必須從內在解決問題,而不是期待別人改變。——P.57
一個憂鬱的人不只無法好好跟自己相處,人際關係及他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也會出現困難。問題是,他又強烈需要感覺自己是被愛的。——P.67
不要覺得陷入憂鬱的人很可憐:焦慮與憂鬱的狀態往往很容易觸動人,讓人落入過度保護的角色裡。不要用言語「鼓勵」陷入憂鬱的人:不要說:「打起精神來!」「你現在發生的事哪有我慘?」這些話指能緩和焦慮,卻會讓憂鬱的人更加絕望,因為他比任何人都想離開他陷入的狀態。他也想要走出來,他的腦子也告訴他不要再憂鬱,問題是,他就是無能為力。不要顯得冷漠:冷漠的態度會讓憂鬱的人無法表達自己,並增加他的憂鬱。想要幫助處於憂鬱狀態的人,就請你不帶偏見地陪伴他、傾聽他,而且不要質疑他試圖表達的東西。——P.82
完美主義者做事的動機常常起因於負面想法。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完美的形象是人一出生就存在的,人類的無意識中有著一個完美的原型或模型,促使我們去追尋完美。事實上,完美就如同人擁有的多數特質一樣,大部分是受到家庭影響,完美主義更是與父母在小孩出生頭幾年的教養有關。一對權威、嚴厲、善於批評、難以取悅的父母,會養育出追求完美的小孩。這類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不會賦予小孩的行為任何價值、不會肯定孩子,而是把完美變成孩子的需求。例如他們會對孩子說:「如果做得好,就買冰淇淋給你。」「如果課業表現好,就送你腳踏車。」——P.92
勇往直前:讓自己成長、邁向未來的唯一方法,就是前進。——P.100
人犯錯自然會覺得內疚,但一個覺得羞愧的人會開始認為自己有問題、自己很糟,別人會因此討厭他。當我們覺得自己是被嘲笑的對象,有毒的羞愧便出現了,因為這讓我們開始貶損自己,相信自己有缺陷、有所不足。這麼一來,便徹底掉入有毒的情緒之中。——P.106
羞愧跟能力、天賦、潛力與智商完全無關,而是讓我們直接覺得自己不適任、不適合。——P.107
唯有當你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是個完整的個體、自己之內就有成功所需的一切,你才能與另一個人結合,組成團隊,而不會變成一個共依存者。——P.146
如果覺得被拒絕,你必須了解,雖然受傷了,但你是唯一有能力給出你接收到的東西的人。遭受拒絕的人會盡一切可能讓自己被拒絕,甚至是在自己接受恭賀的情況下(很讓人驚訝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療癒那種被拒絕的感覺。接納與價值是別人無法給你的東西,你必須接受自己、賦予自己價值,不要允許任何人控制你的心。假如向外尋求認可,你將無法享受任何成功與喜悅,因為你在乎的是別人的想法,你覺得重要的,別人不見得這麼認為。但我想告訴你,你的自尊與快樂並不是由你擁有的事物或別人說的話決定。當你開始接受自己、讚美自己,你的自尊便會逐漸增長。——P.240
學會向自己害怕失去的事物說再見。不要執著於任何事物。自由就是不被任何事物束縛。你現在擁有的,就好好照顧、好好享受,但不要執著。要學會放手,這樣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了那些事物,你就不會痛苦、不會受傷。如同我們人類一樣,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週期。一切事物都是短暫即逝的,即使沒有那些東西,你還是有能力繼續活下去。——P.24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