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利他能是聰明藥?新的研究觀點

商品名叫做「利他能」的過動症藥物methylphenidate,因為贊成、反對過動症用藥的爭論頗有名氣,許多人即使家裡沒有人罹患過動症,也聽過這顆藥,還知道國外有些學生會把這藥當「聰明藥」來吃。有些人吃利他能覺得效果不錯,但也有些人「試吃」後覺得一點感覺也沒有。
利他能真的能讓人變聰明嗎?去年(二〇二〇)有個研究,找出新的方向來嘗試解答。
許多人都觀察到,服用利他能,可以加強一部分過動症患者與健康的人的認知功能與表現。但這增強是怎麼來的?一般的解釋,是說利他能可以增加專注力,但研究並不怎麼支持這說法。而且過動症也不全然是缺乏專注力,過動症的小孩在玩自己喜歡、熟悉的電子遊戲時,也還是可以專心且持久。有些人就以此理由反駁「這個小孩哪有過動症」,然後質疑診斷,認為是上課不有趣、沒有喜歡的事情才會無法集中注意力。
研究發現,利他能可以增加大腦「紋狀體」(striatum)的多巴胺(dopamine)濃度,而這濃度會增加大腦的認知動能(cognitive motivation)。先前已經有些研究認為,紋狀體的多巴胺會讓老鼠與人類更願意做些體力活的工作。那「腦力活」呢?
這幾年,有學者提出假說,認為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可以影響大腦願意投入某些認知工作(cognitive work) 的意願(willingness),這稱為 ”benefit versus cost” 。也就是說,當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較低時,我們會比較在意「代價」,也就是傾向時間少、不費力、比較輕鬆的事情來做。當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較高時,我們會傾向高收益但代價也比較高的選擇。
要理解這聽來複雜的概念,我們要先知道,人腦不是電腦,生物演化要顧慮許多資源與平衡的問題,然後大腦運作又會消耗許多能量。所以實際上,只要不妨礙眼前的生存,人類大腦會容易往輕鬆的路走。晚餐吃飽多數人會想要輕鬆看劇、找人聊天,如果上網也會想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言論,減少認知負擔。
我們的大腦不停地在計算各種利弊得失(trade-off),而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就是計算利弊得失的平衡桿。但大腦計算的,有時是非常短期的利益,而且是大腦本位的,而不是這個人的長期利益。當多巴胺濃度低時,大腦評估事情時會過度重視「代價」、迴避會增加認知負擔的事情。當多巴胺濃度高時,大腦會比較重視「利益」,願意為了利益付出代價。
以「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D)的國中女孩為例,她在看自己喜歡的韓國偶像影片、蒐集偶像訊息與參加活動時,她的認知負擔是比較小的,而且「熟悉」、「好感」與「成癮」也都會讓多巴胺增加。但上課聽老師講課時,她的注意力就散掉了,因為聽課、理解的認知負擔較大,而窗外的美景、風吹的聲音、同學的嘰嘰咂咂,這些認知負擔低的訊息,就會把她的注意力吸走。
去年發表的研究來自一群荷蘭學者,嘗試要驗證這複雜的理論。他們找來50位從18到43歲,健康的成年人,男女各半。接著用先進的儀器測量他們大腦紋狀體的多巴胺濃度。然後,設計幾個需要動腦的測試,有些簡單、有些困難,讓受測者選擇。參加實驗有金錢回報,選擇簡單的測試拿到的錢就少,選擇最燒腦的測試,拿到的錢就比較多。
然後,這群受測者要做三次實驗,分別是服用安慰劑、服用利他能、以及服用另一個也是可以增加紋狀體多巴胺的藥物----低劑量的脫蒙治(sulpiride)。(脫蒙治跟研究的第二部分有關,但跟這篇文章的主題沒有直接相關,所以略過不提)
結果發現:如果受測者原本多巴胺濃度就低,服用利他能後,他就會傾向選擇較費力但高獲益的認知工作。如果原本多巴胺濃度就高,服用利他能就沒有這樣的效益。這讓我們可推論,當病人因為過動症或憂鬱症導致多巴胺濃度較低時,服用利他能,可以讓他們較能夠去做消耗腦力、認知負擔比較大的事情。
如果多巴胺那麼好,那我們就每個人都來吃利他能呀。研究者認為,這是行不通的。如果原本沒有紋狀體多巴胺過低的問題,硬拉多巴胺,除了藥物可能會有的副作用外,也會讓當事人更容易去做高風險的事情,也就是只看到利益而忽略代價。大腦的平衡還是有其道理,很難單方向去增強某個功能。
小結論:那我們可以說利他能是「聰明藥」嗎?對某些人來說,利他能可以讓大腦願意持續去做認知負擔較大的學習,而不是一下就被手機訊息吸引。有學習、持續練習,大腦的能力才會增強。但利他能本身並無法直接讓使用者變聰明。許多ADD女生長大後才自己就醫,服用利他能後的感覺是:如果我小時候就有吃藥,那應該就可以考上國立大學了!看了這研究後,我們就比較能理解為什麼利他能可以幫助這些人。
本文主要引用文獻:Dopamine promotes cognitive effort by biasing the benefits versus costs of cognitive work. Westbrook et al., Science 367, 1362–1366 (2020) 20 March 202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