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嗎?我想許多人是對於幸福來者不拒,並且渴望幸福、得到幸福、接受幸福,好像一切就是這麼順理成章,人本就該追求幸福。可是是否曾想過有些人沒辦法理所當然的接受幸福、甚至厭惡幸福,刻意讓自己不幸,把幸福趕得遠遠的,說著這麼做也只是為了讓自己不受傷。為什麼幸福會傷人呢?幸福不該是溫而不燙的冬日暖陽嗎?
最近睡前在閱讀《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書中用每個章節解說一種精神症狀,我讀到其中一篇是關於「
憂鬱性人格」的解說,憂鬱性人格乍看之下憤世嫉俗,刻意不幸,總是憂鬱,背後很多原因其實都只是自我厭惡和受了太多傷而無法相信幸福的傷心故事。那時候讀著,我想到了我很愛的一部作品:
西尾維新的《
物語》系列,在《
終物語》中出場的一名角色,
老倉育。結果書還沒讀完,我就分心跑回去看動畫了,至此也就萌芽了寫這篇文章的想法。
動畫ending card裡VOFAN老師畫的老蒼育
關於老倉育的部分,畢竟不是整文的重點(如果寫太深不就變成動畫推坑文了嗎,雖然我是蠻推薦大家可以看),就簡單幫大家科普帶過這個角色的經歷:老倉育是作品中主角的青梅竹馬(悲劇的是主角卻一度遺忘這件事),老倉育生長的家庭環境非常糟,父母不和到會動粗的程度,從小在家庭失和與暴力之下長大的他,曾經有過一次被拯救的機會:主角的父母職業是警察,在主角小時後將老倉育安置在主角家裡面,然而普通家庭諧和的樣貌讓老倉育覺得太刺眼,最終又逃回家裡。到了國中時,家庭關係到了分崩離析的邊緣,老倉育透過非常隱晦的方式:邀請主角到她家,並教導主角數學,希望主角藉由察覺老倉育家裡的環境(由於家庭暴力的關係,房子裡猶如廢墟充滿了被破壞的家具),希望主角察覺這一切,並告訴他的父母老倉育的家庭狀況,希望藉由外人之手介入,拯救她的家庭。然而那時的主角卻沒察覺這些事情,導致老倉育最終家庭破裂,父母離異,母親帶著她離開家裡生活,而母親在離婚後深受打擊,終日閉門不出,老倉育只能在非常痛苦的狀態下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努力生活。
在那之後,沒有被拯救的老倉育成為了一個個性非常極端的人,憎恨世界,憎恨主角「忘恩負義」(即使主角本身嚴格來說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只是沒有察覺到他的提示而已,卻因為如果不去怪罪主角,老倉育又必須得將這些痛苦加諸在自己身上,所以選擇藉由憎恨主角來分擔一些痛苦),渴望幸福卻在現實中卻得不到的她,只能以各種糟糕的方式宣洩情緒,用傷害來保護自我。
《物語》系列中有個角色對老倉育的評價是這樣的:「育姊姊也是堅強又強韌的人。 說「強韌」好像不太對? 如同腳踏車的骨架,遭受衝擊的時候會自己扭曲變形,分散衝擊的力道。不然的話,我覺得很難呈現「現在還像這樣活著」這種某方面來說超越怪異現象的現象。 自傷,藉以自保。」
受過傷的人,有些人選擇長出刺來保護自己
大多數的人其實還是渴望幸福、被拯救的,只是有時候恰恰就還是有些人沒能得到救贖,而那些掉下來的、沒被接住的、受過傷的人,往往不少人開始選擇武裝自己,讓自己長出刺蝟的刺,保護自己,更糟糕一點的人會開始主動攻擊他人。
因此變得有點憤世嫉俗,覺得是這個世界讓自己沒辦法有所伸展,所有的公平與正義都未曾降臨在自己身上,但他們其實都有個核心問題所在:用太嚴苛的標準審視自己,甚至到了自我厭惡的地步。只要出了點小差錯,就會開始用最嚴厲的詞語對待自己,不斷地自責與檢討,嚴重一些的話會把自己評得一文不值、覺得自己沒資格活在世界上,儘管犯的錯都只是那些每個人也許都會犯的、無傷大雅的錯。這時候在旁人的眼裡看來,對方就會覺得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過度地貶低自己,是把自己當成悲劇主角嗎?也太反應過度了吧?是要覺得自己有多不幸?然而,往往這些口風傳到當事人耳中,就會更加劇自身的責備與痛苦,會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很沒用。
為了不讓自己太過痛苦,老倉育只能選擇將對自己的厭惡投射到他人身上
因為過度的自我貶低,導致身邊的人也開始避之唯恐不及
而這樣子的憂鬱性人格,往往也會讓陪伴在身邊的人相當頭痛,即使是最親密的另一伴也很容易在陪伴的過程中感到痛苦,每當培養感情的過程中遇到瓶頸,可能憂鬱型人格的那一方會開始說出不少喪氣話:「看吧,我果然不值得被愛」「你果然是因為可憐我才跟我在一起」,而聽見的那個人想必也是滋味不好受,這樣很像自己的努力與感情都錯付了人,過往的付出被全權地否定。於是兩人之間的裂縫很容易因為在這樣錯誤的表達而造成傷害的循環中越來越大,最後導致關係被痛苦的結束。每一次關係的破裂,又會讓憂鬱型人格的痛苦加劇,好像無底洞一般,只能不斷地墜落。
《以為長大就會好了》書中提到,憂鬱性人格表現出來的特點如下:
- 安靜、被動、優柔寡斷
- 沉悶憂鬱、厭世、無法感受快樂
- 自我批判、譴責、蔑視
- 疑心病重、經常進行惡評、滿腹牢騷
- 有良心、嚴以律己
- 沉思、多慮
- 沉浸於自己的不合適、失敗、負面事件等,甚至享受自己的失敗
