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各國戰略構想簡易版(2):美國戰略與台灣的地位

「各國戰略構想」也是屬於謠言破解系列,那麼當然要從台灣開始說起。由於台灣並不是超級強國,國力雖不弱但在周邊中相對較小,故我們不得不先看,可以影響台灣的帝國、霸權。
這無疑對台灣影響最大、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美國。而要了解美國的戰略構想,我們應該怎麼著手?
筆者知道,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出好幾個跟美國有關的戰略構想,但也必須潑冷水地說,絕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不算是根本性的構想。因為構想建立在一個綜合國力、環境、時機的狀態下,任何脫離背景的構想都只是空想。
簡單說,實力要足夠支撐這個構想,無論構想高於或是低於實力,在能支持的範圍內,才能夠實現。好比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當局,沒有想過取回羅馬帝國主權?當然有,還屢屢派兵,知名的貝利薩留斯就幾乎光復了整個義大利,但困於兵力不足,就只能軍事性佔領,一旦撤兵回國,半島又回到原本的渾沌狀態。
意思是,當東羅馬帝國已經無力負擔西羅馬疆土,即便取得一時的軍事勝利,也無法再回到那個雄霸地中海的大帝國。但這也不代表東羅馬一蹶不振,純粹只是非軍事性的其他因素,支撐不了而已。
所以回過頭來說,怎樣看待美國的戰略構想?

美國的核心利益與戰略構想
首先,你必須要確認,整體的戰略建立在擴張還是守成上?也就是攻勢或守勢。當美國終於成為接壤兩洋的大國時,由於全土還有相當可以發展的空間,還是沒有將國力投射在外,直到19世紀才能真正地確定,美國有意把國力投射到疆界之外,至少要把勢力範圍涵蓋到整個美洲。
為此,美國就必須要提高陸海軍的實力,或是足夠堅強的經濟能力,控制住周邊小國,讓歐洲強國基於種種考量不把手伸過大西洋。這種擴張期間的戰略構想,大致上就是建立自擴張,也就是攻勢戰略上,無論是取得海外基地、殖民地、軍事條約。
總之,攻勢或守勢是一種隨著時空背景轉換的情況,沒有一定說歷史的必然就是如此。所以美國至少在二次大戰、冷戰之後,到了今天,究竟是屬於何種戰略基礎?
答案是,冷戰算是基本上守勢戰略,蘇聯解體後屬於攻勢。但美國基於其強大的海空軍實力,守勢戰略也偏向攻勢防禦,力求共產勢力的擴張,可以不波及美國本土,只用附庸或是附屬國家應對就好。冷戰後,由於不再具有可以威脅美國的國家,整體戰略構想轉為攻勢,但不是軍事侵略,美國的帝國手段一直是圍繞在其核心本體,也就是「貿易」上。
在美國的本土工業還沒茁壯前,對於海外市場的需求沒有那麼旺盛,直到二次大戰取得歐洲的債權,以及透過多次戰爭生機蓬勃的技術,逐漸轉移到民間後,美國的貿易基礎就不可避免的趨向海權論的根本,「維持海外殖民地與本土的航線暢通」。只不過美國不喜歡蓋殖民地,所以整套偏向建立技術與經濟的附庸國家;即使是附庸,也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用強大的經濟與技術輸出,交換後進國廉價的人力物力。
說白一點,美國因為茶葉建國,直到今天所有的核心利益,都是海外貿易。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得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要維持這個體系,就必須要保證全球航運的安全。英國因為自身實力不足,和平地把這個任務轉移給美國,而金融、工業、商業各種的需求,讓美國必須建構足夠強大的海上實力,維持「全球大海的安全」。
所以講到這邊,讀者應該會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美國的戰略構想在這數十年間基本上是攻勢擴張,要把相同的價值觀擴張出去,讓更多的國家接受美國標準。然後再透過技術轉移,用自由市場的方式,取得較為低廉的成本,轉換成實體的貨物,賣回美國去。而這個中間的差額,就可以成為美國運轉世界貿易的資本。

台灣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
故我們回到東亞,台灣對美國來說,地位到底指的是什麼?毫無疑問的是海上運輸線的安全。
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從未讓出任何一片海域,給想要競爭的國家。所謂的第一島鏈地位,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也就是對美國來說,東亞的穩定至關重要,打開地圖就可以看到,若把全球航線當成血管流通,美國的西側太平洋端,有幾條大動脈全部是經由北太平洋,向西直到日本,然後轉向南方的麻六甲海峽,穿出後橫跨印度洋。
通往美國西岸的東亞主要核心航線全都經過日本,而兩個咽喉點台灣海峽、巴士海峽都與台灣密切相關。source: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通往美國西岸的東亞主要核心航線全都經過日本,而兩個咽喉點台灣海峽、巴士海峽都與台灣密切相關。source: The Geography of Transport Systems
換言之,從美國的角度來看,東亞最重要的國家就日本,如同整個太平洋航運的心臟,轉往南到南海,麻六甲海峽就好比是腎臟,過濾所有的血液,新加坡作為海峽港口,自然有其相當的地位。
那麼台灣是什麼?
硬要比像是肝臟,切掉一部分還可以用,但整顆沒有鐵定完蛋。如果讀者不懂,請打開全球航運圖,基本上從台灣以南,通往日本的航線都要經過台灣兩側。也就是南海海域的袋底是麻六甲海峽,袋口就是巴士海峽,而穿過台灣海峽北上後,只有往日本海或是轉往太平洋兩個選擇,不管選擇哪一個,各位都會清楚地看到,台灣都不是不重要的鬼島。
這幾乎沒有替代方案,除非要割掉日本,但這形同美國讓出二次大戰與日本血戰多年的地盤,整個西太平洋都要讓出。以美國的角度來看,讓出台灣的的結果就等於要準備割掉日本,接著全球海運安全將會有一大塊斷掉。

美國建立的集體安全體系
這不是打電動,地圖換顏色就換,現實是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建立的全球航運安全,以及貿易網路的穩定,基礎就是那一打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擁有絕對宰制的暴力,可以迫使任何不遵從貿易規範的國家,進行海盜行為時都得要考慮再三。算盤打打,收保護費不如加入這個體系一起發大財,這就是二次大戰到現在的美國全球戰略構想。
這套攻勢防禦的戰略構想,本質是一種集體安全思維;打不過不如加入你的計算,建立在絕對強大的海權力量上。為此,美國在全球海運重點旁,都建立了軍事基地,透過常態的海上巡弋,釋放貿易安全的訊息。
如果這個安全消失,第一個會飆漲的就是保費,第二個就是受到波及的國家會開始囤積受影響的物資,每一個都會讓成本飆高。用台灣的角度來說就是,物價一年內可以翻好幾倍,但是薪水都不漲,這會是多恐怖的情況?
為了避免美國本土出現這種狀況,數十年來的美國攻勢戰略,都是主動打擊這些國家,讓他們無法破壞貿易安全。這不是美國發好心,而是美國的利益就建立在有層次的貿易格局,並透過這個過程得到抽佣的利潤。若貿易安全不夠,轉移海外的生產成本都會被風險吃掉,還不如早早開艦隊把危險打爆,損失還比較少。
其他的,下周再說好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