而因為這樣的狀態雖然類似憂鬱症又不全然有明顯憂鬱症的症狀,因此也很難被診斷出是怎樣的問題,也很難自我察覺到自己有這樣的狀況,常常只是深陷痛苦卻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為什麼這麼認真地活著卻得不到幸福?」來自他們的心裡話
其實憂鬱性的人格即使性格有些扭曲,卻也大多在嘗試著努力過上「正常的生活」,多數人擁有著不差的責任感,別人託付的工作都會努力達成,因為希望自己不要被他人給上不好的評價。但因為這樣的責任感是並不是出自於自身,而是太過在意他人的眼光,於是即使把工作做好了,也很難得到真正的成就感,往往會感到無比的疲乏。老倉育於作品裡還有一段插曲,就是作為班長的她有著強烈的責任心,總是把所有事情都往身上攬,一次班級集會的事件裡還因此差點跟同學們交惡,最後沒有善終的事件又導致了她一段時間的拒學,而這樣的道德受虐現象本也與她的自我譴責、自我厭惡息息相關。像這樣把太多不屬於自己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的人往往遇到挫折或失誤後會擁有強烈的罪惡感,進而把自己評價為「看吧,我果然連別人交代給我的事情都做不好,真是爛透了」,這樣的處境讓人把這些痛苦加諸在自己身上,並且享受著這樣的懲罰。
認為自己有所付出,卻得不到好的結果,更鞏固了自己果然得不到幸福的錯誤思想,成為了徹徹底底的厭世人,就如同上方的對話截圖一樣,老倉育的成長過程中一路以來並沒有做出什麼滔天大罪的事情,卻因為從小家庭環境的失和,導致她一直都沒辦法過到稱得上「平凡」的生活,失去了對得到幸福的信心。
幸福的代價往往太重,導致他們選擇拒絕幸福。
大家應該聽過不少這樣的故事,一個過著平凡生活的人,突如其來中了彩票得到大筆獎金,卻導致家破人亡、窮困潦倒的案例,中頭彩理當是無與倫比的幸福,最後卻成為了一場悲劇。這並不是說中了頭彩的人就一定會導致這樣的結論,但在憂鬱性人格的人眼裡就得出了擁有幸福的代價很大的結論。幸福是等價交換的,要得到多少的幸福就要給出多少的代價,現在的快樂可能會導致未來自己的不幸,既然自己已經習慣了不幸,乾脆就繼續不幸下去吧,反正習慣了。這樣子偏差的想法根深蒂固在他們的腦海裡,再也無法理所當然地感受到快樂。也有些時候會演化成明明處在一段很糟糕的關係裡,但因為覺得幸福相伴而來的即是痛苦,帶著有點斯德哥爾摩情節的狀態下與人交往,明明對方不是善類,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卻也沒有想要離開對方的意思,為了得到對方的愛,甘願接收這一切。
所以也並不是他們不想得到幸福,而是不願意去幸福,害怕自己變成了患得患失的人,推開了一切他們本該可以擁有的美好事物。把不幸粉飾於一種維持安穩現狀的虛偽幸福。對自虐又憂鬱的人而言,人生是空虛的,唯有痛苦這件事情會一直延續下去,人生只有消極的求生意志。
幸福既不刺眼也不沉重,每個人都值得擁有
在動畫劇情的尾聲,主角與同行友人點出了老倉育的問題,說著老倉育之所以得不到幸福是因為她不想要幸福。並且對著她說了我認為很棒的一段話:「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幸福能把你壓垮,幸福一點也不耀眼也不沉重,不要高估了幸福,所有的幸福都是恰如其分的,所以請不要討厭世界、討厭這一切,請你多喜歡自己一些,任何人得到幸福都是理所應當的。」
這些話我很想送給所有正處於這樣憂鬱狀態的人,儘管勒著許多這類人的癥結點就是他們不認為自己值得幸福,但我還是很希望他們能夠一點一滴地慢慢接受,接受陽光灑在身上的溫暖,感受被人給愛著的快樂。如實地感受所有的情緒,不論喜怒哀樂,自己都有資格呈現,也不要再把不是屬於自己的責任給扛在身上了,解放被自己道德綁架的那個自己,要學會原諒自己,要承認自己也能和他人一樣擁有這些幸福與快樂。即便在成長的過程中受了傷,那也不是自己的錯,即便這些傷口都不會好,也不代表往後的你就沒辦法得到幸福,《以為長大就會好了》在此篇中最後下的一句話是:如果能夠感受到痛苦,就意味著也擁有足以感受幸福的能力與可能性。
結語
我自己認為自己本身是有點這樣狀況的人,雖然狀況已經開始慢慢好轉,可時常還是在某些問題上鑽牛角尖,認為都是自己的錯,直到小龜點明我說那不是我的問題,要我不要把這件事給一肩扛起,我才又發現我老毛病犯了,正在折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也說不上順利,也會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沒那麼好,所以才不能過上「普通、平凡」的生活:順利的就學、交友、升學、畢業、就職,儘管一路上跌跌撞撞了十幾年,卻也在大學的時期接觸到了一群很棒的人,跟著他們一起成長;遇見了小龜,明白自己也是有被好好愛著的可能,這些人事物讓我漸漸地感受到幸福,也希望自己能成為帶給他人幸福的人。這篇文章獻給或許是因為有點苦惱而愾見標題點開這篇文章的你,願你幸福。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底下拍手拍個五下,也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你的愛心與拍手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